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性的个人性和性的个人特殊差异
在社会中得以贯彻的恰当的那条物化原则,与假设的主体性原则是相对立的。命令内在于个人之中的原则,应当以个人作为人的权利为基础;但是如果在生活中出现了严肃的事情,那么即使是在那些最富裕的国家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赢得自己的自由。因为自从社会只允许存在一种情况、一种渐进、一种性欲性行为形态的那一刻起,如同记录成文的出现在各类形式集体中个人境况的那些细节所表明的,个人必然被强制接受集体给予他的身份认同。今天的社会化规模,不管是从区域性还是日益全球化的角度来说,都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那个最后的内在联结性被内在固有性所填补。以一个瞬时的、令人迷惑但又十分清晰的词来表述当今的状况,这个词应当就是:Ich-AG(自我的股份有限公司)。在期望更好时代的“叹息”中,同时也隐藏了种种废话和无能为力的心态。尽管如此,那声叹息还是打动着“无数的心灵”。
...
今天已经很难想象,一个男人看到裸露的家具脚,就会淫秽地回忆起一个女人的腿,甚至体验到“性兴奋”;但在维多利亚时代确实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以致为谨慎起见,那个时代家具的脚都是包裹着的。
...
没有一种直接的性本能冲动会直接地展现自己;与此相同,性别也不会公开地表现自己。那些可以表现性别和可以识别性别的征象,其实在广义上是由社会,在狭义上是由个人历史,并且是由每个个人特殊的历史所传递的。性别所表现出的性是普遍意义上的,只要它凝聚为一种社会意识,便会陷入性别歧视的父权社会化的强制中。
▎13 普通个人和社会,内在和外在
在一个世代之前,弗洛伊德就曾写道:“可以这么说,人已经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假上帝。确实很伟大,如果就他所设置的所有辅助机构来说,但问题是他设置的这些机构并没有与他一起成长,甚至偶尔还会给他带来许多麻烦。……未来的时代还会给人类带来新的、可能是极不可想象的巨大进步……而这些进步则会更提升人与上帝的相似性。出于我们的研究兴趣,我们也不想忘记,其实今天的人,在他与上帝的相似性中感觉并不幸福。”如今,那些不可想象的“进步”已经出现,今天的人与他所恋的崇拜物一起成长,在他与“物相似”的境况中常常不再能够感受到物给他带来的许多问题。由于有了充分的物质仍感到不幸福,由于他既过时又过剩的情感仍在继续,这就使得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陷入了困境。这些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的专家们,如果不愿继续固守在与上帝相似的过去时代,便只能告别传统的自我强大的主体,重新思考主体,把主体作为个人,作为有着高度独立的个人的主体。
▎30 一种心理性欲性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
想象或白日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更多的是偎依在不断变化的生活印象旁,在任何一个生活状况的摇晃中改变自己,从每个有效的新印象中感受一种所谓的‘时代特征’。想象与时代的这种关系,有其极重要的意义。人们就此可以说:一种想象似乎漂浮在三个时间中,即漂浮在由我们构想的三个时间要素之中。人的心灵活动联结着一种现实的印象,这是一种来自当前的诱因,它能够唤醒个人的伟大愿望,并以此为出发点去追溯一种早先的、大多是婴儿期经历的记忆,在追忆中满足了婴儿期的欲望之后,便又转向为自己创建一种面向未来的境况,作为表现满足自己欲望的框架,这就使得白日梦或想象从这时起便有了起源于诱因和对自身记忆的痕迹。也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通过这些连续的欲望就像一根线那样地被串联在一起了。”
...
人的性欲性行为有着一种生物的基础和一种社会心理的形成过程。所谓的生物基础,比如就是前定的,即现有的大脑结构和感觉器官;社会意义上首先是儿童与其照看者之间的关系;而心理上的则是儿童关于社会心理的提问,以及成人对此的回答,更确切些说,就是沉淀在成人潜意识中和内心里的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正是通过这些影响,这个小孩无论如何在他的性成长期就已被成人性化了,并且日益独立于外界发生的事件和身体的直接接触,因为他现在已经有了(也可能只是沉淀在身体和心灵之中的)性经验和想象;但他的这些经验和想象,按心理分析的学说,将在他以后的人生中通过一种后续的反思过程加以重新阐释,因此不能说这是一种有着直线形态的性化。
...
多尔纳斯写道:婴儿“绝不是非理智的,而是一个有理智的生物,他们是小波普尔(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一个科学哲学家——译者注),他们在偷听窥视,不断检验和测试这个世界的法则,并以此修正自己的期望和假设”。
...
没有一种文化的性形态比其他另一种文化的性形态更正常或更健全。所有性形态,也包括所谓的异性恋性形态,都可能进入一种病态的、需要治疗的发展中,因而不能再按以往的性生活或公开的性取向的标准分类,而是应当按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影响,尤其是要按强迫、癖好和暴力所造成的影响加以分类。
...
总是不断有人提出这么个问题: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来看,究竟有多少人实际参与了从外表看上去只是两个人的性活动?弗洛伊德在一封信里谈到是4个人,克恩贝格说是6个人,昆多认为是12个人,这12个人是用潜意识的想象躺在床上,思考着“体质性”的双性恋并按恋母或恋父的性取向选择性对象。但是如果考虑到沉淀在潜意识中无数多少密切相关的那些人的影响,那么参与当事者两人性活动的潜在人数,就将是一个有着冒险性色彩的数字。
#摘 #性欲和性行为 #福尔克马·西古希
在社会中得以贯彻的恰当的那条物化原则,与假设的主体性原则是相对立的。命令内在于个人之中的原则,应当以个人作为人的权利为基础;但是如果在生活中出现了严肃的事情,那么即使是在那些最富裕的国家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赢得自己的自由。因为自从社会只允许存在一种情况、一种渐进、一种性欲性行为形态的那一刻起,如同记录成文的出现在各类形式集体中个人境况的那些细节所表明的,个人必然被强制接受集体给予他的身份认同。今天的社会化规模,不管是从区域性还是日益全球化的角度来说,都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那个最后的内在联结性被内在固有性所填补。以一个瞬时的、令人迷惑但又十分清晰的词来表述当今的状况,这个词应当就是:Ich-AG(自我的股份有限公司)。在期望更好时代的“叹息”中,同时也隐藏了种种废话和无能为力的心态。尽管如此,那声叹息还是打动着“无数的心灵”。
...
今天已经很难想象,一个男人看到裸露的家具脚,就会淫秽地回忆起一个女人的腿,甚至体验到“性兴奋”;但在维多利亚时代确实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以致为谨慎起见,那个时代家具的脚都是包裹着的。
...
没有一种直接的性本能冲动会直接地展现自己;与此相同,性别也不会公开地表现自己。那些可以表现性别和可以识别性别的征象,其实在广义上是由社会,在狭义上是由个人历史,并且是由每个个人特殊的历史所传递的。性别所表现出的性是普遍意义上的,只要它凝聚为一种社会意识,便会陷入性别歧视的父权社会化的强制中。
▎13 普通个人和社会,内在和外在
在一个世代之前,弗洛伊德就曾写道:“可以这么说,人已经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假上帝。确实很伟大,如果就他所设置的所有辅助机构来说,但问题是他设置的这些机构并没有与他一起成长,甚至偶尔还会给他带来许多麻烦。……未来的时代还会给人类带来新的、可能是极不可想象的巨大进步……而这些进步则会更提升人与上帝的相似性。出于我们的研究兴趣,我们也不想忘记,其实今天的人,在他与上帝的相似性中感觉并不幸福。”如今,那些不可想象的“进步”已经出现,今天的人与他所恋的崇拜物一起成长,在他与“物相似”的境况中常常不再能够感受到物给他带来的许多问题。由于有了充分的物质仍感到不幸福,由于他既过时又过剩的情感仍在继续,这就使得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陷入了困境。这些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的专家们,如果不愿继续固守在与上帝相似的过去时代,便只能告别传统的自我强大的主体,重新思考主体,把主体作为个人,作为有着高度独立的个人的主体。
▎30 一种心理性欲性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
想象或白日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更多的是偎依在不断变化的生活印象旁,在任何一个生活状况的摇晃中改变自己,从每个有效的新印象中感受一种所谓的‘时代特征’。想象与时代的这种关系,有其极重要的意义。人们就此可以说:一种想象似乎漂浮在三个时间中,即漂浮在由我们构想的三个时间要素之中。人的心灵活动联结着一种现实的印象,这是一种来自当前的诱因,它能够唤醒个人的伟大愿望,并以此为出发点去追溯一种早先的、大多是婴儿期经历的记忆,在追忆中满足了婴儿期的欲望之后,便又转向为自己创建一种面向未来的境况,作为表现满足自己欲望的框架,这就使得白日梦或想象从这时起便有了起源于诱因和对自身记忆的痕迹。也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通过这些连续的欲望就像一根线那样地被串联在一起了。”
...
人的性欲性行为有着一种生物的基础和一种社会心理的形成过程。所谓的生物基础,比如就是前定的,即现有的大脑结构和感觉器官;社会意义上首先是儿童与其照看者之间的关系;而心理上的则是儿童关于社会心理的提问,以及成人对此的回答,更确切些说,就是沉淀在成人潜意识中和内心里的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正是通过这些影响,这个小孩无论如何在他的性成长期就已被成人性化了,并且日益独立于外界发生的事件和身体的直接接触,因为他现在已经有了(也可能只是沉淀在身体和心灵之中的)性经验和想象;但他的这些经验和想象,按心理分析的学说,将在他以后的人生中通过一种后续的反思过程加以重新阐释,因此不能说这是一种有着直线形态的性化。
...
多尔纳斯写道:婴儿“绝不是非理智的,而是一个有理智的生物,他们是小波普尔(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一个科学哲学家——译者注),他们在偷听窥视,不断检验和测试这个世界的法则,并以此修正自己的期望和假设”。
...
没有一种文化的性形态比其他另一种文化的性形态更正常或更健全。所有性形态,也包括所谓的异性恋性形态,都可能进入一种病态的、需要治疗的发展中,因而不能再按以往的性生活或公开的性取向的标准分类,而是应当按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影响,尤其是要按强迫、癖好和暴力所造成的影响加以分类。
...
总是不断有人提出这么个问题: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来看,究竟有多少人实际参与了从外表看上去只是两个人的性活动?弗洛伊德在一封信里谈到是4个人,克恩贝格说是6个人,昆多认为是12个人,这12个人是用潜意识的想象躺在床上,思考着“体质性”的双性恋并按恋母或恋父的性取向选择性对象。但是如果考虑到沉淀在潜意识中无数多少密切相关的那些人的影响,那么参与当事者两人性活动的潜在人数,就将是一个有着冒险性色彩的数字。
#摘 #性欲和性行为 #福尔克马·西古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