ㅤ
▎人的疆域
1947
无论人们打开哲学书的哪一页,都可以让我们松一口气:很明显,哲学是在现实世界以外织出的密网,让人们暂时跳脱出当下,产生对感觉世界的巨大蔑视,这些感觉在哲学家自己的心里也起起伏伏,哲学展现出来了它虚无缥缈的本质,但依旧让人着迷,哲学让人们与史前所有的想法不断地交织,因此我们才能触碰和理解:这张人类编织出的巨网,就是这种工艺,沿用了几千年,改变的只有编织的纹样。什么编织的手法和纹样能让人们更好的接受和练习呢?就像去考虑哪种哲学才能更好地被接受呢,用人们熟悉的,还是从未接触到的呢,事实上它们都是一样的:他们选出一些词汇,汲取词义的汁水,将词义为己所用。
...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阅读,灵魂的滤网就会越来越稀疏,所有东西都会漏掉,直到最大的颗粒也完全流失走,就像它从未存在过一样。我们读过的书,才算是捕捉到的经历,没有阅读,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经历。
...
只要自由还没能跟你搭上话,它对你而言就是个陌生人。自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哪怕你并不自知。自由是个拥挤的地方,但还没拥挤到让你窒息。只要你不活在别人的期望里,你就是自由的。在没有人爱你的地方,你就是自由的。限制你自由的最大的阻碍就是你的名字。不知道你名字的人,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但是很多人会知道你的名字的,越来越多:抵抗他们所有人的力量来保持自由,这可能是你一生都完成不了的目标。
...
变成更好的人?就算在当下真的变好了,在别的情形下就不算好了,所以说之前人们并没有变得更好,只是更狡诈了。
...
一个神,把他创造的东西藏起来了,说,“哎呀,这个东西没做好。”
...
我们碰到一些人的时候因为过于悲伤而崩溃了。很多想说的话会在离开他们之后才想起来。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他们,是根本不会产生这些想法的;但它们不可能马上就被想到。我觉得,这种激烈而迟到的想法,造就了诗人。
...
被绞死的人的尖叫声已经消逝了;可我还能听到他们的沉默。
...
这些话之前都在哪里!从怎样的嘴里说出来!在怎样的舌头上咬出来!谁应该,谁可以,在他们从地狱的深渊出来后还能认出他们?话语有种双重存在:他们至少有一次被我们抓住,狠狠地踩实了;然而我们自己也会和它们一起,被抓住,狠狠地踩实了。很多话,都有双重性,就像酷刑的施加者和受害者,贡献者和牺牲品,稠密和松散。
...
怀疑最令人惊奇的一部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不信任,对事实的不信任。人们会毫无证据地对身边的人产生一种敌对的想法,怀疑他们会背叛、会口是心非、会耍伎俩。人们会不自觉从自己口中讲出可怕的事情,他们会将它当作呓语,这样任何疑影都能够被打消。它是情人之间互相欺骗对方的爱称。然而一旦他们假戏真做了,这爱称便不再真实了。一件事缺少证据时,人们就一定要相信它。而只要有了证据,就不能再相信它。就好像,信任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事情变成真的,而人们似乎对真的事情不再有兴趣了;就好像一个人把手中攥住的空气放掉一样,只要空气像石头一样坚硬。
...
我们的恐惧中包含着一种愿望,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听到信息。只要能听到的所有消息都是对的,无论这消息是好的、坏的、还是他们不想听到的。人们的恐惧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甚至会听命去杀人,仅仅是为了能听到点消息。
...
如果一个人认识很多人,还要去认识新人时,会有种近乎渎神的感觉。
...
卡夫卡完全没有诗人的虚荣,他从不炫耀,他也没能力炫耀。他把自己看得很低,总是迈小步前行。他的脚步踏在哪里,就对那片地面感到一种不确定感。人们和他在一起时,很难感受到踩在地上的安全感,因此他放弃了诗人们迷惑别人的伎俩。让他自己感到舒适的光芒,都化进他的字里行间里了。人们只能和他一样小心地迈着小步前进。在近代文学里,没有比他更谨小慎微的了。他削减了每个生命的傲慢。人们读卡夫卡时会变得更高尚,但不会引以为傲。传教士以感化别人为骄傲,而卡夫卡从不传教。他不会把父亲的信条传递下去;他格外突出的固执性格,是他最大的天赋,得以让他打破父子之间像链条般代代传递的信条。他打破了它们的暴力;这猛兽一般的能量,在他那里化为灰烬。因此,他自己拥有的会更多。这些教条化作他的思考。他可能是所有诗人中唯一的一个不用任何形式施加权力的人。他把上帝那最后一点父亲般的零头也扒去了。剩下的,就只有细密和坚固的思想的网,它适用于生命本身,而不是用来要求做网的人。卡夫卡,从不想当上帝,他也从来不是一个孩子。让人们最震惊的一点,也是让我最不安的,是他稳定的成人的状态。他会思考,却不控制别人,当然也不会玩弄别人。
...
男人在追求过程中的三个基本态度:炫耀,承诺和乞讨母爱。
...
人们只能通过绝望的感觉来拯救一个沉溺于自己思想惯性的人:让他说一段话,却没人愿意听,他只能自己私下写下这些话,并慢慢遗忘,过一段时间又重新发现它。因为他每天都将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地往前推演,这些想法总是和这个威胁他的世界越来越紧密。只有当他不把脑子里的想法告诉别人时,他才是自由的。这些想法的矛盾、多义和深层的空洞,一定能够拯救他。因为被造物主创造出来的人类是精确性的牺牲品;进步就是让人类陷入其中的毒药,书籍也成为他自己的进步,就好像他翻过的书页都是以他自己为榜样的。只有一件事可以救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的思想中制造混乱,将它们隔绝和停滞,直到被遗忘。
...
人们需要朋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可以更放肆、更真实地做自己。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尽情地吹嘘,展示自己的自私和虚荣,在朋友面前人们总是会比真实的自己更好或更坏。我们不会为自己的虚伪而羞愧:那个熟悉自己的朋友,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但是社会规则和习惯会让友情变得无聊,因为这些规则,朋友之间会做那些和别人没差别的事情。因此,只要和朋友在一起,我们便能够无视这些规则。他给你自由,你也以相同的方式回馈他。我们会因此得到巨大的满足,只是简单地做自己。
...
没有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实现的愿望。最高的代价就是,愿望的实现。
...
翻译中只有译不出的部分才有趣;我们要时不时翻译一些东西,发现这些部分。
...
抹掉一件事,让它看上去从未发生过,一件小到几近于无的事情:这就是一个男人做过的事,抹掉一件渺小到几乎不存在的事。他充满绝望的努力,他着魔一般的专注,和别人追求某件东西时一模一样,他和别人追求的相反,他是要从自己生命中拿掉一些东西,丢在一边。
但他要抹去的这件事,只可能是件小事,不能是错事;因为错事是镶嵌在生命中的罪。
...
如果一个人的话太多,就会无法判断,这些话对于别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的恶就此开始。
...
有时候人们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扔在大街上,就像旧报纸,别人路过时看到了它,发现这是一份自己看不懂的外语报纸,于是生气地踩在它上面,让它更脏。
...
以后会有一个证据表明,所有实验,从第一个开始,就都是错的;可能它们有正确的内部逻辑,但这建立于第一个实验被所有人公认是正确的,从未被质疑;突然整个技术世界都变成了编造的假象,人类这才从他们最恐怖的噩梦中苏醒。
...
你说过的话像你身边的一群蚊子;当它们重新回来叮咬你时,你才惊讶地发觉它们的存在。
...
一个人需要多少习惯才能在不习惯的环境中生活?
...
试想,我们生命的背后还有一个生命,我们的生命只是一个他们用来休息的安静的地方。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人的疆域
1947
无论人们打开哲学书的哪一页,都可以让我们松一口气:很明显,哲学是在现实世界以外织出的密网,让人们暂时跳脱出当下,产生对感觉世界的巨大蔑视,这些感觉在哲学家自己的心里也起起伏伏,哲学展现出来了它虚无缥缈的本质,但依旧让人着迷,哲学让人们与史前所有的想法不断地交织,因此我们才能触碰和理解:这张人类编织出的巨网,就是这种工艺,沿用了几千年,改变的只有编织的纹样。什么编织的手法和纹样能让人们更好的接受和练习呢?就像去考虑哪种哲学才能更好地被接受呢,用人们熟悉的,还是从未接触到的呢,事实上它们都是一样的:他们选出一些词汇,汲取词义的汁水,将词义为己所用。
...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阅读,灵魂的滤网就会越来越稀疏,所有东西都会漏掉,直到最大的颗粒也完全流失走,就像它从未存在过一样。我们读过的书,才算是捕捉到的经历,没有阅读,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经历。
...
只要自由还没能跟你搭上话,它对你而言就是个陌生人。自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哪怕你并不自知。自由是个拥挤的地方,但还没拥挤到让你窒息。只要你不活在别人的期望里,你就是自由的。在没有人爱你的地方,你就是自由的。限制你自由的最大的阻碍就是你的名字。不知道你名字的人,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但是很多人会知道你的名字的,越来越多:抵抗他们所有人的力量来保持自由,这可能是你一生都完成不了的目标。
...
变成更好的人?就算在当下真的变好了,在别的情形下就不算好了,所以说之前人们并没有变得更好,只是更狡诈了。
...
一个神,把他创造的东西藏起来了,说,“哎呀,这个东西没做好。”
...
我们碰到一些人的时候因为过于悲伤而崩溃了。很多想说的话会在离开他们之后才想起来。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他们,是根本不会产生这些想法的;但它们不可能马上就被想到。我觉得,这种激烈而迟到的想法,造就了诗人。
...
被绞死的人的尖叫声已经消逝了;可我还能听到他们的沉默。
...
这些话之前都在哪里!从怎样的嘴里说出来!在怎样的舌头上咬出来!谁应该,谁可以,在他们从地狱的深渊出来后还能认出他们?话语有种双重存在:他们至少有一次被我们抓住,狠狠地踩实了;然而我们自己也会和它们一起,被抓住,狠狠地踩实了。很多话,都有双重性,就像酷刑的施加者和受害者,贡献者和牺牲品,稠密和松散。
...
怀疑最令人惊奇的一部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不信任,对事实的不信任。人们会毫无证据地对身边的人产生一种敌对的想法,怀疑他们会背叛、会口是心非、会耍伎俩。人们会不自觉从自己口中讲出可怕的事情,他们会将它当作呓语,这样任何疑影都能够被打消。它是情人之间互相欺骗对方的爱称。然而一旦他们假戏真做了,这爱称便不再真实了。一件事缺少证据时,人们就一定要相信它。而只要有了证据,就不能再相信它。就好像,信任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事情变成真的,而人们似乎对真的事情不再有兴趣了;就好像一个人把手中攥住的空气放掉一样,只要空气像石头一样坚硬。
...
我们的恐惧中包含着一种愿望,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听到信息。只要能听到的所有消息都是对的,无论这消息是好的、坏的、还是他们不想听到的。人们的恐惧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甚至会听命去杀人,仅仅是为了能听到点消息。
...
如果一个人认识很多人,还要去认识新人时,会有种近乎渎神的感觉。
...
卡夫卡完全没有诗人的虚荣,他从不炫耀,他也没能力炫耀。他把自己看得很低,总是迈小步前行。他的脚步踏在哪里,就对那片地面感到一种不确定感。人们和他在一起时,很难感受到踩在地上的安全感,因此他放弃了诗人们迷惑别人的伎俩。让他自己感到舒适的光芒,都化进他的字里行间里了。人们只能和他一样小心地迈着小步前进。在近代文学里,没有比他更谨小慎微的了。他削减了每个生命的傲慢。人们读卡夫卡时会变得更高尚,但不会引以为傲。传教士以感化别人为骄傲,而卡夫卡从不传教。他不会把父亲的信条传递下去;他格外突出的固执性格,是他最大的天赋,得以让他打破父子之间像链条般代代传递的信条。他打破了它们的暴力;这猛兽一般的能量,在他那里化为灰烬。因此,他自己拥有的会更多。这些教条化作他的思考。他可能是所有诗人中唯一的一个不用任何形式施加权力的人。他把上帝那最后一点父亲般的零头也扒去了。剩下的,就只有细密和坚固的思想的网,它适用于生命本身,而不是用来要求做网的人。卡夫卡,从不想当上帝,他也从来不是一个孩子。让人们最震惊的一点,也是让我最不安的,是他稳定的成人的状态。他会思考,却不控制别人,当然也不会玩弄别人。
...
男人在追求过程中的三个基本态度:炫耀,承诺和乞讨母爱。
...
人们只能通过绝望的感觉来拯救一个沉溺于自己思想惯性的人:让他说一段话,却没人愿意听,他只能自己私下写下这些话,并慢慢遗忘,过一段时间又重新发现它。因为他每天都将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地往前推演,这些想法总是和这个威胁他的世界越来越紧密。只有当他不把脑子里的想法告诉别人时,他才是自由的。这些想法的矛盾、多义和深层的空洞,一定能够拯救他。因为被造物主创造出来的人类是精确性的牺牲品;进步就是让人类陷入其中的毒药,书籍也成为他自己的进步,就好像他翻过的书页都是以他自己为榜样的。只有一件事可以救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的思想中制造混乱,将它们隔绝和停滞,直到被遗忘。
...
人们需要朋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可以更放肆、更真实地做自己。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尽情地吹嘘,展示自己的自私和虚荣,在朋友面前人们总是会比真实的自己更好或更坏。我们不会为自己的虚伪而羞愧:那个熟悉自己的朋友,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但是社会规则和习惯会让友情变得无聊,因为这些规则,朋友之间会做那些和别人没差别的事情。因此,只要和朋友在一起,我们便能够无视这些规则。他给你自由,你也以相同的方式回馈他。我们会因此得到巨大的满足,只是简单地做自己。
...
没有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实现的愿望。最高的代价就是,愿望的实现。
...
翻译中只有译不出的部分才有趣;我们要时不时翻译一些东西,发现这些部分。
...
抹掉一件事,让它看上去从未发生过,一件小到几近于无的事情:这就是一个男人做过的事,抹掉一件渺小到几乎不存在的事。他充满绝望的努力,他着魔一般的专注,和别人追求某件东西时一模一样,他和别人追求的相反,他是要从自己生命中拿掉一些东西,丢在一边。
但他要抹去的这件事,只可能是件小事,不能是错事;因为错事是镶嵌在生命中的罪。
...
如果一个人的话太多,就会无法判断,这些话对于别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的恶就此开始。
...
有时候人们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扔在大街上,就像旧报纸,别人路过时看到了它,发现这是一份自己看不懂的外语报纸,于是生气地踩在它上面,让它更脏。
...
以后会有一个证据表明,所有实验,从第一个开始,就都是错的;可能它们有正确的内部逻辑,但这建立于第一个实验被所有人公认是正确的,从未被质疑;突然整个技术世界都变成了编造的假象,人类这才从他们最恐怖的噩梦中苏醒。
...
你说过的话像你身边的一群蚊子;当它们重新回来叮咬你时,你才惊讶地发觉它们的存在。
...
一个人需要多少习惯才能在不习惯的环境中生活?
...
试想,我们生命的背后还有一个生命,我们的生命只是一个他们用来休息的安静的地方。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