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整体的不合理性表现得多么明显,也无论变革的必然性由此表现得多么充分,认识必然性对于掌握诸种可能的替代选择来说,从来是不够的。与既定生活制度无所不在的效力相对照,其历史的替代选择总显得是一种乌托邦似的东西。而且,对必然性的认识,对邪恶状态的意识,甚至在科学成就和生产力水平消除了各种替代选择的乌托邦特征的阶段上也是不够的,在这个阶段,已确立的现实而不是它的对立面成了乌托邦的东西。
这是不是意味着社会批判理论放弃了这一领域并把它交给了一种经验的社会学呢?这种经验的社会学除了方法论的指导外避开任何理论的指导,它为一种谬误即不恰当的具体性所支配,因而虽在起着意识形态的作用却又宣称排除价值判断。或者,辩证概念把它自己的处境理解为它所分析的社会的处境,从而再次证明了它的真理性吗?如果人们正是在批判理论最大的弱点——没有能力在已确立的社会范围之内表明解放的趋势——上来对它进行考虑,就能找到答案。
社会批判理论在其起源时期,曾经面对过在已确立的社会中出现的实际力量(客观的和主观的),那已确立的社会通过废除已成为进步障碍的现存体制而向着(或被引导到向着)更合理、更自由的体制迈进。这些体制是批判理论得以建立的经验根据;批判理论从这些经验根据引出了具有内在可能性的解放的观念——在其他情况下就会被阻碍和歪曲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率的发展、才能及需要的发展。没有这样的力量作证,社会批判虽也是有根据且合理的,但却没有能力将其合理性转化为历史实践。结论是什么?“具有内在可能性的解放”不再是历史的替代选择的充分表达。
发达工业社会诸种被束缚的可能性是:生产力在更大规模上的发展,扩大对自然的征服,进一步满足日益增多的人们的需要,并创造新的需要和才能。但是,这些可能性通过消除其解放潜能的种种手段和制度,正在逐渐得到实现,而且这一进程不仅影响其手段也影响其结果。生产效率和进步的工具,在其被组织成为一个极权主义的系统之后,就不仅决定着其实际的效用,而且决定着其可能的效用。
在其最发达阶段,统治的作用即管理,在大众消费过度发达的地区,被管理的生活就成为全体人的好生活,为了保卫这种生活,对立面联合了起来。这就是纯粹的统治形式。反之,它的否定则表现为纯粹的否定形式。全部内容似乎归结为一个结束统治的抽象要求——惟一真正革命的迫切要求,和使工业文明的成就有效的结局。面对已确立的制度的有效拒斥,这种否定表现在“绝对拒绝”这一软弱无力的政治形式中——这种拒绝愈是荒唐,已确立的制度就愈是发展其生产力、减轻生活的负担。用莫里斯·布朗肖的话说:
我们所拒绝的东西不是没有价值或没有重要性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拒绝是必要的。有一种我们不再接受的理性,有一种使我们感到恐怖的智慧的现象,有一种我们将不再加以注意的对一致和调和的呼吁。裂缝已经出现。我们已被迫具有一种不再宽容同谋的直率性。
但是,如果拒绝的抽象特征是全部物化的结果,那么拒绝的实际根据就必定仍然存在,因为物化是一个错觉。同样,以技术合理性为媒介的各对立面的一体化,在其全部现实性上,也必定是一种幻想中的一体化,它既没有消除日益增长的生产率和对其压抑性使用之间的矛盾,也没有消除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需要。
解决这一矛盾的斗争已失去了传统的形式。单向度社会的极权主义倾向使抗议的传统方式方法失去了作用——甚至变得危险,因为它们维持着对公众的主权的幻想。这一幻想包含着某种真相:“人民”,即先前的社会变革酵素,已经“上升”成为社会团结的酵素。成为发达工业社会特征的新的分层,正是在这一方面,而不是在财富的再分配和各阶级的平等化方面。
然而,在保守的公众基础下面的是生活在底层的流浪汉和局外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被剥削者和被迫害者,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他们生存在民主进程之外;他们的生活就是对结束无法容忍的生活条件和体制的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因此,即使他们的意识不是革命性的,他们的反对也是革命性的。他们的反对是从外部打击现存制度因而没有被该制度引向歧路;它是一种破坏游戏规则并在这样做时揭露该游戏是受操纵的游戏的根本力量。当他们为了争取最基本的公民权聚集起来走上街头的时候,没有武器、没有保护,他们知道他们面对着警犬、石头和炸弹、监狱、集中营甚至死亡。他们的力量是每一次为法律和秩序的受害者举行政治示威的后盾。他们开始拒绝玩游戏这一点,可能标志着一个时期终结的开端。
没有什么东西表明,这将是一个好的结局。已确立的社会的经济和技术能力大得足以考虑调解和迁就失败者,而其武装力量也训练和装备得足以照顾各种紧急情况。然而,幽灵在发达社会的边缘地带内外再次出现。一种方便的历史对比,野蛮人威胁文明帝国,预先就判明了结局;野蛮的第二个时期可以正好是继起的文明帝国本身。然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却是在这一时期历史的两个极端再次相遇:人类最先进的意识和它的最深受剥削的力量。这不过是一种机会而已。社会批判理论并不拥有能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架设桥梁的概念;它不作许诺,不指示成功,它仍然是否定的。它要仍然忠诚于那些不抱希望,已经并还在献身于大拒绝的人们。
在法西斯时代之初,瓦尔特·本杰明曾写道:
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
#摘 #单向度的人 #赫伯特·马尔库塞
这是不是意味着社会批判理论放弃了这一领域并把它交给了一种经验的社会学呢?这种经验的社会学除了方法论的指导外避开任何理论的指导,它为一种谬误即不恰当的具体性所支配,因而虽在起着意识形态的作用却又宣称排除价值判断。或者,辩证概念把它自己的处境理解为它所分析的社会的处境,从而再次证明了它的真理性吗?如果人们正是在批判理论最大的弱点——没有能力在已确立的社会范围之内表明解放的趋势——上来对它进行考虑,就能找到答案。
社会批判理论在其起源时期,曾经面对过在已确立的社会中出现的实际力量(客观的和主观的),那已确立的社会通过废除已成为进步障碍的现存体制而向着(或被引导到向着)更合理、更自由的体制迈进。这些体制是批判理论得以建立的经验根据;批判理论从这些经验根据引出了具有内在可能性的解放的观念——在其他情况下就会被阻碍和歪曲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率的发展、才能及需要的发展。没有这样的力量作证,社会批判虽也是有根据且合理的,但却没有能力将其合理性转化为历史实践。结论是什么?“具有内在可能性的解放”不再是历史的替代选择的充分表达。
发达工业社会诸种被束缚的可能性是:生产力在更大规模上的发展,扩大对自然的征服,进一步满足日益增多的人们的需要,并创造新的需要和才能。但是,这些可能性通过消除其解放潜能的种种手段和制度,正在逐渐得到实现,而且这一进程不仅影响其手段也影响其结果。生产效率和进步的工具,在其被组织成为一个极权主义的系统之后,就不仅决定着其实际的效用,而且决定着其可能的效用。
在其最发达阶段,统治的作用即管理,在大众消费过度发达的地区,被管理的生活就成为全体人的好生活,为了保卫这种生活,对立面联合了起来。这就是纯粹的统治形式。反之,它的否定则表现为纯粹的否定形式。全部内容似乎归结为一个结束统治的抽象要求——惟一真正革命的迫切要求,和使工业文明的成就有效的结局。面对已确立的制度的有效拒斥,这种否定表现在“绝对拒绝”这一软弱无力的政治形式中——这种拒绝愈是荒唐,已确立的制度就愈是发展其生产力、减轻生活的负担。用莫里斯·布朗肖的话说:
我们所拒绝的东西不是没有价值或没有重要性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拒绝是必要的。有一种我们不再接受的理性,有一种使我们感到恐怖的智慧的现象,有一种我们将不再加以注意的对一致和调和的呼吁。裂缝已经出现。我们已被迫具有一种不再宽容同谋的直率性。
但是,如果拒绝的抽象特征是全部物化的结果,那么拒绝的实际根据就必定仍然存在,因为物化是一个错觉。同样,以技术合理性为媒介的各对立面的一体化,在其全部现实性上,也必定是一种幻想中的一体化,它既没有消除日益增长的生产率和对其压抑性使用之间的矛盾,也没有消除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需要。
解决这一矛盾的斗争已失去了传统的形式。单向度社会的极权主义倾向使抗议的传统方式方法失去了作用——甚至变得危险,因为它们维持着对公众的主权的幻想。这一幻想包含着某种真相:“人民”,即先前的社会变革酵素,已经“上升”成为社会团结的酵素。成为发达工业社会特征的新的分层,正是在这一方面,而不是在财富的再分配和各阶级的平等化方面。
然而,在保守的公众基础下面的是生活在底层的流浪汉和局外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被剥削者和被迫害者,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他们生存在民主进程之外;他们的生活就是对结束无法容忍的生活条件和体制的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因此,即使他们的意识不是革命性的,他们的反对也是革命性的。他们的反对是从外部打击现存制度因而没有被该制度引向歧路;它是一种破坏游戏规则并在这样做时揭露该游戏是受操纵的游戏的根本力量。当他们为了争取最基本的公民权聚集起来走上街头的时候,没有武器、没有保护,他们知道他们面对着警犬、石头和炸弹、监狱、集中营甚至死亡。他们的力量是每一次为法律和秩序的受害者举行政治示威的后盾。他们开始拒绝玩游戏这一点,可能标志着一个时期终结的开端。
没有什么东西表明,这将是一个好的结局。已确立的社会的经济和技术能力大得足以考虑调解和迁就失败者,而其武装力量也训练和装备得足以照顾各种紧急情况。然而,幽灵在发达社会的边缘地带内外再次出现。一种方便的历史对比,野蛮人威胁文明帝国,预先就判明了结局;野蛮的第二个时期可以正好是继起的文明帝国本身。然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却是在这一时期历史的两个极端再次相遇:人类最先进的意识和它的最深受剥削的力量。这不过是一种机会而已。社会批判理论并不拥有能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架设桥梁的概念;它不作许诺,不指示成功,它仍然是否定的。它要仍然忠诚于那些不抱希望,已经并还在献身于大拒绝的人们。
在法西斯时代之初,瓦尔特·本杰明曾写道:
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
#摘 #单向度的人 #赫伯特·马尔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