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但愿那另一种觉醒,死亡,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论风格

被作为艺术作品来看待的艺术作品是一种体验,不是一个声明或对某个问题的一个回答。艺术并不仅仅关于某物;它自身就是某物。一件艺术作品就是世界中的一个物,而不只是关于世界的一个文本或评论。

艺术作品(不包括音乐这个重要的例外)指涉真实的世界——指涉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体验、我们的价值。它们提供信息和评价。然而它们独特的特征在于,它们并不导致概念知识(而这是话语性或科学性知识的不同特征——例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而是引起某种类似兴奋的情感,某种类似在入迷或着迷状态下情感投入和进行判断的现象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通过艺术获得的知识是对某物的感知过程的形式或风格的一种体验,而不是关于某物(如某个事实或某种道德判断)的知识。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艺术是引诱,而不是强奸。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类被加以构思设计以显示不可抗拒之魅力的体验。但艺术若没有体验主体的合谋,则无法实施其引诱。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对“风格”的反感,常常是对某种既定风格的反感。不存在一种没有风格的艺术作品,只有属于不同的、或复杂或简单的风格传统和惯例的艺术作品。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即便有人把风格定义为我们的外表风度,这也决不必然地在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与他的“真实”存在之间产生对立。实际上,这种分裂是极为罕见的。在几乎任何一种情形中,我们的外表的风度就是我们的本质的风度。面具就是脸。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论风格

惠特曼在《草叶集》一八五五年版的序言中,表达了对“风格”的否定态度,认为自十八世纪末以来的大多数艺术中,风格是引入一套新的文体词汇的一个标准伎俩。“最伟大的诗人具有一种不那么明显的风格,他更是他本人的一个自由的传达渠道。”这位伟大的、趣味高雅的诗人争辩道,“他对自己的艺术说,我可不想没事找事,我可不想在我的写作中把典雅、效果或原创性像帷幕一样挡在我与其他事物之间。我不想让任何东西挡在这之间,更别提那些最华丽的帷幕了。我只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表述它。”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为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如今,透明是艺术——也是批评——中最高、最具解放性的价值。透明是指体验事物自身的那种明晰,或体验事物之本来面目的那种明晰。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我们现在需要的绝不是进一步将艺术同化于思想,或者(更糟)将艺术同化于文化。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批评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才会服务于艺术作品,而不是僭取其位置?

首先,需要更多地关注艺术中的形式。如果对内容的过度强调引起了阐释的自大,那么对形式的更广泛、更透彻的描述将消除这种自大。其次,需要一套为形式配备的词汇——一套描述性的词汇,而不是规范性的词汇。最好的批评,而且是不落常套的批评,便是这一类把对内容的关注转化为对形式的关注的批评。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现今所有艺术评论的目标,是应该使艺术作品——以及,依此类推,我们自身的体验——对我们来说更真实,而不是更不真实。批评的功能应该是显示它如何是这样,甚至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显示它意味着什么。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阐释视艺术作品的感性体验为理所当然之物而不予重视,并从这一点出发。现在,这种体验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耳闻目睹的艺术作品的纯粹复制吧,我们的感官本来就遭受着城市环境的彼此冲突的趣味、气息和景象的轰炸,现在又添上了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基于过剩、基于过度生产的文化;其结果是,我们感性体验中的那种敏锐感正在逐步丧失。现代生活的所有状况——其物质的丰饶、其拥挤不堪——纠合在一起,钝化了我们的感觉功能。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建立在艺术作品是由诸项内容构成的这种极不可靠的理论基础上的阐释,是对艺术的冒犯。它把艺术变成了一个可用的、可被纳于心理范畴模式的物品。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在现代大多数情形中,阐释无异于庸人们拒绝艺术作品的独立存在。真正的艺术能使我们感到紧张不安。通过把艺术作品消减为作品的内容,然后对内容予以阐释,人们就驯服了艺术作品。阐释使艺术变得可被控制,变得顺从。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当今时代,阐释行为大体上是反动的和僵化的。像汽车和重工业的废气污染城市空气一样,艺术阐释的散发物也在毒害我们的感受力。就一种业已陷入以丧失活力和感觉力为代价的智力过度膨胀的古老困境中的文化而言,阐释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

不惟如此。阐释还是智力对世界的报复。去阐释,就是去使世界贫瘠,使世界枯竭——为的是另建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阐释是把世界转换成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倒好像还有另一个世界)。

世界,我们的世界,已足够贫瘠了,足够枯竭了。要去除对世界的一切复制,直到我们能够更直接地再度体验我们所拥有的东西。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阐释甚至变得更为复杂。这是因为,当代对于阐释行为的热情常常是由对表面之物的公开的敌意或明显的鄙视所激发的,而不是由对陷入棘手状态的文本的虔敬之情(这或许掩盖了冒犯)所激发的。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我这里所说的阐释,是指一种阐明某种阐释符码、某些“规则”的有意的心理行为。

阐释最先出现于古典古代晚期的文化中,那时,神话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已被科学启蒙所带来的“现实主义的”世界观所瓦解。一旦那个困扰后神话意识的问题——即宗教象征的适宜性问题——被提出来,原初形式的古代文本就不再能被人接受。于是,阐释应召前来,以使古代文本适宜于“现代”的要求。

阐释于是就在文本清晰明了的原意与(后来的)读者的要求之间预先假定了某种不一致。而阐释试图去解决这种不一致。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尽管众多艺术门类中已发生的那些切切实实的变化似乎已使我们远离了那种认为艺术作品首要地是其内容的观点,但该观点仍在起着非同小可的支配作用。我要指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该观点现已伪装成一种接触艺术作品的方式而被永恒化了,根深蒂固于大多数以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一切艺术的人们之中。对内容说的这种过分强调带来了一个后果,即对阐释的持续不断、永无止境的投入。反之,也正是那种以阐释艺术作品为目的而接触艺术作品的习惯,才使以下这种幻觉保持不坠之势,即一定存在着艺术作品的内容这种东西。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尾声 为什么不呢?

幸运的是,我们所仰赖生存的,并不是我们自己所说的那些。我们有一套能帮上忙的秘密知识。我们确有能力侦察出那些最流行的假设里的错误。形而上学和道德的直觉让我们拒绝灌输的东西,拒绝我们囤积起来的所谓“知识”。我们可能看起来相当愚蠢——或相当顺从,因为我们之中最狂热的人往往相当循规蹈矩——我们耕耘我们的内在,在想象中重新修复集结被历史所摧毁的东西。我们被加工成一个个瓶子,我们的本能是将自己从中释放出来,恢复我们和世界的亲密联系。因为我们已经被塞进各自的头脑里,被禁锢,插上软木塞。我们公认存在理解和感情上的巨大鸿沟,而在主流传统下,永远不可能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但在我们的灵魂里,我们从未停止尝试。主流传统是现代最负盛名的一众思想家创造的。我的建议是,人们不必受他们的束缚,非凡的人才不应该温顺、不加抵抗地落入被指定的类别。我的立场可以参考一位德国学者的立场,当他的学生告诉他,他的理论与事实不符时,他说:“事实更糟糕。”

#摘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索尔·贝娄

▎过时的宇宙

词语世界中的衰老过程,比物质世界中的节奏要快很多。词汇,被重复多遍以后,就会衰竭而死,而单调重复却是物质世界不二的法则。精神本来需要的是一部无限的辞典,可它的能力却被限制在几个用得烂熟的音节之中。因此新意要求一些奇异的组合,迫使词汇去完成一些意外的功能:所谓的独特性,就在于对形容词的折磨,以及那些意蕴深长的不当隐喻。把词语放到适当的位置,那就是日常话语的坟场。一种语言中俗成的东西,构成了这一语言的死亡;而一个预料中的用词,就是一个死词;只有造作的用法能给它一种新的力量,直到常人都接受了这一用法,再将它磨平,将它弄脏。精神是矫揉的,否则就没有精神,只有自然才悠闲地使用着那些永远一样的简单办法。

我们所谓的我们的生命,相对于一般意义的生命而言,就是借助于人造话语在不断地创造一连串流行趋势,也就是无用事物的繁衍。若没有这繁衍,我们就得在一种必定会吞没历史与物质的哈欠声中断气。而人发明新的物理学,也并不是为了取得一个对自然世界的有效解释,而主要是为了躲避那个说定了、习惯了、不可化约的粗俗宇宙所包含的无聊。我们厌倦了像祖先和前人那样,愚蠢地看待并承受那些无机事物,于是能向它投射多少种形容词,我们便向宇宙硬性地派发了多少个维度。若有谁明白了这个骗局,决定走开,那他自己要当心!因为他一定会践踏自己生命力的秘密所在——只能跟那些身上的矫揉源泉已经干涸,精神也因为缺少造作而枯萎的人会合,保持一种静止不动、全无雕琢的真理了。

(想像生命会在某天过时,会像明月或是肺痨那样,因为浪漫的滥用而被人废弃,那实在是件再合情理不过的事了:生命也会如同被裸裎的象征、被拆穿的病症一样,不合时宜;生命会重新变回它自己:一种并无尊荣的痛、一场暗无光泽的宿命而已。那再没有一线希望能从心灵中冒出的时刻,那令地球与万物都一样冰冷,而广袤无垠的贫瘠再也不会有任何梦想能够美化的时刻,实在不可能更为势在必然了。人类看到了万物究竟是什么之后,就再不会生育什么而不脸红。没有了误解与欺骗的汁液为生,停止成为一种时尚的生命,在精神的法庭上得不到一丝宽大。只是,这精神本身也会消散:它也只是虚无中的一个借口,就像生命在其中也只是一种偏见一般。

历史,只要在它那些以事件为剪影的临时潮流之上,漂浮着一个更普遍的潮流,作为不变量,就还能支撑;可一旦这不变量在大家面前,泄露出它也不过只是一种单纯任性而已,而对活着这一错误的认知,都成了一种共同财富、一种人们一致认可的真理时,我们又还能上哪儿去寻找资源来创造,甚至只是勾勒一种行动的草图,或一个动作的样子呢?要靠怎样的艺术,才能在经过了我们明眼的本能与清醒的心魂之后,还继续活着呢?又要凭怎样的奇迹,才能在一个过时的宇宙当中,重新引发一场未来的诱惑呀?)

#摘 #解体概要 #E·M·齐奥朗

▎ 作家、知识分子、政治:一些回忆

我对知识分子的反对可以简单归纳为:科学假定了人类本性中没有灵魂;商业无涉灵魂和更高的渴望——像爱和美这样的问题都不是它的事;马克思同样也把艺术等等分配给了“上层建筑”。于是,剩下的灵魂和连带着的神秘把艺术家给“困住”了。19世纪末,浪漫主义的热情(抵抗资产阶级的生存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信誉。20世纪又将浪漫主义倒置过来,用仇恨取代爱,用虚无主义取代自我实现。在我看来,知识分子已经偏离了现代科学未能解释的那些生命中的基本事物,而现代经验似乎已经变得毫无实质。灵魂的力量,这是莎士比亚的主题(简单来说),也不断回响在亨德尔或莫扎特的作品里——在现代生活中没有立足之地,还被认为是主观的东西。但任何一处的作家仍旧依靠这些力量的存在而活。关于这一点,知识分子说得很少,甚至无话可说。

我自己则相信,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想象得出来,就至少会实现一次——人类有能力构想的一切,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完成。好坏不论,这些就是冷战结束让我生出的想法。

#摘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索尔·贝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