ㅤ
▎肯定社会
当事物退去所有否定性,当它们被压扁、抹平,当它们毫不抵抗地融入资本、交际与信息的顺流之中,事物就成了透明的。当行为变得可操作,当它们屈身于可计算、可调节、可控制的过程,行为就成了透明的。当时间被抹平为一个个按次序排列的、可供人使用的现在,时间就成了透明的。如此一来,未来也就被肯定化了,成为被优化的现在。
...
透明的语言是一种形式化的、纯机械的、可操作的语言,它没有任何矛盾情绪。威廉·冯·洪堡就曾指出人类语言中所蕴含的根本的不透明性:“运用语言时,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完全一致,一个极其微小的差异会像水中的涟漪一般,在整个语言中荡漾开来。因此,所有的理解同时又始终是不理解,思想和情感上的所有一致同时也是一种分歧。”
...
人类的灵魂显然需要这样的空间,在那里没有他者的目光,它可以自在存在。它身上有一种不可穿透性。完全的照明会灼伤它,引起某种精神上的倦态。只有机器才是透明的。从根本上构成生命的是自发性、事件性和自由,它们不容许“透明”的存在。洪堡也曾对语言有过这样的论述:“在人身上会萌生某种东西,任何理智都无法在先前的状态中找到其缘由;如果人们企图排除这种无从解释之现象存在的可能性,那么人们就……恰恰歪曲了语言产生和变化的历史事实。”
...
一个人的自主是以他拥有不理解另一个人的自由为前提的。理查德·桑内特评论道:“自主并非一种基于理解的、透明的平等,而是指人们接受其他人身上他所不理解的部分,这是一种不透明的平等。”
...
没有视觉缺口的爱情只是色情,而没有知识缺口的思想就沦为计算。
...
肯定社会也不容许否定的情感存在。因此,一个人失去了处理苦难和疼痛的能力,无法赋予它们形式。对于尼采来说,人类灵魂的深刻、壮丽和坚强恰恰要感谢在否定者身边的栖息。人类的精神也是“疼痛”的产物:“灵魂在不幸中的张力,培育出它的坚强……它在承受、忍耐、解读和利用不幸方面的创造性和勇气,以及它从深刻、秘密、面具、精神、诡计、伟大那里获赠的东西,难道不是通过苦难,通过孕育巨大的苦难而获得的吗?”
...
“透明”和真理不同。当真理施然落座,说一不二,宣称除自己外其他一切皆为谬误,它便呈现出否定性。更多的信息或信息的简单累积都不能产生真理。它缺乏方向,也就是知觉。正是因为缺乏真理的否定性,肯定性才得以滋长,并变得大众化。超信息和超交际恰恰坐实了真实的缺失,即存在的缺失。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交际并不能消除“整体”本质上的模糊,反而使它模糊得更加厉害了。
#摘 #透明社会 #韩炳哲
▎肯定社会
当事物退去所有否定性,当它们被压扁、抹平,当它们毫不抵抗地融入资本、交际与信息的顺流之中,事物就成了透明的。当行为变得可操作,当它们屈身于可计算、可调节、可控制的过程,行为就成了透明的。当时间被抹平为一个个按次序排列的、可供人使用的现在,时间就成了透明的。如此一来,未来也就被肯定化了,成为被优化的现在。
...
透明的语言是一种形式化的、纯机械的、可操作的语言,它没有任何矛盾情绪。威廉·冯·洪堡就曾指出人类语言中所蕴含的根本的不透明性:“运用语言时,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完全一致,一个极其微小的差异会像水中的涟漪一般,在整个语言中荡漾开来。因此,所有的理解同时又始终是不理解,思想和情感上的所有一致同时也是一种分歧。”
...
人类的灵魂显然需要这样的空间,在那里没有他者的目光,它可以自在存在。它身上有一种不可穿透性。完全的照明会灼伤它,引起某种精神上的倦态。只有机器才是透明的。从根本上构成生命的是自发性、事件性和自由,它们不容许“透明”的存在。洪堡也曾对语言有过这样的论述:“在人身上会萌生某种东西,任何理智都无法在先前的状态中找到其缘由;如果人们企图排除这种无从解释之现象存在的可能性,那么人们就……恰恰歪曲了语言产生和变化的历史事实。”
...
一个人的自主是以他拥有不理解另一个人的自由为前提的。理查德·桑内特评论道:“自主并非一种基于理解的、透明的平等,而是指人们接受其他人身上他所不理解的部分,这是一种不透明的平等。”
...
没有视觉缺口的爱情只是色情,而没有知识缺口的思想就沦为计算。
...
肯定社会也不容许否定的情感存在。因此,一个人失去了处理苦难和疼痛的能力,无法赋予它们形式。对于尼采来说,人类灵魂的深刻、壮丽和坚强恰恰要感谢在否定者身边的栖息。人类的精神也是“疼痛”的产物:“灵魂在不幸中的张力,培育出它的坚强……它在承受、忍耐、解读和利用不幸方面的创造性和勇气,以及它从深刻、秘密、面具、精神、诡计、伟大那里获赠的东西,难道不是通过苦难,通过孕育巨大的苦难而获得的吗?”
...
“透明”和真理不同。当真理施然落座,说一不二,宣称除自己外其他一切皆为谬误,它便呈现出否定性。更多的信息或信息的简单累积都不能产生真理。它缺乏方向,也就是知觉。正是因为缺乏真理的否定性,肯定性才得以滋长,并变得大众化。超信息和超交际恰恰坐实了真实的缺失,即存在的缺失。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交际并不能消除“整体”本质上的模糊,反而使它模糊得更加厉害了。
#摘 #透明社会 #韩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