ㅤ
▎詹森·韦斯访埃米尔·齐奥朗
1983年8月中旬
...
>ㅤ可以谈谈你在使用格言体上的演进吗?它是如何开始的?
>ㅤ我不确定。我想可能是因为某种懒惰效应吧。你知道,通常格言会作为一页的最后一个句子。格言是结论,是留下来的,演绎是被压抑的。它是种暧昧的体裁,怀疑的,或者毋宁说法式的。比如,德国人中只有利希滕贝格和尼采,从尚福尔和其他箴言家那里沿袭了这一体裁。说到我自己,则是因为我不喜欢演绎事物。
>ㅤ不过,是什么决定了你某些书会用格言体,某些书不会?你的第二本书,《苦涩三段论》,里面全用格言,但第一本就不是;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年里,你几乎不再在书里使用,再之后的《诞生之不便》又开始用了,像《四分五裂》也是一样。
>ㅤ嗯,现在我就只这样写,因为解释东西让我很烦。这是为什么我说,当我用格言体时,我是转入疲乏了。不过,“严肃”的人会不屑于格言体,教授们会看不起它。
>ㅤ因为教授在格言上没法做文章?
>ㅤ对,绝对没辙。当他们读一本格言体的书时,他们会说:“噢,看看这个家伙在十页之前说的,现在他又说了相反的话。他可真不认真。”但我就是可以把两句对立的格言并列放着。格言也是种瞬间的真理。它们不是法令律例。我可以向你说出为什么及何时我写这句话或那句话的种种情形。它们总是被一次遭遇、一个事件、一阵脾气所触发,总有个起因。它们绝不是没来由的。
...
>ㅤ不过你确实觉得对这些人有某种责任。
>ㅤ我没办法回避它。我对自杀的理论是人不应该自杀,人应该用这个想法去忍受生活。但我被攻击说,我应该在自杀这事上道歉,我自己怎么不去自杀。我没有做过这样的道歉。我说了,在生活中我们只有这道救生符,我们唯一的安慰就是我们可以在愿意的时候终结生命。所以,这是个积极的观念。基督教所说的要抵抗这一想法是错的。人应该对另一个人说:如果你发现生命难以承受,就告诉自己“没关系,只要我想的时候,我就可以放弃”。人应该凭借自杀的这个想法去活。在《苦涩三段论》中,我有写:“如果不是有着自杀的想法,我早在一开始就了结自己了。”
>ㅤ即使是你最近的文章中,你也在写自杀。“稗子”(缺陷)这篇,选录出版在评论杂志《妄想》(La Délirante)中的格言,你说自杀这一想法对你来说是自然的、健康的,因为你几乎靠着它过了一生,但不自然、不健康的是“对存在的强烈欲望,一个严重的缺陷,卓越的缺陷,我的缺陷”。
>ㅤ对,这有点像是种宣誓,因为我总是记着波德莱尔的话:“生命的狂喜与荣耀。”对我来说,我此生经验到的一切都被包含在那儿了。
>ㅤ你是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自杀问题了。是什么促使你继续思考的?
>ㅤ我认为生命仅仅是自杀的推迟。我曾想过,我不要活过三十岁。但我之所以总是延缓我的自杀,并不是出于怯懦。我利用这个想法,我寄生于它。与此同时,对存在的欲望在我里面同样强烈。
...
>ㅤ你写过,说未来是属于俄国的。
>ㅤ即将到来的未来,只是这样。
>ㅤ在《历史与乌托邦》里,你写道,俄国的未来取决于“它对消耗乌托邦储备的承受能力”。
>ㅤ听着,我一直都很喜欢俄国文化。这可以追溯到我十五岁的时候。我父母定居在锡比乌了,父亲是市里东正教教区的神父,并且是教会系统里一位重要人物的辅导者。那个人非常有文化,有一间特别大的图书室,他有关于俄国的一切。我因此得以在青少年时期读了大量关于俄国的东西,再加上我非常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于是变得很着迷于它。我对俄国同时怀有很强的倾慕与惧怕。这到了一个程度,就是我认为有种俄式宿命。
>ㅤ历史角度上的。
>ㅤ对。我相信有种俄式宿命,是人人都逃不掉的。很明显,所有西方人已被他们的使命感弄得筋疲力尽。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扮演自己的角色已不再令他们感兴趣,如今他们都明白,被卷入历史而造成的麻烦是不值得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使命要去背负,这样的话对他们已没用了。俄国人只需等待,眼望西方。
>ㅤ你是不是感觉到,俄国将接管整个欧洲?
>ㅤ是的,但不是必须通过战争。通过某种施压吧。人们感到俄国正在影响欧洲。但是俄国人正在干蠢事,他们的愿望很明显,就是要与西方竞争,取而代之,尽管那时西方还很强大。欧洲现在对它而言已经不是一个威胁了,但他们的愿望还在继续——而不是让西方从此清静。他们恐惧德国,这真是荒唐。德国人已经变成旅客民族了。
>ㅤ但它现在处在俄国与美国之间。
>ㅤ那是自然地。美国还没有厌倦它的历史角色,与此同时它的使命感升起,我相信这是被海外世界激发的。西欧已经放弃了,而美国通过西欧开始参与进来。总得有人接管,美国也是为欧洲的虚弱所迫。俄国总是被掌管全球的愿望带着走。总有一天,这样的愿望会令它爆发,然而结果刚好相反,会是一场灾难。
...
>ㅤ在《解体概要》中,你把自由定义为“魔鬼本质的一项道德原则”(中译本原译文为“自由是一种伦理原则,却具备一种魔鬼本质”。“自由的双重面孔”,《解体概要》,宋刚译)。
>ㅤ世界上最好的政权已经被不加管制的自由毁坏了。因为人滥用它。为什么英国是少数几个拥有自由如此之久的国家之一?因为英国人的偏见非常强烈,并且牵制住了他们。那是很愚蠢的偏见,但是没关系。这些偏见予以英国社会一种一致性,提供了人不可以去违反的一些限制。自由问题立即变成哲学上的和政治上的了:人类动物何时可以自由而不灭亡?
...
>ㅤ在《诞生之不便》中,你提到“我愿意成为的那个人”,这句话也在你作品中的其他地方出现过。“那个人”指谁?
>ㅤ你知道,我年轻时极富野心,更应该说傲慢。但不可避免地,一个人随着越来越清醒,就会看到自己与自己的形象是如何不配。我一生都有这种无价值的感觉,抵达不了我本应该成为的样子的感觉,不过这也是个幻觉。我因那些而痛苦,但最终过去了,一个人有没有生产一批作品,又有什么关系呢。说到底,重要的是言说了一些能算数的事,不只对自己,也对他人。不过我还是要说,我写东西的时候从未想过其他人。我为自己而写。“我愿意成为的那个人”完全不是我本可能会成为的人。我想要的是去理解事物,明白事物,不被愚弄。我总是恐惧成为受骗者,所以我尽力让自己比别人少受骗。它是对相信的恐惧,不管是相信什么。对我而方,任何一种相信都有欺骗性。
...
>ㅤ你在书中常常回到一个观点,即我们无法哭到满足。这是从何而来?
>ㅤ从我的个人经验。像所有忧郁症患者,我受需要哭却哭不出来之苦。我在自己的人生中经常经历这种痛苦,因为能让人在那种状态里被释放的唯一办法就是哭,而我那时却不行。那也许是新浪漫主义或什么东西,但它是真实的,将哭泣作为释放的需要。这个观点也来自于觉得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一感受。你被扔到这个世界上,但……你在这里寻找什么呢?
...
>ㅤ在“稗子”这篇中,你写道:“音乐之外,一切都是谎言,即便是孤独,即便是出神。就是非此即彼,但它更好。”
>ㅤ我再拿这个公式告诉你我对音乐的看法。如果一切都是谎言,那么音乐本身也是谎言,但它是极好的谎言。我就是如此定义音乐。显然,你很难去言说它。但只要你听它,就会有它是整个世界这种感觉,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了,只有音乐在。但是当你暂停了,人就坠回时间中,惊疑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刚才在哪儿?”人刚还觉得它是一切,紧接着一切都消失了。因此,这是我为什么说音乐是极好的幻觉。
...
>ㅤ另一方面,你经常提及寂静的失落。
>ㅤ它是种迷恋吧,我想。我认为寂静的失落是件非常严肃的事。二十五年来,我住在巴黎的宾馆里,那些噪音,简直让我快要杀人了。我认为,寂静的消失是人性末日的征兆之一。
...
>ㅤ在《诞生之不便》中你写道:“我一路上仅追随一个观念——这观念就是,人所达成的一切,都一定会反过来背叛他……我带着确信的力量依它而活。”但你写下的书就是达成的东西;它们有背叛你吗?
>ㅤ我考虑到的是整个人类,人的命运。我们做的一切事,最后都会因它们而被惩罚。如果我们想知道生活的幸福,我们就必须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成就,就活着,没有更多。我感觉,人不应该投身于历史这一惊奇的冒险之旅。人所做的一切都会背叛他,是因为他受造只为观看,只为像动物和树那般活着。我说得再远一点,人本就不应该存在,不应该脱离其余受造物。
...
>ㅤ也是在这本书,有一段里的一句话非常打动我,你写道:“我请求我爱的人们,都能够好心老去。”
>ㅤ这句话是因着我的一位老朋友说的。他还在遭受年轻时的那种乐观主义,不久前责备我,说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人生中的潜力。但是,每个人在认识自己全部潜力这件事上都失败了,这种失败不但不可避免,而且是可取的。
#拣 #E·M·齐奥朗
▎詹森·韦斯访埃米尔·齐奥朗
1983年8月中旬
...
>ㅤ可以谈谈你在使用格言体上的演进吗?它是如何开始的?
>ㅤ我不确定。我想可能是因为某种懒惰效应吧。你知道,通常格言会作为一页的最后一个句子。格言是结论,是留下来的,演绎是被压抑的。它是种暧昧的体裁,怀疑的,或者毋宁说法式的。比如,德国人中只有利希滕贝格和尼采,从尚福尔和其他箴言家那里沿袭了这一体裁。说到我自己,则是因为我不喜欢演绎事物。
>ㅤ不过,是什么决定了你某些书会用格言体,某些书不会?你的第二本书,《苦涩三段论》,里面全用格言,但第一本就不是;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年里,你几乎不再在书里使用,再之后的《诞生之不便》又开始用了,像《四分五裂》也是一样。
>ㅤ嗯,现在我就只这样写,因为解释东西让我很烦。这是为什么我说,当我用格言体时,我是转入疲乏了。不过,“严肃”的人会不屑于格言体,教授们会看不起它。
>ㅤ因为教授在格言上没法做文章?
>ㅤ对,绝对没辙。当他们读一本格言体的书时,他们会说:“噢,看看这个家伙在十页之前说的,现在他又说了相反的话。他可真不认真。”但我就是可以把两句对立的格言并列放着。格言也是种瞬间的真理。它们不是法令律例。我可以向你说出为什么及何时我写这句话或那句话的种种情形。它们总是被一次遭遇、一个事件、一阵脾气所触发,总有个起因。它们绝不是没来由的。
...
>ㅤ不过你确实觉得对这些人有某种责任。
>ㅤ我没办法回避它。我对自杀的理论是人不应该自杀,人应该用这个想法去忍受生活。但我被攻击说,我应该在自杀这事上道歉,我自己怎么不去自杀。我没有做过这样的道歉。我说了,在生活中我们只有这道救生符,我们唯一的安慰就是我们可以在愿意的时候终结生命。所以,这是个积极的观念。基督教所说的要抵抗这一想法是错的。人应该对另一个人说:如果你发现生命难以承受,就告诉自己“没关系,只要我想的时候,我就可以放弃”。人应该凭借自杀的这个想法去活。在《苦涩三段论》中,我有写:“如果不是有着自杀的想法,我早在一开始就了结自己了。”
>ㅤ即使是你最近的文章中,你也在写自杀。“稗子”(缺陷)这篇,选录出版在评论杂志《妄想》(La Délirante)中的格言,你说自杀这一想法对你来说是自然的、健康的,因为你几乎靠着它过了一生,但不自然、不健康的是“对存在的强烈欲望,一个严重的缺陷,卓越的缺陷,我的缺陷”。
>ㅤ对,这有点像是种宣誓,因为我总是记着波德莱尔的话:“生命的狂喜与荣耀。”对我来说,我此生经验到的一切都被包含在那儿了。
>ㅤ你是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自杀问题了。是什么促使你继续思考的?
>ㅤ我认为生命仅仅是自杀的推迟。我曾想过,我不要活过三十岁。但我之所以总是延缓我的自杀,并不是出于怯懦。我利用这个想法,我寄生于它。与此同时,对存在的欲望在我里面同样强烈。
...
>ㅤ你写过,说未来是属于俄国的。
>ㅤ即将到来的未来,只是这样。
>ㅤ在《历史与乌托邦》里,你写道,俄国的未来取决于“它对消耗乌托邦储备的承受能力”。
>ㅤ听着,我一直都很喜欢俄国文化。这可以追溯到我十五岁的时候。我父母定居在锡比乌了,父亲是市里东正教教区的神父,并且是教会系统里一位重要人物的辅导者。那个人非常有文化,有一间特别大的图书室,他有关于俄国的一切。我因此得以在青少年时期读了大量关于俄国的东西,再加上我非常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于是变得很着迷于它。我对俄国同时怀有很强的倾慕与惧怕。这到了一个程度,就是我认为有种俄式宿命。
>ㅤ历史角度上的。
>ㅤ对。我相信有种俄式宿命,是人人都逃不掉的。很明显,所有西方人已被他们的使命感弄得筋疲力尽。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扮演自己的角色已不再令他们感兴趣,如今他们都明白,被卷入历史而造成的麻烦是不值得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使命要去背负,这样的话对他们已没用了。俄国人只需等待,眼望西方。
>ㅤ你是不是感觉到,俄国将接管整个欧洲?
>ㅤ是的,但不是必须通过战争。通过某种施压吧。人们感到俄国正在影响欧洲。但是俄国人正在干蠢事,他们的愿望很明显,就是要与西方竞争,取而代之,尽管那时西方还很强大。欧洲现在对它而言已经不是一个威胁了,但他们的愿望还在继续——而不是让西方从此清静。他们恐惧德国,这真是荒唐。德国人已经变成旅客民族了。
>ㅤ但它现在处在俄国与美国之间。
>ㅤ那是自然地。美国还没有厌倦它的历史角色,与此同时它的使命感升起,我相信这是被海外世界激发的。西欧已经放弃了,而美国通过西欧开始参与进来。总得有人接管,美国也是为欧洲的虚弱所迫。俄国总是被掌管全球的愿望带着走。总有一天,这样的愿望会令它爆发,然而结果刚好相反,会是一场灾难。
...
>ㅤ在《解体概要》中,你把自由定义为“魔鬼本质的一项道德原则”(中译本原译文为“自由是一种伦理原则,却具备一种魔鬼本质”。“自由的双重面孔”,《解体概要》,宋刚译)。
>ㅤ世界上最好的政权已经被不加管制的自由毁坏了。因为人滥用它。为什么英国是少数几个拥有自由如此之久的国家之一?因为英国人的偏见非常强烈,并且牵制住了他们。那是很愚蠢的偏见,但是没关系。这些偏见予以英国社会一种一致性,提供了人不可以去违反的一些限制。自由问题立即变成哲学上的和政治上的了:人类动物何时可以自由而不灭亡?
...
>ㅤ在《诞生之不便》中,你提到“我愿意成为的那个人”,这句话也在你作品中的其他地方出现过。“那个人”指谁?
>ㅤ你知道,我年轻时极富野心,更应该说傲慢。但不可避免地,一个人随着越来越清醒,就会看到自己与自己的形象是如何不配。我一生都有这种无价值的感觉,抵达不了我本应该成为的样子的感觉,不过这也是个幻觉。我因那些而痛苦,但最终过去了,一个人有没有生产一批作品,又有什么关系呢。说到底,重要的是言说了一些能算数的事,不只对自己,也对他人。不过我还是要说,我写东西的时候从未想过其他人。我为自己而写。“我愿意成为的那个人”完全不是我本可能会成为的人。我想要的是去理解事物,明白事物,不被愚弄。我总是恐惧成为受骗者,所以我尽力让自己比别人少受骗。它是对相信的恐惧,不管是相信什么。对我而方,任何一种相信都有欺骗性。
...
>ㅤ你在书中常常回到一个观点,即我们无法哭到满足。这是从何而来?
>ㅤ从我的个人经验。像所有忧郁症患者,我受需要哭却哭不出来之苦。我在自己的人生中经常经历这种痛苦,因为能让人在那种状态里被释放的唯一办法就是哭,而我那时却不行。那也许是新浪漫主义或什么东西,但它是真实的,将哭泣作为释放的需要。这个观点也来自于觉得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一感受。你被扔到这个世界上,但……你在这里寻找什么呢?
...
>ㅤ在“稗子”这篇中,你写道:“音乐之外,一切都是谎言,即便是孤独,即便是出神。就是非此即彼,但它更好。”
>ㅤ我再拿这个公式告诉你我对音乐的看法。如果一切都是谎言,那么音乐本身也是谎言,但它是极好的谎言。我就是如此定义音乐。显然,你很难去言说它。但只要你听它,就会有它是整个世界这种感觉,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了,只有音乐在。但是当你暂停了,人就坠回时间中,惊疑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刚才在哪儿?”人刚还觉得它是一切,紧接着一切都消失了。因此,这是我为什么说音乐是极好的幻觉。
...
>ㅤ另一方面,你经常提及寂静的失落。
>ㅤ它是种迷恋吧,我想。我认为寂静的失落是件非常严肃的事。二十五年来,我住在巴黎的宾馆里,那些噪音,简直让我快要杀人了。我认为,寂静的消失是人性末日的征兆之一。
...
>ㅤ在《诞生之不便》中你写道:“我一路上仅追随一个观念——这观念就是,人所达成的一切,都一定会反过来背叛他……我带着确信的力量依它而活。”但你写下的书就是达成的东西;它们有背叛你吗?
>ㅤ我考虑到的是整个人类,人的命运。我们做的一切事,最后都会因它们而被惩罚。如果我们想知道生活的幸福,我们就必须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成就,就活着,没有更多。我感觉,人不应该投身于历史这一惊奇的冒险之旅。人所做的一切都会背叛他,是因为他受造只为观看,只为像动物和树那般活着。我说得再远一点,人本就不应该存在,不应该脱离其余受造物。
...
>ㅤ也是在这本书,有一段里的一句话非常打动我,你写道:“我请求我爱的人们,都能够好心老去。”
>ㅤ这句话是因着我的一位老朋友说的。他还在遭受年轻时的那种乐观主义,不久前责备我,说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人生中的潜力。但是,每个人在认识自己全部潜力这件事上都失败了,这种失败不但不可避免,而且是可取的。
#拣 #E·M·齐奥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