ㅤ
▎亲密社会
公共空间就像一个舞台。场景距离阻断了身体和精神的直接接触。戏剧与触觉截然相反。人们通过仪式化的形式和符号进行交流,此举减轻了精神的负担。现代社会,人们为了追求“亲密”,越来越放弃了这种戏剧距离。理查德·桑内特从中看出一种糟糕的苗头,它让人“无法扮演自身之外的形象,更无法对这些形象投入情感”。
...
社交媒体和个人化搜索引擎在网络上建立起一个消除了“外界”的、绝对的“近距离空间”,在这里人们只能遇见自己以及同类。有可能引起改变的否定性已不复存在。这种数字化的“毗邻”呈献给用户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用户喜欢的那部分。如此一来,它便摧毁了公共领域,事实上它摧毁了公众的批判意识,并导致世界的私有化。互联网变身为一个亲密领域,或者说一个舒适区。克服了一切“遥远”的“切近”也是透明的一种表达方式。
...
拉丁语中,“人”的本义是“面具”。声音穿透面具,面具赋予声音一个角色,实际上,它赋予声音形态和轮廓。透明社会是一个揭露与曝光的社会,它反对所有形式的面具,反对表象。社会的“去仪式化”和“去叙事化”愈演愈烈,这也剥夺了社会的表象形式,使它变得赤裸。游戏和仪式的关键在于客观的规则,而非主观的心理状态。和他人一起做游戏者,必须遵从客观的游戏规则。游戏的社交属性并非以彼此的自我披露为基础。相反,当彼此保持距离时,人们会变得更善于交际,而亲密却破坏了距离。
...
自恋所表达的是对自己的无距离亲密性,即缺失的自我距离。亲密社会里充斥着自恋的亲密主体,他们丝毫没有能力打造场景距离。对此,桑内特曾写道:“自恋者并不渴望得到经验,他想要去经历——亲自去经历面前的一切。因此,他鄙视一切互动和场景……”根据桑内特的说法,自恋障碍日渐严重,“因为当今社会用心理学的方式管理其内在的表达过程,并削弱了超出单独自我界线的有意义的社会互动之重要性”。在仪式化的、典礼式的符号中,人们或许能逃离自我、失去自我,而亲密社会摒弃了这些符号。在经验中,人们遭遇他者,而在经历中,人们只能到处遭遇自己。自恋的主体无法界定自己。他的此在界线越来越模糊。稳定的自我形象也就无法形成。自恋的主体是如此地融入自己,以至于无法和自己游戏。已然抑郁的自恋者溺毙在与自己的无边亲密之中。没有任何的“空”和“不在场”能拉开自恋者与自身的距离。
#摘 #透明社会 #韩炳哲
▎亲密社会
公共空间就像一个舞台。场景距离阻断了身体和精神的直接接触。戏剧与触觉截然相反。人们通过仪式化的形式和符号进行交流,此举减轻了精神的负担。现代社会,人们为了追求“亲密”,越来越放弃了这种戏剧距离。理查德·桑内特从中看出一种糟糕的苗头,它让人“无法扮演自身之外的形象,更无法对这些形象投入情感”。
...
社交媒体和个人化搜索引擎在网络上建立起一个消除了“外界”的、绝对的“近距离空间”,在这里人们只能遇见自己以及同类。有可能引起改变的否定性已不复存在。这种数字化的“毗邻”呈献给用户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用户喜欢的那部分。如此一来,它便摧毁了公共领域,事实上它摧毁了公众的批判意识,并导致世界的私有化。互联网变身为一个亲密领域,或者说一个舒适区。克服了一切“遥远”的“切近”也是透明的一种表达方式。
...
拉丁语中,“人”的本义是“面具”。声音穿透面具,面具赋予声音一个角色,实际上,它赋予声音形态和轮廓。透明社会是一个揭露与曝光的社会,它反对所有形式的面具,反对表象。社会的“去仪式化”和“去叙事化”愈演愈烈,这也剥夺了社会的表象形式,使它变得赤裸。游戏和仪式的关键在于客观的规则,而非主观的心理状态。和他人一起做游戏者,必须遵从客观的游戏规则。游戏的社交属性并非以彼此的自我披露为基础。相反,当彼此保持距离时,人们会变得更善于交际,而亲密却破坏了距离。
...
自恋所表达的是对自己的无距离亲密性,即缺失的自我距离。亲密社会里充斥着自恋的亲密主体,他们丝毫没有能力打造场景距离。对此,桑内特曾写道:“自恋者并不渴望得到经验,他想要去经历——亲自去经历面前的一切。因此,他鄙视一切互动和场景……”根据桑内特的说法,自恋障碍日渐严重,“因为当今社会用心理学的方式管理其内在的表达过程,并削弱了超出单独自我界线的有意义的社会互动之重要性”。在仪式化的、典礼式的符号中,人们或许能逃离自我、失去自我,而亲密社会摒弃了这些符号。在经验中,人们遭遇他者,而在经历中,人们只能到处遭遇自己。自恋的主体无法界定自己。他的此在界线越来越模糊。稳定的自我形象也就无法形成。自恋的主体是如此地融入自己,以至于无法和自己游戏。已然抑郁的自恋者溺毙在与自己的无边亲密之中。没有任何的“空”和“不在场”能拉开自恋者与自身的距离。
#摘 #透明社会 #韩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