ㅤ
▎眸子青青
...
有这样两种熟视而无睹的人:一种是本身无意志,缺活力,只有在听从别人的意志时,活动了,活动得很起劲,甚而参与策划,有时也显得颇能决断。另一种,不同,本身也谈不上意志活力,其独处时,十分惫懒,一旦有人跟他,他转,有人跟他转,他便神机妙算,指挥若定,率领弟兄们,一副乘风破浪的样子。此时此境中,前者自以为有了活色生香的方针和道路,后者自以为天生将材、帅座、王者相。
好。前者庆幸:群龙有首。后者自贺:首有群龙。
好。所以这两种人常会天造地设搭配在一起,历朝如此,列国如此,一代代过完他们聪明伶俐浑浑噩噩的好日子。
他们又善于回避果真意志强活力大的人物。又善于把“意志”和“活力”的定义作新解释,就在一阵新的解释中,把价值判断兜底搅混,贬没,于是相视莫逆而笑。
继之相笑莫逆而视,好日子又聪明伶俐浑浑噩噩过下去。没人打扰他们。从未见有一只鹰飞下来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
所以群龙有首者和首有群龙者总是过得很不错,很有意思,很忙,忙极了。不可能有余暇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
受宠时像受辱那样抿唇不语,受辱时像受宠那样窃笑不止。两者都是风格,然而都反常,应促使人竭力设法趋于正常,回到不必这样的抿唇不必这样窃笑的天然恬漠中去。
...
高尚其事的营生,并非着眼于构成幸福,只是先为了贯彻安静。一有幸福可言,就意味着灾祸的存在,幸福是指灾祸竟已过去和灾祸犹未到来,那一段时空状态才是所谓幸福,别的还能指什么,别的没有指什么了。
...
那些三流四等的文学作品中写的,主角发愁,天便下雨,主角乐了,鸟语花香,这样的天作之合是不可能的。人生之逊于电影,最显著的一点,电影有配音,女人和男人邂逅,小提琴之类在暗中嘶嘶价响,这当然是非常看不起观众,然而观众乐于被看不起,观众非常需要有小提琴之类从旁提醒,什么来了,什么去了。生活中,不会到处有一把小提琴等着陌生男女,那么,生活无疑是劣于电影了。
▎圣安东尼再诱惑
...
每个时代(时代是划不清的,哪有头尾分明的时代),每个时代的社会各处,皆为走运者的艺术所充满,不是“街上除了艺术什么都有了”,是“街上除了艺术什么都没有了”,大众所赖以认知的便是这种走运者的艺术,因为,哦,艺术家的“运”,的种种“运”,是由大众构成的,没有这样大的大众,何走运之有?成功者呢,既为大众所无视,为何竟能肯定哪些艺术是成功的?而且差不多没有错,几乎还都是对了的?
...
“道”,要人“殉”,凡是要人“殉”的道,实在不好,实在说不过去。
老是要人“殉”的“道”,要人“殉”不完地“殉”的“道”,实在不行,实在不值得“殉”。
只有那种不要人“殉”的“道”,那种无论如何也不要人“殉”的“道”,才使人着迷,迷得一定要去“殉”——真有这样的“道”吗?
(有)
▎已凉未寒
...
二
轻轻判断是一种快乐,隐隐预见是一种快乐。如果不能歆享这两种快乐,知识便是愁苦。然而只宜轻轻、隐隐,逾度就滑入武断流于偏见,不配快乐了。这个“度”,这个不可逾的“度”,文学家知道,因为,不知道,就不是文学家。
...
八
“当真,为什么我们遇见一个畸形怪状的身体是不激动的,而遇见一个思路不清的头脑就难于忍受,不能不愤慨起来了呢?”
“因为,一个跛脚的人,承认我们走得正常,而一个跛脚的精神,却说我们是跛脚的。若非如此,我们就不致恼恨他们,反使可怜他们了。”
蒙田和帕斯卡尔之所以能这样娓娓清谈,是缘于都未曾见过一个浑沌的头脑能把亿万头脑弄浑沌,也未尝身受过跛脚的精神纠集起来把健行者的腿骨打断。
...
九
在文学上,越短的刀子越刺得深。
但文学不是武器。
...
十一
这样一种人,很不容易道破。
试道而破之——只有正义感,没有正义。
...
十三
把椅子放在桌子上,把桌子放在床上,把床放在屋脊上——文艺理论家就这样终其一生。在某国。
床自己从屋脊上下来,桌子自己从床上下来,椅子自己从桌上下来,这是聪明的桌和椅。笨椅笨桌笨床就定在那里不下来了。
太阳照着屋脊,不久太阳下山,夜,夜尽,屋脊上又显出床,床上桌子,桌上椅子——文艺史家就这样写下来,而且拍了照片。在某国。
...
十五
一具锁,用一个与之不配的钥匙去开,开不了,硬用力,钥匙断在锁里。即使找到了与锁相配的钥匙,也插不进去——而且锁已经锈坏,别以为那个与锁相配的钥匙就开得了——在比喻什么?
...
十八
喜清澈,不,喜清澈的深度所形成的朦胧。不再叫清澈?那也不再叫朦胧。
▎寒砧断续
...
二
有着与你相同的迷惑和感慨,我已作了半个世纪的挣扎,才有些明白,艺术家的挣扎不过是讲究姿态而已,也就是那些“挣扎”的姿态,后来可能成为“艺术”。
...
十九
弄虚作假者最容易被认作富有才华,因为太多的人是弄虚而弄不成,作假又作不像,另有太多的人更是不知道什么是虚什么是假。
...
二十七
与某种人谈论,像坐地下车,窗外一片黑,到终点站,不下,回……仍不下,复到终点站。
...
二十九
人们热衷于探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病态。我以为能这样写自己的病态以及众生的病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必定具有一时难以为词的“健全”,这优越的“健全”,才是奇观——探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健全,被探究者与探究者,双重难能可贵。
▎晚来欲雪
...
三
有时,也觉得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那是我自己心情欠佳的缘故。
有时,又觉得没有一行波德莱尔中我的意——那是我心情很坏的缘故。
...
七
遗失了东西,好容易找回来,欢喜非常——人类在所谓进步进化中能得到的福祉,就是这些。欢天喜地,终于获得的,是本不该失去的东西。
现在大家处于多重“遗失”的状况中,“找回”的希望极微茫,因为极少人在追索,而那些东西又不会自己走回来。
或曰:遗失的究竟是什么呢?
连遗失了什么也不知道,那就等于没有遗失什么。
那就,处在“等于没有遗失什么”的状况中——那就,这个“状况”也将遗失。
...
十一
如能将“理智”迸发得宛如“热情”那样魅人灼人,就分不清是思想家是艺术家了——曾在德国见过两次(不止两次)。
...
三十一
甲讲了一段话
乙说:对。
乙讲了一段话
甲说:对。
《对话录》原来是这样架构的,“对”也有,“话”也有。
...
三十二
苦行和祈祷,无能赎回“童贞”,唯借韬略,布阵役,出奇策,明明灭灭地巧战恶斗,以求保定生命,然后(假如是文学家)一个字一个字地救出自己。
那终于赎回来的,已非天然的童贞,天然的童贞是碳素,赎回来的童贞是钻晶。
...
三十七
读希腊的诡辩家、诉讼演说家的遗文,只觉得声调铿锵,气宇轩昂……表陈的究竟是什么,那就不甚了了,清楚的是古时候雅典人身体很健好,古时候爱琴海天气很晴朗,海很蓝,天海间披白袍的男人走来走去,高声讲话:
“雅典人哪……”开头总是这样的。
对于古希腊的散文,我安于“不甚了了”的状态,以求歆赏他们的风气、风度、风情、风范,这样,我很逸乐,就像也披了白袍,在天海间走来走去:
“雅典人哪。”
#摘 #即兴判断 #木心
▎眸子青青
...
有这样两种熟视而无睹的人:一种是本身无意志,缺活力,只有在听从别人的意志时,活动了,活动得很起劲,甚而参与策划,有时也显得颇能决断。另一种,不同,本身也谈不上意志活力,其独处时,十分惫懒,一旦有人跟他,他转,有人跟他转,他便神机妙算,指挥若定,率领弟兄们,一副乘风破浪的样子。此时此境中,前者自以为有了活色生香的方针和道路,后者自以为天生将材、帅座、王者相。
好。前者庆幸:群龙有首。后者自贺:首有群龙。
好。所以这两种人常会天造地设搭配在一起,历朝如此,列国如此,一代代过完他们聪明伶俐浑浑噩噩的好日子。
他们又善于回避果真意志强活力大的人物。又善于把“意志”和“活力”的定义作新解释,就在一阵新的解释中,把价值判断兜底搅混,贬没,于是相视莫逆而笑。
继之相笑莫逆而视,好日子又聪明伶俐浑浑噩噩过下去。没人打扰他们。从未见有一只鹰飞下来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
所以群龙有首者和首有群龙者总是过得很不错,很有意思,很忙,忙极了。不可能有余暇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
受宠时像受辱那样抿唇不语,受辱时像受宠那样窃笑不止。两者都是风格,然而都反常,应促使人竭力设法趋于正常,回到不必这样的抿唇不必这样窃笑的天然恬漠中去。
...
高尚其事的营生,并非着眼于构成幸福,只是先为了贯彻安静。一有幸福可言,就意味着灾祸的存在,幸福是指灾祸竟已过去和灾祸犹未到来,那一段时空状态才是所谓幸福,别的还能指什么,别的没有指什么了。
...
那些三流四等的文学作品中写的,主角发愁,天便下雨,主角乐了,鸟语花香,这样的天作之合是不可能的。人生之逊于电影,最显著的一点,电影有配音,女人和男人邂逅,小提琴之类在暗中嘶嘶价响,这当然是非常看不起观众,然而观众乐于被看不起,观众非常需要有小提琴之类从旁提醒,什么来了,什么去了。生活中,不会到处有一把小提琴等着陌生男女,那么,生活无疑是劣于电影了。
▎圣安东尼再诱惑
...
每个时代(时代是划不清的,哪有头尾分明的时代),每个时代的社会各处,皆为走运者的艺术所充满,不是“街上除了艺术什么都有了”,是“街上除了艺术什么都没有了”,大众所赖以认知的便是这种走运者的艺术,因为,哦,艺术家的“运”,的种种“运”,是由大众构成的,没有这样大的大众,何走运之有?成功者呢,既为大众所无视,为何竟能肯定哪些艺术是成功的?而且差不多没有错,几乎还都是对了的?
...
“道”,要人“殉”,凡是要人“殉”的道,实在不好,实在说不过去。
老是要人“殉”的“道”,要人“殉”不完地“殉”的“道”,实在不行,实在不值得“殉”。
只有那种不要人“殉”的“道”,那种无论如何也不要人“殉”的“道”,才使人着迷,迷得一定要去“殉”——真有这样的“道”吗?
(有)
▎已凉未寒
...
二
轻轻判断是一种快乐,隐隐预见是一种快乐。如果不能歆享这两种快乐,知识便是愁苦。然而只宜轻轻、隐隐,逾度就滑入武断流于偏见,不配快乐了。这个“度”,这个不可逾的“度”,文学家知道,因为,不知道,就不是文学家。
...
八
“当真,为什么我们遇见一个畸形怪状的身体是不激动的,而遇见一个思路不清的头脑就难于忍受,不能不愤慨起来了呢?”
“因为,一个跛脚的人,承认我们走得正常,而一个跛脚的精神,却说我们是跛脚的。若非如此,我们就不致恼恨他们,反使可怜他们了。”
蒙田和帕斯卡尔之所以能这样娓娓清谈,是缘于都未曾见过一个浑沌的头脑能把亿万头脑弄浑沌,也未尝身受过跛脚的精神纠集起来把健行者的腿骨打断。
...
九
在文学上,越短的刀子越刺得深。
但文学不是武器。
...
十一
这样一种人,很不容易道破。
试道而破之——只有正义感,没有正义。
...
十三
把椅子放在桌子上,把桌子放在床上,把床放在屋脊上——文艺理论家就这样终其一生。在某国。
床自己从屋脊上下来,桌子自己从床上下来,椅子自己从桌上下来,这是聪明的桌和椅。笨椅笨桌笨床就定在那里不下来了。
太阳照着屋脊,不久太阳下山,夜,夜尽,屋脊上又显出床,床上桌子,桌上椅子——文艺史家就这样写下来,而且拍了照片。在某国。
...
十五
一具锁,用一个与之不配的钥匙去开,开不了,硬用力,钥匙断在锁里。即使找到了与锁相配的钥匙,也插不进去——而且锁已经锈坏,别以为那个与锁相配的钥匙就开得了——在比喻什么?
...
十八
喜清澈,不,喜清澈的深度所形成的朦胧。不再叫清澈?那也不再叫朦胧。
▎寒砧断续
...
二
有着与你相同的迷惑和感慨,我已作了半个世纪的挣扎,才有些明白,艺术家的挣扎不过是讲究姿态而已,也就是那些“挣扎”的姿态,后来可能成为“艺术”。
...
十九
弄虚作假者最容易被认作富有才华,因为太多的人是弄虚而弄不成,作假又作不像,另有太多的人更是不知道什么是虚什么是假。
...
二十七
与某种人谈论,像坐地下车,窗外一片黑,到终点站,不下,回……仍不下,复到终点站。
...
二十九
人们热衷于探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病态。我以为能这样写自己的病态以及众生的病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必定具有一时难以为词的“健全”,这优越的“健全”,才是奇观——探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健全,被探究者与探究者,双重难能可贵。
▎晚来欲雪
...
三
有时,也觉得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那是我自己心情欠佳的缘故。
有时,又觉得没有一行波德莱尔中我的意——那是我心情很坏的缘故。
...
七
遗失了东西,好容易找回来,欢喜非常——人类在所谓进步进化中能得到的福祉,就是这些。欢天喜地,终于获得的,是本不该失去的东西。
现在大家处于多重“遗失”的状况中,“找回”的希望极微茫,因为极少人在追索,而那些东西又不会自己走回来。
或曰:遗失的究竟是什么呢?
连遗失了什么也不知道,那就等于没有遗失什么。
那就,处在“等于没有遗失什么”的状况中——那就,这个“状况”也将遗失。
...
十一
如能将“理智”迸发得宛如“热情”那样魅人灼人,就分不清是思想家是艺术家了——曾在德国见过两次(不止两次)。
...
三十一
甲讲了一段话
乙说:对。
乙讲了一段话
甲说:对。
《对话录》原来是这样架构的,“对”也有,“话”也有。
...
三十二
苦行和祈祷,无能赎回“童贞”,唯借韬略,布阵役,出奇策,明明灭灭地巧战恶斗,以求保定生命,然后(假如是文学家)一个字一个字地救出自己。
那终于赎回来的,已非天然的童贞,天然的童贞是碳素,赎回来的童贞是钻晶。
...
三十七
读希腊的诡辩家、诉讼演说家的遗文,只觉得声调铿锵,气宇轩昂……表陈的究竟是什么,那就不甚了了,清楚的是古时候雅典人身体很健好,古时候爱琴海天气很晴朗,海很蓝,天海间披白袍的男人走来走去,高声讲话:
“雅典人哪……”开头总是这样的。
对于古希腊的散文,我安于“不甚了了”的状态,以求歆赏他们的风气、风度、风情、风范,这样,我很逸乐,就像也披了白袍,在天海间走来走去:
“雅典人哪。”
#摘 #即兴判断 #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