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是“群—时代”

当今社会,过度交流创造出语言和交际的无效积聚,催生了成群的交际和信息,它们却既不提供信息,也不构成交流。这里说的不仅是让交际日益臃肿杂乱的狭义的垃圾,而且也包括通过如微博等网络实践而出现的社交群众。拉丁语社交的意思是:一起做事,统一,给予,或者共同拥有。交流是一种形成共同体的行为。然而从某一时刻起,它不再是交流性的了,而仅仅是堆砌。因此,信息不再建构形态,而是解构形态。信息导致失态。

...

交流制造亲近。过多的交流却并不自动制造更多的亲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度接近转化成一种无距离的冷漠。这里产生了关于亲近的辩证法。过度接近,破坏了那种可能比无距离还要近的亲近。这里说的是一种被远所驱动的近,一旦扩张性的亲近过度了,这种近就消失了。扩张性的泛滥和过量,会导致麻木迟钝和精力涣散,也就是感知的角质化。这种角质化令感知对不显见的、迟疑的、静止的、私密的、细微的东西浑然不觉。

...

因此,米歇尔·塞莱斯写道:“铺天盖地的文字和图片强迫我们去阅读,而世间万物恳请我们的感官给予意义。后者吁请,前者命令。我们的感官创造了世界的意义。我们的产品已经有了——肤浅的——意义,它们越粗糙,越近似垃圾,这种意义就越容易被感知。图片——绘画垃圾;标识——文字垃圾;广告——视觉垃圾;短片——音乐垃圾。这些简单低级的符号强迫你去关注,阻断了更不易察觉的、隐秘的、沉默的、常因遭无视而毁灭的风景;因为,拯救万物的正是感知。”

#摘 #暴力拓扑 #韩炳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