ㅤ
▎静默之美学
每个时代都必须再创自己独特的“灵性”。(所谓“灵性”就是力图解决人类生存中痛苦的结构性矛盾,力图完善人之思想,旨在超越的行为举止之策略、术语和思想。)
...
艺术本身不是思想,而是从思想内部发展而来的思想的解毒剂。
...
因为神秘主义者的活动最终必然是否定的神学,是上帝缺席的神学,是对无知而不是知识,对静默而不是言语的渴望,所以艺术必然是倾向于反艺术的,是对“主体”(或“客体”、“意象”)的消解,是时机对意图的替代,以及对静默的追求。
...
真正严肃的态度是将艺术作为达到某种也许只有通过放弃艺术才能获得的事物的“手段”;更简单地说,艺术是一种错误的手段或——用达达艺术家雅克·瓦谢的话来说——愚蠢。
...
作为艺术品自身特性的静默,只能是一种伪装或空洞的存在。(换言之:如果存在一件作品,那么静默只是它的一个元素。)我们找不到天然抑或实现的静默,只有各种向着静默那不断后退的地平线的移动——这样的移动事实上是永远无法完成的。
...
“静默”始终隐含着它的对立面,并因之而存在:就像没有“下”就没有“上”,没有“右”就没有“左”一样,要认识静默,必须要承认其周遭的声音或语言。静默不仅存在于充满话语和其他声音的世界中,而且任何存在的静默就是被声音穿透的时间片段。(所以,哈伯·马克斯的无语之美多是因为他周围都是癫狂的饶舌者。)真正的虚空和纯粹的静默不管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是不可行的。因为只要艺术作品存在的世界还有许多其他事物,那么创造出静默或虚空的艺术家就必然创造出辩证的事物:完满的真空,丰富的空虚,引发共鸣或雄辩的静默。静默不可避免地仍然是言语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是抱怨和控诉的形式)和对话的组成部分。
...
一种迷人甚或愉悦的虚无主义。我们承认静默的力量,但还是继续说话。当我们发现没什么可说的时候,就想方设法来说出这一境况。
...
要表达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中介特色,语言似乎正是合适的隐喻。一方面,言语既是非物质性的媒体(与图像相比),也是在突破单一性和偶然性,实现超越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人类活动(所有的词语都是抽象的,仅只粗略地基于或提到具体的细节)。另一方面,语言又是艺术创造的所有材料中最不纯净、污染最厉害、消耗最严重的。
...
语言不仅供人分享,同时也正由于历史的累积和重压而变质。因此,对每一个敏锐的艺术家而言,创作作品意味着处理两个可能针锋相对的意义领域和它们的关系。一是他自己的意义(或是它的缺失);一是扩充,同时也阻碍、危害、混杂他自己语言的第二层意义。
...
一段名言:“所有能思考的事情都可以思考清楚。所有能说的事情都能说清楚。但不是所有能思考的事情都可以说。”
注意,维特根斯坦谨慎地避免了心理问题,没有问为什么,何时以及在哪种情况下,有人想要说出“所有能思考的事情”(即使他能做到),或是讲出(不管是否清楚)“所有能说的事情”。
...
静默仍有另一功用:提供或帮助言语获得其最大限度的完整性和严肃性。
...
静默削弱了“劣质言语”,也就是分离的言语——即是与身体(因此也与感情)分离的言语。
...
离开了身体,言语便堕落了,变得虚假空洞、卑屈无力。静默能够抑制和抵消这一趋势,为语言提供一份重量,监控甚至改正变得不真实的语言。
...
艺术表达出双重的不满:我们缺乏话语,同时我们拥有过多的话语。这便产生了对语言的两种埋怨。一是话语过于粗糙,一是话语过于忙碌——由此引致的意识的极度活跃不仅就人类的情感和行为能力而言是紊乱无章的,而且会促成思维的僵化和感觉的迟钝。
...
最终,对于意识的激进批评(最初来自神秘主义传统,现在则由非正统的心理治疗和高级现代艺术所支配)总是归咎于语言。意识,作为一种负担,被认为是所有说过的话语的记忆。
...
克里希那穆提宣称我们一定要放弃与事实记忆不同的心理记忆。否则,我们总是新瓶装旧酒,将每个新体验与上一个联系起来,从而封闭了我们的体验。
我们需要走到每一情感或思想的终结,以此来摧毁(由心理记忆确保的)连续性。
而在终结之后,(暂时)接踵而至的便是静默。
...
“意义”部分甚或全部转换为“运用”是在直白这一普遍策略后面的秘密。直白是静默美学的主要产物。还有另一种变体:隐藏的直接性,卡夫卡和贝克特这样风格迥异的作家却都展示出这一特质。卡夫卡和贝克特的叙述似乎让人迷惑,因为他们一方面像是要让读者从中找出极富力量的象征和隐喻意义,另一方面又在抗拒这一举动。然而,当仔细探究他们的叙述之时,其所透露的却只有字面的意义。他们的语言的力量正是来自意义如此显白这一事实。
...
这种显白带来的效果常常是一种焦虑——好像那种发现熟悉的事物不在其位或是没有扮演其惯常的角色而产生的焦虑。
...
在完全自觉的艺术作品面前,人会有一种混合着焦虑、超然、躁动和缓解的感觉,犹如一个身体健全的人瞥见一个截肢者。
...
所有精神活动本质上都会消耗自身——耗尽它们自身的意义,也就是它们赖以表达的那些术语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灵性”必须要不断再创的原因。)一切真正根本的意识活动最终都会变成拆解其思想本身的活动。
#摘 #激进意志的样式 #苏珊·桑塔格
▎静默之美学
每个时代都必须再创自己独特的“灵性”。(所谓“灵性”就是力图解决人类生存中痛苦的结构性矛盾,力图完善人之思想,旨在超越的行为举止之策略、术语和思想。)
...
艺术本身不是思想,而是从思想内部发展而来的思想的解毒剂。
...
因为神秘主义者的活动最终必然是否定的神学,是上帝缺席的神学,是对无知而不是知识,对静默而不是言语的渴望,所以艺术必然是倾向于反艺术的,是对“主体”(或“客体”、“意象”)的消解,是时机对意图的替代,以及对静默的追求。
...
真正严肃的态度是将艺术作为达到某种也许只有通过放弃艺术才能获得的事物的“手段”;更简单地说,艺术是一种错误的手段或——用达达艺术家雅克·瓦谢的话来说——愚蠢。
...
作为艺术品自身特性的静默,只能是一种伪装或空洞的存在。(换言之:如果存在一件作品,那么静默只是它的一个元素。)我们找不到天然抑或实现的静默,只有各种向着静默那不断后退的地平线的移动——这样的移动事实上是永远无法完成的。
...
“静默”始终隐含着它的对立面,并因之而存在:就像没有“下”就没有“上”,没有“右”就没有“左”一样,要认识静默,必须要承认其周遭的声音或语言。静默不仅存在于充满话语和其他声音的世界中,而且任何存在的静默就是被声音穿透的时间片段。(所以,哈伯·马克斯的无语之美多是因为他周围都是癫狂的饶舌者。)真正的虚空和纯粹的静默不管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是不可行的。因为只要艺术作品存在的世界还有许多其他事物,那么创造出静默或虚空的艺术家就必然创造出辩证的事物:完满的真空,丰富的空虚,引发共鸣或雄辩的静默。静默不可避免地仍然是言语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是抱怨和控诉的形式)和对话的组成部分。
...
一种迷人甚或愉悦的虚无主义。我们承认静默的力量,但还是继续说话。当我们发现没什么可说的时候,就想方设法来说出这一境况。
...
要表达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中介特色,语言似乎正是合适的隐喻。一方面,言语既是非物质性的媒体(与图像相比),也是在突破单一性和偶然性,实现超越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人类活动(所有的词语都是抽象的,仅只粗略地基于或提到具体的细节)。另一方面,语言又是艺术创造的所有材料中最不纯净、污染最厉害、消耗最严重的。
...
语言不仅供人分享,同时也正由于历史的累积和重压而变质。因此,对每一个敏锐的艺术家而言,创作作品意味着处理两个可能针锋相对的意义领域和它们的关系。一是他自己的意义(或是它的缺失);一是扩充,同时也阻碍、危害、混杂他自己语言的第二层意义。
...
一段名言:“所有能思考的事情都可以思考清楚。所有能说的事情都能说清楚。但不是所有能思考的事情都可以说。”
注意,维特根斯坦谨慎地避免了心理问题,没有问为什么,何时以及在哪种情况下,有人想要说出“所有能思考的事情”(即使他能做到),或是讲出(不管是否清楚)“所有能说的事情”。
...
静默仍有另一功用:提供或帮助言语获得其最大限度的完整性和严肃性。
...
静默削弱了“劣质言语”,也就是分离的言语——即是与身体(因此也与感情)分离的言语。
...
离开了身体,言语便堕落了,变得虚假空洞、卑屈无力。静默能够抑制和抵消这一趋势,为语言提供一份重量,监控甚至改正变得不真实的语言。
...
艺术表达出双重的不满:我们缺乏话语,同时我们拥有过多的话语。这便产生了对语言的两种埋怨。一是话语过于粗糙,一是话语过于忙碌——由此引致的意识的极度活跃不仅就人类的情感和行为能力而言是紊乱无章的,而且会促成思维的僵化和感觉的迟钝。
...
最终,对于意识的激进批评(最初来自神秘主义传统,现在则由非正统的心理治疗和高级现代艺术所支配)总是归咎于语言。意识,作为一种负担,被认为是所有说过的话语的记忆。
...
克里希那穆提宣称我们一定要放弃与事实记忆不同的心理记忆。否则,我们总是新瓶装旧酒,将每个新体验与上一个联系起来,从而封闭了我们的体验。
我们需要走到每一情感或思想的终结,以此来摧毁(由心理记忆确保的)连续性。
而在终结之后,(暂时)接踵而至的便是静默。
...
“意义”部分甚或全部转换为“运用”是在直白这一普遍策略后面的秘密。直白是静默美学的主要产物。还有另一种变体:隐藏的直接性,卡夫卡和贝克特这样风格迥异的作家却都展示出这一特质。卡夫卡和贝克特的叙述似乎让人迷惑,因为他们一方面像是要让读者从中找出极富力量的象征和隐喻意义,另一方面又在抗拒这一举动。然而,当仔细探究他们的叙述之时,其所透露的却只有字面的意义。他们的语言的力量正是来自意义如此显白这一事实。
...
这种显白带来的效果常常是一种焦虑——好像那种发现熟悉的事物不在其位或是没有扮演其惯常的角色而产生的焦虑。
...
在完全自觉的艺术作品面前,人会有一种混合着焦虑、超然、躁动和缓解的感觉,犹如一个身体健全的人瞥见一个截肢者。
...
所有精神活动本质上都会消耗自身——耗尽它们自身的意义,也就是它们赖以表达的那些术语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灵性”必须要不断再创的原因。)一切真正根本的意识活动最终都会变成拆解其思想本身的活动。
#摘 #激进意志的样式 #苏珊·桑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