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之道

我们只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注视是一种选择行为。注视的结果是,将我们看见的事物纳入我们能及——虽然未必是伸手可及——的范围内。触摸事物,就是把自己置于与它的关系中。(闭上眼睛,在室内来回走动,注意触觉仿佛成了静止的、有限的视觉。)我们从不单单注视一件东西;我们总是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视线总是在忙碌,总是在移动,总是将事物置于围绕它的事物链中,构造出呈现于我们面前者,亦即我们之所见。

能观看后不久,我们就意识到别人也能观看我们。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

...

他所谓的“诱使”究竟是指什么?无非是画作对我们产生的影响。画作对我们发生影响,是因为我们接受了哈尔斯观察画中人的方式。我们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地接受这种看法。我们接受它,只是因为它与我们观察人物、姿势、脸部表情和风俗习惯的方式相近。这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社会关系和道德价值可与之相比较的社会中。正是这种原因,使肖像画呈现出一种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紧迫感。也正是这点——而并非画家作为“诱惑者”的技巧——使我们确信自己能够理解画中人。

...

在图画复制的时代,画作的含义不再是图画的附属品,而成了可以传送的:这就是说,它成了某种信息,而且如同所有信息一般,若不被使用,就是受到忽视;信息本身不带任何特殊的权威。

...

问题不在于复制品不能忠实地再现一个形象的某些方面,而在于复制使下面这件事成为可能,甚至难以避免:利用一个形象为许多不同的目的服务。与原作不同,经过复制的形象,会使自己投合一切目的。让我们审察复制品迁就这种用途的各种方式。

...

电影放映时,形象接踵而至,其连续性构成了不可逆转的意见陈述

至于图画,它的组成部分悉数摆在那里,供人在同一时间内一览无遗。观众也许需要时间细察图画的各个组成元素,可是一旦得出结论,整幅图画,巨细无遗地在同时等他推翻或印证自己的结论。图画保持了自己的权威。

...

结果,复制品不仅本身参照原作的影像,而且本身还成了衡量其他影像的标准。影像的含义会因为贴近与紧随它的事物而改变。影像保有的这种权威遍布它展示的整个过程中。

...

油画以写物为主。实际上,物品是可以购买的。描绘物品在画布上,同把它买回家中没有区别。你买一幅画时,同时也买回画上所绘物品的表象。

...

莱维-施特劳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写道:

“在我看来,正是这个为收藏者,甚至为观赏者的利益而占有物品的强烈欲望,构成了一种西方文明中艺术最突出的原始特点。”

...

油画之于现象,正好像资本之于社会关系。油画把一切事物都纳入平等的地位。一切事物都可以交易,因为一切都成了商品。一切实物都按其物质性机械地加以衡量。灵魂呢,幸好笛卡儿的理论体系,将其划成另一类。一幅油画可以通过它所描绘的物件,但绝不是通过它的想象方法,同灵魂互通信息。油画表达的,完全是表象而已。

...

油画有别于其他绘画形式的地方,在于它能表现所绘物品的质感、纹理、光泽和结实的感觉。它明确画出实物,使你觉得仿佛可以用手触摸。尽管画中形象仅是平面的,但其引起幻想的潜力,却远远超越雕塑,因为油画能借着画中物件的色彩、纹理和温度,充塞画中空间,同时也暗示性地充塞了整个世界。

...

早期传统的艺术作品用以炫耀财富。不过财富在当时是固定的社会秩序或神权秩序的象征。而油画是要炫耀一种新的财富——一种生机勃勃,并由金钱强大的购买力所认许的财富。因此,绘画本身必须能够表示,金钱可以买到的,都是物有所值的。而画作在视觉上之物有所值,原因在其实质感,在于其回报收藏者的触觉、手感。

...

从古至今,一般认为古典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因为经典作品,不论其内在价值如何,都为高层统治阶级提供了理想化行为模式的参照系。和诗歌、逻辑、哲学一样,古典作品提供了一种礼节体系。这类经典作品提供了许多范例,说明应如何度过生命中的闪光时刻——让人看到他做出英雄式的行动,庄严地运用权力,激情澎湃,慷慨赴死,高洁地追求欢乐——或者,至少应该被人看到:自己生活过。

然而,这类图画在意图再现的那些场面中,为什么如此空洞,如此草率呢?因为这些图画无需刺激那种想象。如果有此需要,这类图画就更不能充分达到目的了。制作这类作品的目的,不是要观赏者-收藏者获得新的经验,而只是装点他们已有的经验。站在这类油画之前,看画的主人希望看到他自己的热情、悲伤或慷慨的古典面孔罢了。他在画中所见的理想化形象,可加强他的自我观察。从这些形象中,他看到自己(或其妻其女)伪装的高贵身份。

...

假若社会上对个人的妒羡没有发展成普遍而广泛的情绪,魅力就不可能存在。向民主推进而中途辍步的工业社会,是生产这种情绪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幸福,作为一种普遍的权利得到了承认,然而现存的社会状况使个人感到无能为力。他处于当前的他和理想中的他这一矛盾之中,他或者充分认识这一矛盾及其根源,投入争取彻底民主的政治斗争(这场斗争除了争取别的种种权利外,还包括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他或许照旧生活,继续受制于同他的无能为力感融为一体的妒羡之心,而这种妒羡心会演化成周而复始的白日梦。

#摘 #观看之道 #约翰·伯格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