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但愿那另一种觉醒,死亡,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以及拒绝成为谎言和假话的同谋。文学是一座细微差别和相反意见的屋子,而不是简化的声音的屋子。
作家的职责是使人们不轻易听信于精神抢掠者。
作家的职责是让我们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区域和经验。
作家的职责是描绘各种现实:各种恶臭的现实、各种狂喜的现实。文学提供的智慧之本质(文学成就之多元性)乃是帮助我们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永远有一些别的事情在继续着。
我被“别的事情”困扰着。
我被我所珍视的各种权利的冲突和各种价值的冲突困扰着。例如——有时候——讲出真相并不会深化正义。再如——有时候——正义的深化可能需要压制颇大部分的真相。
二十世纪最瞩目的作家,有很多在充当公共声音的活动中,为了深化他们认为是(在很多情况下曾经是)正义的事业,而成为压制真相的同谋。
我自己的观点是,如果我必须在真相与正义之间作出选择——当然,我不想选择——我会选择真相。
当然,我相信正当的行动。但作家是那个行动的人吗?
有三样不同的东西:讲,也即我此刻正在做的;写,也即使我获得这个无与伦比的奖的东西,不管我是否有资格;以及做人,也即做一个相信要积极地与其他人团结一致的人。
就像罗兰·巴特曾经说过的:“......讲的人不是写的人,写的人不是那个人自己。”
……
『中国旅行计划』
我对智慧感兴趣。我对墙亦有兴趣。中国就以这两样而著称。
《百科全书》(巴黎1968年版,第4卷第306页)中的“中国”条写道:“按照中国的传统论说方法,人们在谈话中总是喜欢使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简短成语。”
靠语录生活。在中国引语的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指导着各行各业。
……
中国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既生活在过去,又生活在未来。
假设。那些确实显得出类拔萃的个人让我们觉得是属于另一个时代。(或是过去,或者干脆就是未来。)没有哪个超凡卓越者完完全全属于当代。当代的人根本显现不出来:
他们是看不见的。
伦理教化是历史的遗产,它制约着未来的领域。我们犹豫徘徊、小心翼翼、冷嘲热讽、理想幻灭。当下已成为多么艰难的一座桥梁呀!我们得多少次地旅行,才不至于沦为空无与不可见。
……
世界上到处都是被压迫的苦力和媵妾。到处都是残酷的地主。到处都是傲慢的官吏大人,双臂交叉,长指甲藏在袍子的宽袖筒里。一切在变,当红星照耀中国之时,平静地变成天国的男女童子军。
为什么不愿意善良些呢?
然而,要善良就必须更简单。更简单,仿佛向原始回归。更简单,仿佛置身于宏大的遗忘中。
……
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别的什么地方的讲话,倘若文学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样的冲突是不会发生的。
然而,我们却被文字制约着(文学告诉我们文字在遭遇什么。)
更确切地说,我们是被语录制约着。不仅在中国,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对过去的播散力就说这么多吧!凌乱的句子,破碎的记忆。
——当我的记忆变成了口号时,我便不需要它们了。不再相信它们。
——又是一个谎言吗?
——不经意得来的真理吗?
死亡不死。还有,关于文学的问题并没有消失……
#苏珊·桑塔格
作家的职责是使人们不轻易听信于精神抢掠者。
作家的职责是让我们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区域和经验。
作家的职责是描绘各种现实:各种恶臭的现实、各种狂喜的现实。文学提供的智慧之本质(文学成就之多元性)乃是帮助我们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永远有一些别的事情在继续着。
我被“别的事情”困扰着。
我被我所珍视的各种权利的冲突和各种价值的冲突困扰着。例如——有时候——讲出真相并不会深化正义。再如——有时候——正义的深化可能需要压制颇大部分的真相。
二十世纪最瞩目的作家,有很多在充当公共声音的活动中,为了深化他们认为是(在很多情况下曾经是)正义的事业,而成为压制真相的同谋。
我自己的观点是,如果我必须在真相与正义之间作出选择——当然,我不想选择——我会选择真相。
当然,我相信正当的行动。但作家是那个行动的人吗?
有三样不同的东西:讲,也即我此刻正在做的;写,也即使我获得这个无与伦比的奖的东西,不管我是否有资格;以及做人,也即做一个相信要积极地与其他人团结一致的人。
就像罗兰·巴特曾经说过的:“......讲的人不是写的人,写的人不是那个人自己。”
……
『中国旅行计划』
我对智慧感兴趣。我对墙亦有兴趣。中国就以这两样而著称。
《百科全书》(巴黎1968年版,第4卷第306页)中的“中国”条写道:“按照中国的传统论说方法,人们在谈话中总是喜欢使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简短成语。”
靠语录生活。在中国引语的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指导着各行各业。
……
中国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既生活在过去,又生活在未来。
假设。那些确实显得出类拔萃的个人让我们觉得是属于另一个时代。(或是过去,或者干脆就是未来。)没有哪个超凡卓越者完完全全属于当代。当代的人根本显现不出来:
他们是看不见的。
伦理教化是历史的遗产,它制约着未来的领域。我们犹豫徘徊、小心翼翼、冷嘲热讽、理想幻灭。当下已成为多么艰难的一座桥梁呀!我们得多少次地旅行,才不至于沦为空无与不可见。
……
世界上到处都是被压迫的苦力和媵妾。到处都是残酷的地主。到处都是傲慢的官吏大人,双臂交叉,长指甲藏在袍子的宽袖筒里。一切在变,当红星照耀中国之时,平静地变成天国的男女童子军。
为什么不愿意善良些呢?
然而,要善良就必须更简单。更简单,仿佛向原始回归。更简单,仿佛置身于宏大的遗忘中。
……
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别的什么地方的讲话,倘若文学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样的冲突是不会发生的。
然而,我们却被文字制约着(文学告诉我们文字在遭遇什么。)
更确切地说,我们是被语录制约着。不仅在中国,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对过去的播散力就说这么多吧!凌乱的句子,破碎的记忆。
——当我的记忆变成了口号时,我便不需要它们了。不再相信它们。
——又是一个谎言吗?
——不经意得来的真理吗?
死亡不死。还有,关于文学的问题并没有消失……
#苏珊·桑塔格
🤡 ▎报
频道内容乃 @zao_q 行路所摘。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各家之“言”,行其我是。颠扑不破,跌宕自喜。
介质群:https://t.me/buanbooks/1169
频道内容搜索bot:@buanjiezhibot
公众号:
备用频道:https://t.me/+7qQF9rcgMHtmNTE1
signal群:https://signal.group/#CjQKICtDDu32nnIljIJK-nfV2XAMK7yWsimiWtkMkMwxbYYvEhApIrJ6P6yI0S3N63YLMEYT
#拣 #摘 #不安拣择 #诗选 #书讯 #杂 #电影
#佩索阿 #不安之书 #自决之书
#E·M·齐奥朗 #解体概要 #眼泪与圣徒 #着魔的指南 #思想的黄昏 #在绝望之巅 #赞赏习作
#卡夫卡 #卡夫卡全集
#鲁迅 #坟 #热风 #呐喊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奥登 #染匠之手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忧郁的热带
#瓦西里·格罗斯曼 #生活与命运
#索尔·贝娄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激进意志的样式
#埃利亚斯·卡内蒂 #人的疆域 #钟表的秘密心脏
#韩炳哲 #透明社会 #在群中 #他者的消失 #娱乐何为 #爱欲之死 #美的救赎 #暴力拓扑
#乔治·斯坦纳 #语言与沉默
#木心 #文学回忆录 #素履之往 #琼美卡随想录 #爱默生家的恶客 #我纷纷的情欲 #即兴判断 #哥伦比亚的倒影
#福尔克马·西古希 #性欲和性行为
#纪德 #人间食粮 #纪德日记
#罗贝托·波拉尼奥 #未知大学 #安特卫普 #浪漫主义狗 #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雕刻时光
#雷蒙德·卡佛 #火 #水流交汇的地方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约瑟夫·布罗茨基 #悲伤与理智 #小于一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星辰时刻
#乔治·曼加内利 #小小说百篇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诗的见证
#奥斯卡·王尔德
#罗伯特·穆齐尔 #没有个性的人
#阿尔贝·加缪 #加缪笔记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瓦尔特·本雅明
#约翰·伯格 #观看之道
#马丁·布伯 #我和你
#胡安·鲁尔福 #佩德罗·巴拉莫 #金鸡
#迪迪埃·埃里蓬 #回归故里
#赫塔·米勒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罗马尼亚三部曲
#本哈明·拉巴图特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米洛·德·安杰利斯 #相遇与埋伏
#伊夫·博纳富瓦 #弯曲的船板 #仍在一起 #杜弗的动与静
#英格博格·巴赫曼 #所有的桥都孤独
#菲利普·雅各泰 #夜晚的消息
#LouiseElisabethGlück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博尔赫斯
频道内容乃 @zao_q 行路所摘。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各家之“言”,行其我是。颠扑不破,跌宕自喜。
介质群:https://t.me/buanbooks/1169
频道内容搜索bot:@buanjiezhibot
公众号:
buanjiezhi
备用频道:https://t.me/+7qQF9rcgMHtmNTE1
signal群:https://signal.group/#CjQKICtDDu32nnIljIJK-nfV2XAMK7yWsimiWtkMkMwxbYYvEhApIrJ6P6yI0S3N63YLMEYT
#拣 #摘 #不安拣择 #诗选 #书讯 #杂 #电影
#佩索阿 #不安之书 #自决之书
#E·M·齐奥朗 #解体概要 #眼泪与圣徒 #着魔的指南 #思想的黄昏 #在绝望之巅 #赞赏习作
#卡夫卡 #卡夫卡全集
#鲁迅 #坟 #热风 #呐喊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奥登 #染匠之手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忧郁的热带
#瓦西里·格罗斯曼 #生活与命运
#索尔·贝娄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激进意志的样式
#埃利亚斯·卡内蒂 #人的疆域 #钟表的秘密心脏
#韩炳哲 #透明社会 #在群中 #他者的消失 #娱乐何为 #爱欲之死 #美的救赎 #暴力拓扑
#乔治·斯坦纳 #语言与沉默
#木心 #文学回忆录 #素履之往 #琼美卡随想录 #爱默生家的恶客 #我纷纷的情欲 #即兴判断 #哥伦比亚的倒影
#福尔克马·西古希 #性欲和性行为
#纪德 #人间食粮 #纪德日记
#罗贝托·波拉尼奥 #未知大学 #安特卫普 #浪漫主义狗 #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雕刻时光
#雷蒙德·卡佛 #火 #水流交汇的地方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约瑟夫·布罗茨基 #悲伤与理智 #小于一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星辰时刻
#乔治·曼加内利 #小小说百篇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诗的见证
#奥斯卡·王尔德
#罗伯特·穆齐尔 #没有个性的人
#阿尔贝·加缪 #加缪笔记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瓦尔特·本雅明
#约翰·伯格 #观看之道
#马丁·布伯 #我和你
#胡安·鲁尔福 #佩德罗·巴拉莫 #金鸡
#迪迪埃·埃里蓬 #回归故里
#赫塔·米勒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罗马尼亚三部曲
#本哈明·拉巴图特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米洛·德·安杰利斯 #相遇与埋伏
#伊夫·博纳富瓦 #弯曲的船板 #仍在一起 #杜弗的动与静
#英格博格·巴赫曼 #所有的桥都孤独
#菲利普·雅各泰 #夜晚的消息
#LouiseElisabethGlück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博尔赫斯
拣 摘 不安拣择 诗选 书讯 杂 电影 佩索阿 不安之书 自决之书 E·M·齐奥朗 解体概要 眼泪与圣徒 着魔的指南 思想的黄昏 在绝望之巅 赞赏习作 卡夫卡 卡夫卡全集 鲁迅 坟 热风 呐喊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奥登 染匠之手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忧郁的热带 瓦西里·格罗斯曼 生活与命运 索尔·贝娄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激进意志的样式 埃利亚斯·卡内蒂 人的疆域 钟表的秘密心脏 韩炳哲 透明社会 在群中 他者的消失 娱乐何为 爱欲之死 美的救赎 暴力拓扑 乔治·斯坦纳 语言与沉默 木心 文学回忆录 素履之往 琼美卡随想录 爱默生家的恶客 我纷纷的情欲 即兴判断 哥伦比亚的倒影 福尔克马·西古希 性欲和性行为 纪德 人间食粮 纪德日记 罗贝托·波拉尼奥 未知大学 安特卫普 浪漫主义狗 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雕刻时光 雷蒙德·卡佛 火 水流交汇的地方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约瑟夫·布罗茨基 悲伤与理智 小于一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星辰时刻 乔治·曼加内利 小小说百篇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诗的见证 奥斯卡·王尔德 罗伯特·穆齐尔 没有个性的人 阿尔贝·加缪 加缪笔记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瓦尔特·本雅明 约翰·伯格 观看之道 马丁·布伯 我和你 胡安·鲁尔福 佩德罗·巴拉莫 金鸡 迪迪埃·埃里蓬 回归故里 赫塔·米勒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罗马尼亚三部曲 本哈明·拉巴图特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米洛·德·安杰利斯 相遇与埋伏 伊夫·博纳富瓦 弯曲的船板 仍在一起 杜弗的动与静 英格博格·巴赫曼 所有的桥都孤独 菲利普·雅各泰 夜晚的消息 LouiseElisabethGlück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博尔赫斯
ㅤ
▎静默之美学
每个时代都必须再创自己独特的“灵性”。(所谓“灵性”就是力图解决人类生存中痛苦的结构性矛盾,力图完善人之思想,旨在超越的行为举止之策略、术语和思想。)
...
艺术本身不是思想,而是从思想内部发展而来的思想的解毒剂。
...
因为神秘主义者的活动最终必然是否定的神学,是上帝缺席的神学,是对无知而不是知识,对静默而不是言语的渴望,所以艺术必然是倾向于反艺术的,是对“主体”(或“客体”、“意象”)的消解,是时机对意图的替代,以及对静默的追求。
...
真正严肃的态度是将艺术作为达到某种也许只有通过放弃艺术才能获得的事物的“手段”;更简单地说,艺术是一种错误的手段或——用达达艺术家雅克·瓦谢的话来说——愚蠢。
...
作为艺术品自身特性的静默,只能是一种伪装或空洞的存在。(换言之:如果存在一件作品,那么静默只是它的一个元素。)我们找不到天然抑或实现的静默,只有各种向着静默那不断后退的地平线的移动——这样的移动事实上是永远无法完成的。
...
“静默”始终隐含着它的对立面,并因之而存在:就像没有“下”就没有“上”,没有“右”就没有“左”一样,要认识静默,必须要承认其周遭的声音或语言。静默不仅存在于充满话语和其他声音的世界中,而且任何存在的静默就是被声音穿透的时间片段。(所以,哈伯·马克斯的无语之美多是因为他周围都是癫狂的饶舌者。)真正的虚空和纯粹的静默不管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是不可行的。因为只要艺术作品存在的世界还有许多其他事物,那么创造出静默或虚空的艺术家就必然创造出辩证的事物:完满的真空,丰富的空虚,引发共鸣或雄辩的静默。静默不可避免地仍然是言语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是抱怨和控诉的形式)和对话的组成部分。
...
一种迷人甚或愉悦的虚无主义。我们承认静默的力量,但还是继续说话。当我们发现没什么可说的时候,就想方设法来说出这一境况。
...
要表达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中介特色,语言似乎正是合适的隐喻。一方面,言语既是非物质性的媒体(与图像相比),也是在突破单一性和偶然性,实现超越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人类活动(所有的词语都是抽象的,仅只粗略地基于或提到具体的细节)。另一方面,语言又是艺术创造的所有材料中最不纯净、污染最厉害、消耗最严重的。
...
语言不仅供人分享,同时也正由于历史的累积和重压而变质。因此,对每一个敏锐的艺术家而言,创作作品意味着处理两个可能针锋相对的意义领域和它们的关系。一是他自己的意义(或是它的缺失);一是扩充,同时也阻碍、危害、混杂他自己语言的第二层意义。
...
一段名言:“所有能思考的事情都可以思考清楚。所有能说的事情都能说清楚。但不是所有能思考的事情都可以说。”
注意,维特根斯坦谨慎地避免了心理问题,没有问为什么,何时以及在哪种情况下,有人想要说出“所有能思考的事情”(即使他能做到),或是讲出(不管是否清楚)“所有能说的事情”。
...
静默仍有另一功用:提供或帮助言语获得其最大限度的完整性和严肃性。
...
静默削弱了“劣质言语”,也就是分离的言语——即是与身体(因此也与感情)分离的言语。
...
离开了身体,言语便堕落了,变得虚假空洞、卑屈无力。静默能够抑制和抵消这一趋势,为语言提供一份重量,监控甚至改正变得不真实的语言。
...
艺术表达出双重的不满:我们缺乏话语,同时我们拥有过多的话语。这便产生了对语言的两种埋怨。一是话语过于粗糙,一是话语过于忙碌——由此引致的意识的极度活跃不仅就人类的情感和行为能力而言是紊乱无章的,而且会促成思维的僵化和感觉的迟钝。
...
最终,对于意识的激进批评(最初来自神秘主义传统,现在则由非正统的心理治疗和高级现代艺术所支配)总是归咎于语言。意识,作为一种负担,被认为是所有说过的话语的记忆。
...
克里希那穆提宣称我们一定要放弃与事实记忆不同的心理记忆。否则,我们总是新瓶装旧酒,将每个新体验与上一个联系起来,从而封闭了我们的体验。
我们需要走到每一情感或思想的终结,以此来摧毁(由心理记忆确保的)连续性。
而在终结之后,(暂时)接踵而至的便是静默。
...
“意义”部分甚或全部转换为“运用”是在直白这一普遍策略后面的秘密。直白是静默美学的主要产物。还有另一种变体:隐藏的直接性,卡夫卡和贝克特这样风格迥异的作家却都展示出这一特质。卡夫卡和贝克特的叙述似乎让人迷惑,因为他们一方面像是要让读者从中找出极富力量的象征和隐喻意义,另一方面又在抗拒这一举动。然而,当仔细探究他们的叙述之时,其所透露的却只有字面的意义。他们的语言的力量正是来自意义如此显白这一事实。
...
这种显白带来的效果常常是一种焦虑——好像那种发现熟悉的事物不在其位或是没有扮演其惯常的角色而产生的焦虑。
...
在完全自觉的艺术作品面前,人会有一种混合着焦虑、超然、躁动和缓解的感觉,犹如一个身体健全的人瞥见一个截肢者。
...
所有精神活动本质上都会消耗自身——耗尽它们自身的意义,也就是它们赖以表达的那些术语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灵性”必须要不断再创的原因。)一切真正根本的意识活动最终都会变成拆解其思想本身的活动。
#摘 #激进意志的样式 #苏珊·桑塔格
▎静默之美学
每个时代都必须再创自己独特的“灵性”。(所谓“灵性”就是力图解决人类生存中痛苦的结构性矛盾,力图完善人之思想,旨在超越的行为举止之策略、术语和思想。)
...
艺术本身不是思想,而是从思想内部发展而来的思想的解毒剂。
...
因为神秘主义者的活动最终必然是否定的神学,是上帝缺席的神学,是对无知而不是知识,对静默而不是言语的渴望,所以艺术必然是倾向于反艺术的,是对“主体”(或“客体”、“意象”)的消解,是时机对意图的替代,以及对静默的追求。
...
真正严肃的态度是将艺术作为达到某种也许只有通过放弃艺术才能获得的事物的“手段”;更简单地说,艺术是一种错误的手段或——用达达艺术家雅克·瓦谢的话来说——愚蠢。
...
作为艺术品自身特性的静默,只能是一种伪装或空洞的存在。(换言之:如果存在一件作品,那么静默只是它的一个元素。)我们找不到天然抑或实现的静默,只有各种向着静默那不断后退的地平线的移动——这样的移动事实上是永远无法完成的。
...
“静默”始终隐含着它的对立面,并因之而存在:就像没有“下”就没有“上”,没有“右”就没有“左”一样,要认识静默,必须要承认其周遭的声音或语言。静默不仅存在于充满话语和其他声音的世界中,而且任何存在的静默就是被声音穿透的时间片段。(所以,哈伯·马克斯的无语之美多是因为他周围都是癫狂的饶舌者。)真正的虚空和纯粹的静默不管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是不可行的。因为只要艺术作品存在的世界还有许多其他事物,那么创造出静默或虚空的艺术家就必然创造出辩证的事物:完满的真空,丰富的空虚,引发共鸣或雄辩的静默。静默不可避免地仍然是言语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是抱怨和控诉的形式)和对话的组成部分。
...
一种迷人甚或愉悦的虚无主义。我们承认静默的力量,但还是继续说话。当我们发现没什么可说的时候,就想方设法来说出这一境况。
...
要表达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中介特色,语言似乎正是合适的隐喻。一方面,言语既是非物质性的媒体(与图像相比),也是在突破单一性和偶然性,实现超越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人类活动(所有的词语都是抽象的,仅只粗略地基于或提到具体的细节)。另一方面,语言又是艺术创造的所有材料中最不纯净、污染最厉害、消耗最严重的。
...
语言不仅供人分享,同时也正由于历史的累积和重压而变质。因此,对每一个敏锐的艺术家而言,创作作品意味着处理两个可能针锋相对的意义领域和它们的关系。一是他自己的意义(或是它的缺失);一是扩充,同时也阻碍、危害、混杂他自己语言的第二层意义。
...
一段名言:“所有能思考的事情都可以思考清楚。所有能说的事情都能说清楚。但不是所有能思考的事情都可以说。”
注意,维特根斯坦谨慎地避免了心理问题,没有问为什么,何时以及在哪种情况下,有人想要说出“所有能思考的事情”(即使他能做到),或是讲出(不管是否清楚)“所有能说的事情”。
...
静默仍有另一功用:提供或帮助言语获得其最大限度的完整性和严肃性。
...
静默削弱了“劣质言语”,也就是分离的言语——即是与身体(因此也与感情)分离的言语。
...
离开了身体,言语便堕落了,变得虚假空洞、卑屈无力。静默能够抑制和抵消这一趋势,为语言提供一份重量,监控甚至改正变得不真实的语言。
...
艺术表达出双重的不满:我们缺乏话语,同时我们拥有过多的话语。这便产生了对语言的两种埋怨。一是话语过于粗糙,一是话语过于忙碌——由此引致的意识的极度活跃不仅就人类的情感和行为能力而言是紊乱无章的,而且会促成思维的僵化和感觉的迟钝。
...
最终,对于意识的激进批评(最初来自神秘主义传统,现在则由非正统的心理治疗和高级现代艺术所支配)总是归咎于语言。意识,作为一种负担,被认为是所有说过的话语的记忆。
...
克里希那穆提宣称我们一定要放弃与事实记忆不同的心理记忆。否则,我们总是新瓶装旧酒,将每个新体验与上一个联系起来,从而封闭了我们的体验。
我们需要走到每一情感或思想的终结,以此来摧毁(由心理记忆确保的)连续性。
而在终结之后,(暂时)接踵而至的便是静默。
...
“意义”部分甚或全部转换为“运用”是在直白这一普遍策略后面的秘密。直白是静默美学的主要产物。还有另一种变体:隐藏的直接性,卡夫卡和贝克特这样风格迥异的作家却都展示出这一特质。卡夫卡和贝克特的叙述似乎让人迷惑,因为他们一方面像是要让读者从中找出极富力量的象征和隐喻意义,另一方面又在抗拒这一举动。然而,当仔细探究他们的叙述之时,其所透露的却只有字面的意义。他们的语言的力量正是来自意义如此显白这一事实。
...
这种显白带来的效果常常是一种焦虑——好像那种发现熟悉的事物不在其位或是没有扮演其惯常的角色而产生的焦虑。
...
在完全自觉的艺术作品面前,人会有一种混合着焦虑、超然、躁动和缓解的感觉,犹如一个身体健全的人瞥见一个截肢者。
...
所有精神活动本质上都会消耗自身——耗尽它们自身的意义,也就是它们赖以表达的那些术语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灵性”必须要不断再创的原因。)一切真正根本的意识活动最终都会变成拆解其思想本身的活动。
#摘 #激进意志的样式 #苏珊·桑塔格
ㅤ
▎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
“两种文化(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冲突其实是一个幻觉,是发生深刻的、令人困惑的历史变化的时代产生的一个暂时现象。我们所目睹的,与其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冲突,不如说是某种新的(具有潜在一致性的)感受力的创造。这种新感受力必然根植于我们的体验,在人类历史上新出现的那些体验——对极端的社会流动性和身体流动性的体验,对人类所处环境的拥挤不堪(人口和物品都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激增)的体验,对所能获得的诸如速度(身体的速度,如乘飞机旅行的情形;画面的速度,如电影中的情形)一类的新感觉的体验,对那种因艺术品的大规模再生产而成为可能的艺术的泛文化观点的体验。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
“两种文化(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冲突其实是一个幻觉,是发生深刻的、令人困惑的历史变化的时代产生的一个暂时现象。我们所目睹的,与其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冲突,不如说是某种新的(具有潜在一致性的)感受力的创造。这种新感受力必然根植于我们的体验,在人类历史上新出现的那些体验——对极端的社会流动性和身体流动性的体验,对人类所处环境的拥挤不堪(人口和物品都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激增)的体验,对所能获得的诸如速度(身体的速度,如乘飞机旅行的情形;画面的速度,如电影中的情形)一类的新感觉的体验,对那种因艺术品的大规模再生产而成为可能的艺术的泛文化观点的体验。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ㅤ
▎对灾难的想象
我们这个时代,的确是一个极端的时代。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同样令人畏惧但似乎彼此对立的两个目标的持续不断的威胁下:一是永无止境的平庸,一是不可思议的恐怖。正是通俗艺术大量提供的那种幻象,才使大多数人得以应付这两个孪生鬼怪。因为这种幻象能够起到的一个作用是,通过使我们遁入那些奇异、危险但最后一刻肯定会出现美满结局的情境,来使我们从不可承受之单调乏味中摆脱出来,并转移我们对恐惧——无论是真实的,还是预感的——的注意力。但这种幻象还能够起到另一个作用,那就是使我们心理上难以承受的东西正常化,并因此使我们适应它。一方面,幻象美化了世界。另一方面,幻象使世界中立化了。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对灾难的想象
我们这个时代,的确是一个极端的时代。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同样令人畏惧但似乎彼此对立的两个目标的持续不断的威胁下:一是永无止境的平庸,一是不可思议的恐怖。正是通俗艺术大量提供的那种幻象,才使大多数人得以应付这两个孪生鬼怪。因为这种幻象能够起到的一个作用是,通过使我们遁入那些奇异、危险但最后一刻肯定会出现美满结局的情境,来使我们从不可承受之单调乏味中摆脱出来,并转移我们对恐惧——无论是真实的,还是预感的——的注意力。但这种幻象还能够起到另一个作用,那就是使我们心理上难以承受的东西正常化,并因此使我们适应它。一方面,幻象美化了世界。另一方面,幻象使世界中立化了。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ㅤ
▎西蒙娜·韦伊
有些生活是典范的,另一些则不是;在那些堪称典范的生活中,有一些吸引我们去模仿,有一些我们则带着一种混杂着反感、遗憾、敬畏的心情远远地打量。粗略地说,这正是英雄与圣人之间的差别(如果是在美学而不是宗教的意义上使用后一个词的话)。这样一种就其夸张之处和自我毁灭的程度而言显得荒诞的生活——例如克莱斯特的生活,克尔恺郭尔的生活——正是西蒙娜·韦伊的生活。此刻,我想到了西蒙娜·韦伊生活中狂热的禁欲主义,她对快乐和幸福的不屑,她高贵而可笑的政治姿态,她煞费苦心的自我弃绝,她对磨难的不知疲倦的追求;我注意到她并不出众的相貌,她身体的笨拙,她的偏头痛,她的肺结核。热爱生活的人,没有谁希望去模仿她对磨难的献身精神,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自己所爱的任何人去模仿。但只要我们既热爱严肃性,又热爱生活,那我们就会为严肃性所感动,为它所滋养。在我们对这样的生活表示的敬意中,我们意识到世界中存在着神秘——而神秘正是对真理、对客观真理的可靠把握所要否定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所有的真理都是肤浅的;对真理的某些歪曲(但不是全部歪曲),某些疯狂(但不是全部疯狂),某些病态(但不是全部的病态),对生活的某些弃绝(但不是全部的弃绝),是能提供真理、带来正常、塑造健康和促进生活的。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西蒙娜·韦伊
有些生活是典范的,另一些则不是;在那些堪称典范的生活中,有一些吸引我们去模仿,有一些我们则带着一种混杂着反感、遗憾、敬畏的心情远远地打量。粗略地说,这正是英雄与圣人之间的差别(如果是在美学而不是宗教的意义上使用后一个词的话)。这样一种就其夸张之处和自我毁灭的程度而言显得荒诞的生活——例如克莱斯特的生活,克尔恺郭尔的生活——正是西蒙娜·韦伊的生活。此刻,我想到了西蒙娜·韦伊生活中狂热的禁欲主义,她对快乐和幸福的不屑,她高贵而可笑的政治姿态,她煞费苦心的自我弃绝,她对磨难的不知疲倦的追求;我注意到她并不出众的相貌,她身体的笨拙,她的偏头痛,她的肺结核。热爱生活的人,没有谁希望去模仿她对磨难的献身精神,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自己所爱的任何人去模仿。但只要我们既热爱严肃性,又热爱生活,那我们就会为严肃性所感动,为它所滋养。在我们对这样的生活表示的敬意中,我们意识到世界中存在着神秘——而神秘正是对真理、对客观真理的可靠把握所要否定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所有的真理都是肤浅的;对真理的某些歪曲(但不是全部歪曲),某些疯狂(但不是全部疯狂),某些病态(但不是全部的病态),对生活的某些弃绝(但不是全部的弃绝),是能提供真理、带来正常、塑造健康和促进生活的。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