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但愿那另一种觉醒,死亡,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对灾难的想象

这种大灾难幻象的诱惑力在于,它使人们从通常的义务中摆脱出来。

...

这些影片提供的另一种能够带来满足的东西,是道德上极端的简单化——这就是说,是一个在道德上可接受下来的幻象,人们可以从中发泄残酷的或至少是不道德的情感。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悲剧的消亡

艺术被看作是一个既定历史时期人类的才能的反映,是文化藉以定义自身、命名自身和生动表达自身的显著形式。尤其是,文学形式的死亡的问题——诸如长篇叙事诗还可能存在吗?或它已经消亡了?小说呢?诗剧呢?悲剧呢?——在当前最为紧要。一种文学形式的摈弃,是一个道德行为,是现代真诚德性的一个巨大成就。因为,作为一个自我定义的行为,它也是一种自我埋葬。

这类葬礼习惯性地伴以悲悼之感的流露;这是因为,当我们陈说着曾经体现于已死的形式中而现在业已失去的那种感受力和态度的潜能时,我们是在悲悼自身。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作为英雄的人类学家

历史变迁的非人性的加速所带来的人类体验的不可靠感,使每一个敏感的现代心灵都记录下了某种恶心、某种智力晕眩。治疗这种精神恶心的惟一方法,似乎是加深这种恶心,至少一开始是这样。

...

人类学家因而不仅是原始人的冷世界的哀悼者,而且也是其监护人。他在阴影中悲叹,力图把古代与伪古代区分开来,体现着一种颇有英雄气概的、煞费苦心的、复杂的现代悲观主义。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西蒙娜·韦伊

有些生活是典范的,另一些则不是;在那些堪称典范的生活中,有一些吸引我们去模仿,有一些我们则带着一种混杂着反感、遗憾、敬畏的心情远远地打量。粗略地说,这正是英雄与圣人之间的差别(如果是在美学而不是宗教的意义上使用后一个词的话)。这样一种就其夸张之处和自我毁灭的程度而言显得荒诞的生活——例如克莱斯特的生活,克尔恺郭尔的生活——正是西蒙娜·韦伊的生活。此刻,我想到了西蒙娜·韦伊生活中狂热的禁欲主义,她对快乐和幸福的不屑,她高贵而可笑的政治姿态,她煞费苦心的自我弃绝,她对磨难的不知疲倦的追求;我注意到她并不出众的相貌,她身体的笨拙,她的偏头痛,她的肺结核。热爱生活的人,没有谁希望去模仿她对磨难的献身精神,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自己所爱的任何人去模仿。但只要我们既热爱严肃性,又热爱生活,那我们就会为严肃性所感动,为它所滋养。在我们对这样的生活表示的敬意中,我们意识到世界中存在着神秘——而神秘正是对真理、对客观真理的可靠把握所要否定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所有的真理都是肤浅的;对真理的某些歪曲(但不是全部歪曲),某些疯狂(但不是全部疯狂),某些病态(但不是全部的病态),对生活的某些弃绝(但不是全部的弃绝),是能提供真理、带来正常、塑造健康和促进生活的。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

被人们当作是对另一个人的爱慕之情的东西,揭去其伪装的话,其实是孤独自我的又一次舞蹈。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

现代对情爱关系的虚幻性的深信不疑,导致了一个更深远的后果,即新出现的对那种得不到回报的情爱的无法回避的吸引力的一种自觉的默认。因为爱情是孤独自我所感受到的一种被误投到外部的情感,因而被爱之人的自我的不可征服性对浪漫主义想象力产生了一种催眠术般的吸引力。得不到回报的爱情之所以有诱惑力,在于它契合帕韦哲所说的“完美的行为”以及强大、孤绝和冷漠的自我。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在最严格的意义上,意识的一切内容都是难以言表的。即便最简单的感觉,也不可能完整地描绘出来。因而,每个艺术作品不仅需要被理解为一个表达出来的东西,而且需要被理解为对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的某种处理方式。在最伟大的艺术中,人们总是意识到一些不可言说之物(“规范性”的规则),意识到表达与不可表达之物的在场之间的冲突。风格的技艺也是回避的技巧。艺术作品中最有力的因素,常常是其沉默。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正如依我所提出的标准而论许多强烈吸引我们的兴趣的艺术作品是不纯的、混杂的一样,我们体验中诸多不能被归类为艺术作品的因素也具有艺术品的一些性质。一旦我们的言论、动作、举止或物品展现出某种与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最直接、有用、无感觉的表达和存在模式相偏离的因素,那么,我们就把它们看作是拥有一种“风格”,把它们看作既是自主的,又是表征的。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每种风格都是对某种东西进行强调的手段。

...

可以看出,风格选择通过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某种东西,也使我们的注意力狭窄化了,不让我们看到别的东西。然而一个艺术作品之比另一个艺术作品更有兴味,并不取决于该作品的风格选择是否让我们注意到了更多的东西,而是取决于这种注意的强度、可信度以及是否机智,不管其焦距如何狭窄。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艺术是意志在某物品或某表演中的客观化,是意志的激发或振奋。从艺术家的视角看,艺术是意志力的客观化;从观赏者的视角看,艺术是为意志创造出来的想象性装饰品。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风格是艺术作品中的选择原则,是艺术家的意志的标记。

...

然而,最伟大的作品似乎是被分泌出来的,而不是被构造出来的。

...

我在“风格”与“风格化”之间所做的区分,或许类似于意志与任性之间的区分。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一切艺术作品都基于某种距离,即与被再现的生活现实拉开的一定距离。这个“距离”,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非人性的或非人的;这是因为,艺术作品为了以艺术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眼前,必须对起着“密切”作用的情绪干预和情感参与予以限制。正是距离的程度、对距离的利用以及制造距离的惯用手法,才构成艺术作品的风格。归根结底,“风格”是艺术。而艺术不过是不同形式的风格化、非人化的再现。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正如威廉·艾尔最近所说,如果《哈姆雷特》是“关于”什么的,那就是关于哈姆雷特及其独特处境的,而不是关于人类状况的。艺术作品是一种展现、记录或者见证,它赋予意识以可感的形式;它的目的是使某物独一无二地呈现。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这就是说,世界(一切存在)最终不能被证明有正当的理由。证明某物有正当理由,这是一种心理运作,只有当我们把世界的此一部分与彼一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考查时——而不是当我们考查一切存在时——这种运作才能进行。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黄色物品有“内容”,而且有意对其进行设计以使我们与这种内容发生联系(带着厌恶或者欲望)。它是生活的替代。然而艺术并不激发性欲;或者,即便它激起了性欲,性欲也会在审美体验的范围内被平息下来。所有伟大的艺术都引起沉思,一种动态的沉思。无论读者、听众或观众在多大程度上把艺术作品中的东西暂时等同于真实生活中的东西而激动起来,他最终的反应——只要这种反应是对艺术作品的反应——必定是冷静的、宁静的、沉思的,神闲气定,超乎义愤和赞同之上。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艺术作品可以包含一切种类的信息,并以新的(而且有时是大可称道的)态度提供指导。我们或许可以从但丁那儿了解到中世纪的神学和佛罗伦萨的历史;我们或许是从肖邦那儿第一次体验到了激情的忧郁;我们或许是通过戈雅才相信了战争的野蛮性,通过《美国的悲剧》才相信了极刑的非人道。但只要我们把这些作品当作艺术作品来对待,那么它们给予的满足就是另一种类型的满足。它是对人类意识的品性或形式的体验。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艺术作品,只要是艺术作品,就根本不能提倡什么,不论艺术家个人的意图如何。最伟大的艺术家获得了一种高度的中立性。想一想荷马和莎士比亚吧,一代代的学者和批评家枉费心机地试图从他们的作品中抽取有关人性、道德和社会的独特“观点”。

...

他在记录、咀嚼和转化他的体验。可是,碰巧,在热内的著作中,这一过程本身成了直接的题材;他的著作不仅是艺术作品,而且是关于艺术的作品。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我宁可认为,艺术与道德相关。它之所以与道德如此相关,是因为艺术可以带来道德愉悦,但艺术特有的那种道德愉悦并不是赞同或不赞同某些行为的愉悦。艺术中的道德愉悦以及艺术所起的道德功用,在于意识的智性满足。

道德是行为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特别的包含全部选择的大全。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对待风格的那种暧昧态度并非根植于简单的错误——要是这样的话,就可以轻易地将它连根拔起——而是根植于一种激情,即整个文化的激情。这种激情保护和捍卫传统上被设想为存在于艺术的“外部”却又处在被艺术所损害的永恒危险中的那些价值,即真理和道德。说到底,在对待风格的这种暧昧态度的背后,是西方对艺术与道德、美学与伦理之间关系的历史性的混淆。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不过,一旦艺术作品作为声明的隐喻失去影响力,对“风格”的那种暧昧态度就会瓦解;这是因为,这种暧昧态度反映了声明与表达声明的方式之间的一种假定的紧张关系。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