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但愿那另一种觉醒,死亡,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ㅤ
▎从经手到动指
智能手机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但是从中也产生了一种灾难性的强迫,即交流的强迫。如今人们与数码设备之间有一种近乎迷恋的、强制性的关系。在这里,自由也化身为强迫。社交媒体大大强化了这种强迫。归根结底,它源于资本的逻辑。更多的交流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资本。加速交流和信息的循环也就是加速资本的循环。
...
数码世界将数字和数数绝对化。在脸书上,好友也主要是数出来的。然而友谊却是一种叙事。数码的时代将加法、数数和可以数的内容合计起来。就连好感也要靠数有多少个“赞”来衡量。叙述在极大程度上丧失了其意义。如今,人们把一切都变得可数,以便将其转换为业绩和效率的语言。因此,一切不可数的,如今都已经不再存在。
#摘 #在群中 #韩炳哲
▎从经手到动指
智能手机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但是从中也产生了一种灾难性的强迫,即交流的强迫。如今人们与数码设备之间有一种近乎迷恋的、强制性的关系。在这里,自由也化身为强迫。社交媒体大大强化了这种强迫。归根结底,它源于资本的逻辑。更多的交流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资本。加速交流和信息的循环也就是加速资本的循环。
...
数码世界将数字和数数绝对化。在脸书上,好友也主要是数出来的。然而友谊却是一种叙事。数码的时代将加法、数数和可以数的内容合计起来。就连好感也要靠数有多少个“赞”来衡量。叙述在极大程度上丧失了其意义。如今,人们把一切都变得可数,以便将其转换为业绩和效率的语言。因此,一切不可数的,如今都已经不再存在。
#摘 #在群中 #韩炳哲
ㅤ
▎从农夫到猎人
信息是积累的、叠加的,而真相则是排他的、有选择性的。与信息不同,真相不会堆积。也就是说,人们并不会经常遇到真相。大量的真相是不存在的,但信息群却是存在的。失去了负面性,就会造成正面性的粗劣聚积。基于其正面性,信息也和知识区分开来。知识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人们不能像发现信息一样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经常要以长期的经验为前提。因此,其时态与信息完全不同,后者是短暂的、临时的。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明确的,而知识的表现则是含蓄的。
...
权力和信息不能很好地互相兼容。权力喜欢隐身于秘密之中。它会编造事实,以便完成自己的登基或就职。权力和秘密都有内向性的特点。而数字媒体却恰恰是去内向性的。在信息猎人看来,层层权力等级就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障碍。因此,要求透明度也就是他们的策略。
...
信息以外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托数据眼镜的福,人类的感知实现了彻底的高效率。现在,人们不仅仅是每点击一下都有猎物入囊,而且是每看一眼都会有所收获。看世界和理解世界同步完成。谷歌眼镜使猎人的视觉绝对化:不是猎物的东西,即不在信息范畴内的事物全都被隐没。然而,感知的深层快乐却在于这些行为的无效率之中。它源自徜徉于事物却不对其加以利用和榨取的长久的目光。
#摘 #在群中 #韩炳哲
▎从农夫到猎人
信息是积累的、叠加的,而真相则是排他的、有选择性的。与信息不同,真相不会堆积。也就是说,人们并不会经常遇到真相。大量的真相是不存在的,但信息群却是存在的。失去了负面性,就会造成正面性的粗劣聚积。基于其正面性,信息也和知识区分开来。知识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人们不能像发现信息一样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经常要以长期的经验为前提。因此,其时态与信息完全不同,后者是短暂的、临时的。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明确的,而知识的表现则是含蓄的。
...
权力和信息不能很好地互相兼容。权力喜欢隐身于秘密之中。它会编造事实,以便完成自己的登基或就职。权力和秘密都有内向性的特点。而数字媒体却恰恰是去内向性的。在信息猎人看来,层层权力等级就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障碍。因此,要求透明度也就是他们的策略。
...
信息以外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托数据眼镜的福,人类的感知实现了彻底的高效率。现在,人们不仅仅是每点击一下都有猎物入囊,而且是每看一眼都会有所收获。看世界和理解世界同步完成。谷歌眼镜使猎人的视觉绝对化:不是猎物的东西,即不在信息范畴内的事物全都被隐没。然而,感知的深层快乐却在于这些行为的无效率之中。它源自徜徉于事物却不对其加以利用和榨取的长久的目光。
#摘 #在群中 #韩炳哲
▎ 我之节烈观
“世道浇漓,人心日下,国将不国”这一类话,本是中国历来的叹声。不过时代不同,则所谓“日下”的事情,也有迁变:从前指的是甲事,现在叹的或是乙事。除了“进呈御览”的东西不敢妄说外,其余的文章议论里,一向就带这口吻。因为如此叹息,不但针砭世人,还可以从“日下”之中,除去自己。所以君子固然相对慨叹,连杀人放火嫖妓骗钱以及一切鬼混的人,也都乘作恶余暇,摇着头说道,“他们人心日下了。”
世风人心这件事,不但鼓吹坏事,可以“日下”;即使未曾鼓吹,只是旁观,只是赏玩,只是叹息,也可以叫他“日下”。
...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摘 #坟 #鲁迅
“世道浇漓,人心日下,国将不国”这一类话,本是中国历来的叹声。不过时代不同,则所谓“日下”的事情,也有迁变:从前指的是甲事,现在叹的或是乙事。除了“进呈御览”的东西不敢妄说外,其余的文章议论里,一向就带这口吻。因为如此叹息,不但针砭世人,还可以从“日下”之中,除去自己。所以君子固然相对慨叹,连杀人放火嫖妓骗钱以及一切鬼混的人,也都乘作恶余暇,摇着头说道,“他们人心日下了。”
世风人心这件事,不但鼓吹坏事,可以“日下”;即使未曾鼓吹,只是旁观,只是赏玩,只是叹息,也可以叫他“日下”。
...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摘 #坟 #鲁迅
ㅤ
▎聪明的汉斯
数字交流是目光缺失的交流。在一篇为 Skype 十周年而作的杂文中,作者写道:“视频电话创造了在场的幻象,并且无疑使情侣之间的空间分离变得比较容易承受。但是一直存在的距离却总是能感受得到的——也许一个小小的偏差让这种感受最为明显。因为,在 Skype 通话的过程中,通话者是不能彼此对视的。当你对着屏幕中的脸,看着对方的眼睛,对方会认为,你在稍稍向下看,因为摄像头安装在电脑的上边缘。直接的四目相对是一种美好,它意味着你在看别人的同时也在被对方注视。这种美好现在让位于目光的不对称。感谢 Skype ,我们可以陪在彼此的身边,24小时不间断,但是我们的目光却始终与彼此擦肩而过。”
...
目光就是镜像中那个凝视我、感动我、迷住我的他者。它是撕裂认知点的同质组织的那个刺点。作为他者的目光,它反对那双沉醉于镜像的眼睛。它刺穿那幅眼中美景,并且质疑我的自由。然而,感知的日益自恋倾向于让目光和他者都销声匿迹。
在触摸屏幕上的点击是一种会影响我们与他者关系的活动。它消除了那种将他者构建成他者的距离。因此,人们可以直接点击图片、触摸图片,因为图片已经丧失了目光和面孔。通过划屏动作我们就可以拥有他人。我们也可以敲击屏幕,让他人消失,好让我们自己的镜像显现出来。拉康会说:触屏是与作为屏幕的镜像有所不同的。后者将我与他者的目光屏蔽开来,但同时又让其渗透进来。我们可以把智能手机的触屏称作透明的屏幕。它没有目光。
...
据说列奥纳多·达·芬奇曾经对一幅蒙面肖像做过评论:“如果你热爱自由,就不要掀开我的面纱,因为我的面容就是爱的牢狱。”这句名言表达了对面容的一种特殊体验。在如今的脸书时代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拥有这种体验。我们所展示的、为其谋求关注的脸并不是面容。脸不包含目光。展示的意图摧毁了建构目光的所有内向性和内敛。“实际上,他没有注视任何东西;他把他的爱和恐惧留了在心里:除了目光,别无他物。”被展示的脸并不是让我着迷、让我沉溺的有面容的交流对象。今天,自由的地狱已经取代了爱的牢狱。
#摘 #在群中 #韩炳哲
▎聪明的汉斯
数字交流是目光缺失的交流。在一篇为 Skype 十周年而作的杂文中,作者写道:“视频电话创造了在场的幻象,并且无疑使情侣之间的空间分离变得比较容易承受。但是一直存在的距离却总是能感受得到的——也许一个小小的偏差让这种感受最为明显。因为,在 Skype 通话的过程中,通话者是不能彼此对视的。当你对着屏幕中的脸,看着对方的眼睛,对方会认为,你在稍稍向下看,因为摄像头安装在电脑的上边缘。直接的四目相对是一种美好,它意味着你在看别人的同时也在被对方注视。这种美好现在让位于目光的不对称。感谢 Skype ,我们可以陪在彼此的身边,24小时不间断,但是我们的目光却始终与彼此擦肩而过。”
...
目光就是镜像中那个凝视我、感动我、迷住我的他者。它是撕裂认知点的同质组织的那个刺点。作为他者的目光,它反对那双沉醉于镜像的眼睛。它刺穿那幅眼中美景,并且质疑我的自由。然而,感知的日益自恋倾向于让目光和他者都销声匿迹。
在触摸屏幕上的点击是一种会影响我们与他者关系的活动。它消除了那种将他者构建成他者的距离。因此,人们可以直接点击图片、触摸图片,因为图片已经丧失了目光和面孔。通过划屏动作我们就可以拥有他人。我们也可以敲击屏幕,让他人消失,好让我们自己的镜像显现出来。拉康会说:触屏是与作为屏幕的镜像有所不同的。后者将我与他者的目光屏蔽开来,但同时又让其渗透进来。我们可以把智能手机的触屏称作透明的屏幕。它没有目光。
...
据说列奥纳多·达·芬奇曾经对一幅蒙面肖像做过评论:“如果你热爱自由,就不要掀开我的面纱,因为我的面容就是爱的牢狱。”这句名言表达了对面容的一种特殊体验。在如今的脸书时代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拥有这种体验。我们所展示的、为其谋求关注的脸并不是面容。脸不包含目光。展示的意图摧毁了建构目光的所有内向性和内敛。“实际上,他没有注视任何东西;他把他的爱和恐惧留了在心里:除了目光,别无他物。”被展示的脸并不是让我着迷、让我沉溺的有面容的交流对象。今天,自由的地狱已经取代了爱的牢狱。
#摘 #在群中 #韩炳哲
ㅤ
▎在群中
数字群之所以不能成为大众,是因为它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灵魂是有聚合性和凝聚力的。而数字群由单独的个人组成,其群体结构与“大众”完全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无法回溯到个人。在这个由个人汇集成的新的群体里,个人却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征。人与人的偶然聚集尚不能构成大众,只有当一个灵魂、一种思想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团结的、内在同质的群体单位。数字群完全没有群体性的灵魂或者群体性的思想。组成数字群的个人不会发展成“我们”,因为他们无法协调一致,无法将一群人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有行动力的群体。与大众不同,数字群不是内聚的,它无法形成一种声音。网络暴力也同样缺乏这样一种声音,因此才被认为是噪音。
#摘 #在群中 #韩炳哲
▎在群中
数字群之所以不能成为大众,是因为它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灵魂是有聚合性和凝聚力的。而数字群由单独的个人组成,其群体结构与“大众”完全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无法回溯到个人。在这个由个人汇集成的新的群体里,个人却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征。人与人的偶然聚集尚不能构成大众,只有当一个灵魂、一种思想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团结的、内在同质的群体单位。数字群完全没有群体性的灵魂或者群体性的思想。组成数字群的个人不会发展成“我们”,因为他们无法协调一致,无法将一群人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有行动力的群体。与大众不同,数字群不是内聚的,它无法形成一种声音。网络暴力也同样缺乏这样一种声音,因此才被认为是噪音。
#摘 #在群中 #韩炳哲
ㅤ
▎毫无敬意
尊敬的字面意思是“回头看”。回头看也就是一种顾及。如果在与人交往中充满敬意,人们就会收敛好奇的窥探。尊敬的前提是有距离的目光,以及保持距离的激情。当今社会中,尊敬可以降服无距离的展示,而后者恰恰是轰动事件的特征。“轰动事件”这个词,源自拉丁语中的动词 spectare ,意指一种窥淫癖式的窥探,这与有距离的顾及即尊重相悖。距离将尊重从窥看中区分出来。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尊重,没有保持距离的激情,那它将变成一个丑闻社会。
...
距离的缺失导致公众的东西和私人的东西混为一谈。数字媒体中的交流促进了对隐私和私人空间的色情化展示。社交媒体也被证明是隐私的展示空间。社交媒体将信息的生产由公众领域转移到了私人领域,从而也就完成了交流的私人化。
...
数字联网促进了对称性的交流。交流的参与者如今不再只是被动地消费信息,而是主动地生成信息。在这里不存在明确的等级,把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区分开来。每个人都同时是发送者也是接收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然而这种对称性对权力不利。权力的交流是单向的,即自上而下的。交流的逆流会打乱权力的秩序。网络暴力就是一种带有所有破坏性特征的逆流。
#摘 #在群中 #韩炳哲
▎毫无敬意
尊敬的字面意思是“回头看”。回头看也就是一种顾及。如果在与人交往中充满敬意,人们就会收敛好奇的窥探。尊敬的前提是有距离的目光,以及保持距离的激情。当今社会中,尊敬可以降服无距离的展示,而后者恰恰是轰动事件的特征。“轰动事件”这个词,源自拉丁语中的动词 spectare ,意指一种窥淫癖式的窥探,这与有距离的顾及即尊重相悖。距离将尊重从窥看中区分出来。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尊重,没有保持距离的激情,那它将变成一个丑闻社会。
...
距离的缺失导致公众的东西和私人的东西混为一谈。数字媒体中的交流促进了对隐私和私人空间的色情化展示。社交媒体也被证明是隐私的展示空间。社交媒体将信息的生产由公众领域转移到了私人领域,从而也就完成了交流的私人化。
...
数字联网促进了对称性的交流。交流的参与者如今不再只是被动地消费信息,而是主动地生成信息。在这里不存在明确的等级,把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区分开来。每个人都同时是发送者也是接收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然而这种对称性对权力不利。权力的交流是单向的,即自上而下的。交流的逆流会打乱权力的秩序。网络暴力就是一种带有所有破坏性特征的逆流。
#摘 #在群中 #韩炳哲
ㅤ
▎理论之殇
以数据来支撑的思考是不存在的。数据支撑的只能是运算。思考是具有否定性的、无法计算的,应当先于“数据”,即业已存在之物而存在。支撑思考的是理论体系,即所谓的“预先规定”。它超越了现有事物所具有的肯定性,并使其以不同于前的视角出现。这并非浪漫主义,而是思考的逻辑,贯穿着思考的始终。无边无际增长的数据和信息量使科学极大程度上远离了理论和思想。信息是肯定性的。基于数据的“积极”科学(谷歌科学)仅限于数据的比对和调整,却导致了理论的终结。它是叠加的、侦察式的,而不是叙事性的、阐释性的。它缺乏贯穿始终的叙事张力,瓦解为信息的片段。信息和数据的铺天盖地,使得今天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理论。理论能够防止不同的事物被混为一谈而无序滋长,因而可以有效地减少熵。理论先是净化世界,进而才是解释世界。人们必须回到理论、仪式和礼俗的开端。它们为这个世界以及万物的运转规定了形式,提供了框架,使它们具备了边界。当今的海量信息则会让它们变形。
...
数据支撑的“积极科学”无法带来认知或真理。被人们接收的信息仅能算是知识。但知识不同于认知。知识是肯定性的,因而是积累的、渐增的。肯定性的信息不能改变和预告任何事情,因而是无果的。认知则是一个否定性的过程,包含着甄别、提炼和实践。因此,由经验得来的认知可以让既成之事全然动摇,并创造出全新的事物。接收过量的知识并不能带来认知。信息社会是一种经历式社会。经历是不断累积和增加的,它与经验不同,因为它常常是一次性的,不具备通往他者的入口。它缺乏不断变形的爱欲。包括性也成为爱情的一种肯定化了的体验模式。因此,性也是不断累积和叠加的。
#摘 #爱欲之死 #韩炳哲
▎理论之殇
以数据来支撑的思考是不存在的。数据支撑的只能是运算。思考是具有否定性的、无法计算的,应当先于“数据”,即业已存在之物而存在。支撑思考的是理论体系,即所谓的“预先规定”。它超越了现有事物所具有的肯定性,并使其以不同于前的视角出现。这并非浪漫主义,而是思考的逻辑,贯穿着思考的始终。无边无际增长的数据和信息量使科学极大程度上远离了理论和思想。信息是肯定性的。基于数据的“积极”科学(谷歌科学)仅限于数据的比对和调整,却导致了理论的终结。它是叠加的、侦察式的,而不是叙事性的、阐释性的。它缺乏贯穿始终的叙事张力,瓦解为信息的片段。信息和数据的铺天盖地,使得今天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理论。理论能够防止不同的事物被混为一谈而无序滋长,因而可以有效地减少熵。理论先是净化世界,进而才是解释世界。人们必须回到理论、仪式和礼俗的开端。它们为这个世界以及万物的运转规定了形式,提供了框架,使它们具备了边界。当今的海量信息则会让它们变形。
...
数据支撑的“积极科学”无法带来认知或真理。被人们接收的信息仅能算是知识。但知识不同于认知。知识是肯定性的,因而是积累的、渐增的。肯定性的信息不能改变和预告任何事情,因而是无果的。认知则是一个否定性的过程,包含着甄别、提炼和实践。因此,由经验得来的认知可以让既成之事全然动摇,并创造出全新的事物。接收过量的知识并不能带来认知。信息社会是一种经历式社会。经历是不断累积和增加的,它与经验不同,因为它常常是一次性的,不具备通往他者的入口。它缺乏不断变形的爱欲。包括性也成为爱情的一种肯定化了的体验模式。因此,性也是不断累积和叠加的。
#摘 #爱欲之死 #韩炳哲
ㅤ
▎承认“无能为力”
效率社会完全被情态动词“能够”所控制。与此相反,规训社会被禁令、惩罚和情态动词“应当”所统治。生产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应当”就被迅速地边缘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能够”代替了“应当”。对动机、倡议和项目的追求远远比虔敬、命令及其带来的剥削更有效。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他无须臣服于一个剥削和约束自己的“他者”,因而是自由的劳动主体,但这并非真正的自由,因为他将自己分解为无数自由的零部件,然后向内剥削自己。剥削者同时也是被剥削者,正如加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自我剥削比剥削他人的效率更高,因为前者带来一种类似自由的感觉,或因这种剥削可以脱离被统治的前提而实现。
...
“你能”二字带来的强大压力,通常可以毁灭一个劳动主体。强迫自我不断更新,看上去像是对自由的实践,事实上却使主体忽视了它的强迫性。“你能够”甚至比“你应当”更具强迫性,自我强迫比强迫他人能带来更明显的效果,因为自己不可能反抗自己的意志。
...
新自由主义的政权将这一强迫性巧妙地隐藏在表面的个人自由之下。个体不再将自己视为言听计从的主体,而是视为可以面向未来规划的项目。这就是它的狡猾之处:谁失败了,谁就应该自负其责,不应该将责任推给任何人。没有任何申辩或赎罪的可能性,紧接而来的不只是责任危机,还包括奖赏危机。
...
今天,爱被简化成了性,完全屈服于强制的绩效与产出。性是绩效。性感是可以持续增加的资本。具有展示价值的身体等同于一件商品。他者则是性唤起的对象。不具备“异质性”的他者,不能为人所爱,只能供人消费。因此,如果他者作为诸多性行为对象的其中之一被碎片化,他便不具备哲学意义上的人格。性是没有人格的。
#摘 #爱欲之死 #韩炳哲
▎承认“无能为力”
效率社会完全被情态动词“能够”所控制。与此相反,规训社会被禁令、惩罚和情态动词“应当”所统治。生产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应当”就被迅速地边缘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能够”代替了“应当”。对动机、倡议和项目的追求远远比虔敬、命令及其带来的剥削更有效。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他无须臣服于一个剥削和约束自己的“他者”,因而是自由的劳动主体,但这并非真正的自由,因为他将自己分解为无数自由的零部件,然后向内剥削自己。剥削者同时也是被剥削者,正如加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自我剥削比剥削他人的效率更高,因为前者带来一种类似自由的感觉,或因这种剥削可以脱离被统治的前提而实现。
...
“你能”二字带来的强大压力,通常可以毁灭一个劳动主体。强迫自我不断更新,看上去像是对自由的实践,事实上却使主体忽视了它的强迫性。“你能够”甚至比“你应当”更具强迫性,自我强迫比强迫他人能带来更明显的效果,因为自己不可能反抗自己的意志。
...
新自由主义的政权将这一强迫性巧妙地隐藏在表面的个人自由之下。个体不再将自己视为言听计从的主体,而是视为可以面向未来规划的项目。这就是它的狡猾之处:谁失败了,谁就应该自负其责,不应该将责任推给任何人。没有任何申辩或赎罪的可能性,紧接而来的不只是责任危机,还包括奖赏危机。
...
今天,爱被简化成了性,完全屈服于强制的绩效与产出。性是绩效。性感是可以持续增加的资本。具有展示价值的身体等同于一件商品。他者则是性唤起的对象。不具备“异质性”的他者,不能为人所爱,只能供人消费。因此,如果他者作为诸多性行为对象的其中之一被碎片化,他便不具备哲学意义上的人格。性是没有人格的。
#摘 #爱欲之死 #韩炳哲
ㅤ
▎ 忧郁症
爱欲的对象实际上是他者,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当今社会越来越陷入同质化的地狱,无法产生爱欲的经验,因为爱欲的前提是作为他者的非对称性和外部性。
...
今天,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对比和比较,根本不允许“他者”的存在。我们时刻把所有事物拿来比较、归类、标准化,为“异类”寻找“同类”,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体验“他者”的机会。针对“他者”的消费是不存在的。消费社会力求消灭异质化的他者世界的差异性和可消费性。与“差异”相比,“差别”是一个褒义词。一切都将作为消费的对象变得整齐划一。
...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自恋的社会。力比多首先被投注到了自我的主体世界中。自恋与自爱不同。自爱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明确划清界限;自恋的主体界限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他者身上的差异性无法被感知和认可,在任何时空中能被一再感知的只有“自我”。在到处都是“自我”的深渊中漂流,直至溺亡。
...
当今世界,自恋主体的核心追求是成功。成功可以通过确认“我”的成绩而与“他者”分离,“他者”就变成了“我”的参照物。这一奖赏性的逻辑将自恋的主体更加牢牢地编织在他的“自我”中。于是就产生了成功后忧郁症。忧郁症的主体深陷“自我”的旋涡直至溺毙;爱欲则能从对“他者”的体验中感知到差异的存在,引导一个人走出自恋的沼泽区。爱欲会激发一种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牺牲。一种衰弱的感觉向坠入爱河的人的心头袭来,但同时一种变强的感觉接踵而至。这种双重的感觉不是“自我”营造的,而是他者的馈赠。
...
在同类的地狱中,他者可能会以末日宣判者的形象出现。换句话说:如今,只有世界末日能把我们从同类的地狱中解救出来。
#摘 #爱欲之死 #韩炳哲
▎ 忧郁症
爱欲的对象实际上是他者,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当今社会越来越陷入同质化的地狱,无法产生爱欲的经验,因为爱欲的前提是作为他者的非对称性和外部性。
...
今天,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对比和比较,根本不允许“他者”的存在。我们时刻把所有事物拿来比较、归类、标准化,为“异类”寻找“同类”,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体验“他者”的机会。针对“他者”的消费是不存在的。消费社会力求消灭异质化的他者世界的差异性和可消费性。与“差异”相比,“差别”是一个褒义词。一切都将作为消费的对象变得整齐划一。
...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自恋的社会。力比多首先被投注到了自我的主体世界中。自恋与自爱不同。自爱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明确划清界限;自恋的主体界限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他者身上的差异性无法被感知和认可,在任何时空中能被一再感知的只有“自我”。在到处都是“自我”的深渊中漂流,直至溺亡。
...
当今世界,自恋主体的核心追求是成功。成功可以通过确认“我”的成绩而与“他者”分离,“他者”就变成了“我”的参照物。这一奖赏性的逻辑将自恋的主体更加牢牢地编织在他的“自我”中。于是就产生了成功后忧郁症。忧郁症的主体深陷“自我”的旋涡直至溺毙;爱欲则能从对“他者”的体验中感知到差异的存在,引导一个人走出自恋的沼泽区。爱欲会激发一种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牺牲。一种衰弱的感觉向坠入爱河的人的心头袭来,但同时一种变强的感觉接踵而至。这种双重的感觉不是“自我”营造的,而是他者的馈赠。
...
在同类的地狱中,他者可能会以末日宣判者的形象出现。换句话说:如今,只有世界末日能把我们从同类的地狱中解救出来。
#摘 #爱欲之死 #韩炳哲
▎写在《坟》后面
偏爱我的作品的读者,有时批评说,我的文字是说真话的。这其实是过誉,那原因就因为他偏爱。我自然不想太欺骗人,但也未尝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大约只要看得可以交卷就算完。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我有时也想就此驱除旁人,到那时还不唾弃我的,即使是枭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这才真是我的朋友。倘使并这个也没有,则就是我一个人也行。但现在我并不。因为,我还没有这样勇敢,那原因就是我还想生活,在这社会里。还有一种小缘故,先前也曾屡次声明,就是偏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到我自己厌倦了,要脱掉了的时候为止。
倘说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连我自己还不明白应当怎么走。中国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辈”和“导师”罢,但那不是我,我也不相信他们。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那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在寻求中,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而憎恨我的东西如所谓正人君子也者偏偏都矍铄,所以我说话常不免含胡,中止,心里想:对于偏爱我的读者的赠献,或者最好倒不如是一个“无所有”。我的译著的印本,最初,印一次是一千,后来加五百,近时是二千至四千,每一增加,我自然是愿意的,因为能赚钱,但也伴着哀愁,怕于读者有害,因此作文就时常更谨慎,更踌躇。有人以为我信笔写来,直抒胸臆,其实是不尽然的,我的顾忌并不少。我自己早知道毕竟不是什么战士了,而且也不能算前驱,就有这么多的顾忌和回忆。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我毫无顾忌地说话的日子,恐怕要未必有了罢。但也偶尔想,其实倒还是毫无顾忌地说话,对得起这样的青年。但至今也还没有决心这样做。
#摘 #坟 #鲁迅
偏爱我的作品的读者,有时批评说,我的文字是说真话的。这其实是过誉,那原因就因为他偏爱。我自然不想太欺骗人,但也未尝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大约只要看得可以交卷就算完。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我有时也想就此驱除旁人,到那时还不唾弃我的,即使是枭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这才真是我的朋友。倘使并这个也没有,则就是我一个人也行。但现在我并不。因为,我还没有这样勇敢,那原因就是我还想生活,在这社会里。还有一种小缘故,先前也曾屡次声明,就是偏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到我自己厌倦了,要脱掉了的时候为止。
倘说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连我自己还不明白应当怎么走。中国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辈”和“导师”罢,但那不是我,我也不相信他们。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那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在寻求中,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而憎恨我的东西如所谓正人君子也者偏偏都矍铄,所以我说话常不免含胡,中止,心里想:对于偏爱我的读者的赠献,或者最好倒不如是一个“无所有”。我的译著的印本,最初,印一次是一千,后来加五百,近时是二千至四千,每一增加,我自然是愿意的,因为能赚钱,但也伴着哀愁,怕于读者有害,因此作文就时常更谨慎,更踌躇。有人以为我信笔写来,直抒胸臆,其实是不尽然的,我的顾忌并不少。我自己早知道毕竟不是什么战士了,而且也不能算前驱,就有这么多的顾忌和回忆。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我毫无顾忌地说话的日子,恐怕要未必有了罢。但也偶尔想,其实倒还是毫无顾忌地说话,对得起这样的青年。但至今也还没有决心这样做。
#摘 #坟 #鲁迅
ㅤ
▎ 健康的娱乐
娱乐在鉴赏判断下进行。它既不以“美”为参照,也不以“丑”为参照。它只讲求“舒适”,直接取悦于感官,而这种美好的感觉以反射传导,也就是以“评判”为前提。美不是感官感受的对象。相反,它与认知和评判有关。美虽然并不能促成积极的认知,主体却因为它,而感受到自己多种认知能力的“协调统一”。在认知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多样性与统一性、感性与理性的共同作用也构成了美。以美为乐最终还是等同于主体以己为乐,以认知的“合目的性”为乐,即以自己的认知能力为乐。
...
康德将美的艺术与快适艺术区别开来。在他看来,美的艺术或许就是天堂(严肃)艺术。美的艺术虽然以认知为目的,但是作为“审美艺术”,它直接的意图是实现“令人产生快乐的感觉”,这与“机械性艺术”完全不同,“机械性艺术”只会一味地去临摹认知所获。但是,从美的艺术中生发的快乐并不是“去享受的快乐”,而是“引发反思”的快乐或对客体冷静的评判后而讨人喜欢的快乐。相反,快适艺术则以享乐为主导。它欠缺可以让人去判断的深思熟虑后的宁静与冷静:“任何一种对客体特征的判断,都不是最有趣的那种快适。这样一来,那些总是只想去享受(这才是那个可以表达出他们对快乐的热衷程度的那个词)的人,就喜欢对判断表现出一种狂妄的态度。”
...
康德并不认为娱乐具有认知潜力。娱乐是感性情感的生发,并不表达意义。康德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不能维护身体健康的娱乐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健康的。因为,娱乐稳定了现存的社会关系,它用图像或故事将存在者和应存在者固化,这对规范的内在化十分有利。娱乐正是因为自己的语义和认知结构而产生了这种成效。娱乐的作用在于假托娱乐和消遣对认知层面进行探究。
就连笑也不仅仅是内脏和横膈膜之间的和谐游戏,它让人感受到肉体的健康。这种偏离惯常所引起的笑恰恰恢复并加强了这种感觉。偏离惯常而发笑,又意味着对规范的认可。因他物而发笑总是意味着对自我,对熟知和信任之物的认可。因此引人发笑的娱乐也发生在认知层面,即意义层面。娱乐的笑不仅与横膈膜和内脏有关,还与诠释和判断有关。恰恰是康德的关于幽默的例子表明,笑是一种感官上的生发,这与他的猜想刚好相反。笑他物总是蕴含着人们的自我优越性的感觉。
美会使心灵处于“静观”状态。正是这种沉思的宁静使美并不适合用作娱乐,因为娱乐的基础是“动”,心灵会因为情感而受到强烈的触动。崇高虽然会使心灵陷入“激动”,然而,崇高和美一样,都不那么具有娱乐性,因为崇高的感受不是“动物的,亦即不是肉体的感知”。它涉及的是一种超感。
...
崇高对于想象力来说是它惧怕迷失其中的“深渊”。
#摘 #娱乐何为 #韩炳哲
▎ 健康的娱乐
娱乐在鉴赏判断下进行。它既不以“美”为参照,也不以“丑”为参照。它只讲求“舒适”,直接取悦于感官,而这种美好的感觉以反射传导,也就是以“评判”为前提。美不是感官感受的对象。相反,它与认知和评判有关。美虽然并不能促成积极的认知,主体却因为它,而感受到自己多种认知能力的“协调统一”。在认知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多样性与统一性、感性与理性的共同作用也构成了美。以美为乐最终还是等同于主体以己为乐,以认知的“合目的性”为乐,即以自己的认知能力为乐。
...
康德将美的艺术与快适艺术区别开来。在他看来,美的艺术或许就是天堂(严肃)艺术。美的艺术虽然以认知为目的,但是作为“审美艺术”,它直接的意图是实现“令人产生快乐的感觉”,这与“机械性艺术”完全不同,“机械性艺术”只会一味地去临摹认知所获。但是,从美的艺术中生发的快乐并不是“去享受的快乐”,而是“引发反思”的快乐或对客体冷静的评判后而讨人喜欢的快乐。相反,快适艺术则以享乐为主导。它欠缺可以让人去判断的深思熟虑后的宁静与冷静:“任何一种对客体特征的判断,都不是最有趣的那种快适。这样一来,那些总是只想去享受(这才是那个可以表达出他们对快乐的热衷程度的那个词)的人,就喜欢对判断表现出一种狂妄的态度。”
...
康德并不认为娱乐具有认知潜力。娱乐是感性情感的生发,并不表达意义。康德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不能维护身体健康的娱乐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健康的。因为,娱乐稳定了现存的社会关系,它用图像或故事将存在者和应存在者固化,这对规范的内在化十分有利。娱乐正是因为自己的语义和认知结构而产生了这种成效。娱乐的作用在于假托娱乐和消遣对认知层面进行探究。
就连笑也不仅仅是内脏和横膈膜之间的和谐游戏,它让人感受到肉体的健康。这种偏离惯常所引起的笑恰恰恢复并加强了这种感觉。偏离惯常而发笑,又意味着对规范的认可。因他物而发笑总是意味着对自我,对熟知和信任之物的认可。因此引人发笑的娱乐也发生在认知层面,即意义层面。娱乐的笑不仅与横膈膜和内脏有关,还与诠释和判断有关。恰恰是康德的关于幽默的例子表明,笑是一种感官上的生发,这与他的猜想刚好相反。笑他物总是蕴含着人们的自我优越性的感觉。
美会使心灵处于“静观”状态。正是这种沉思的宁静使美并不适合用作娱乐,因为娱乐的基础是“动”,心灵会因为情感而受到强烈的触动。崇高虽然会使心灵陷入“激动”,然而,崇高和美一样,都不那么具有娱乐性,因为崇高的感受不是“动物的,亦即不是肉体的感知”。它涉及的是一种超感。
...
崇高对于想象力来说是它惧怕迷失其中的“深渊”。
#摘 #娱乐何为 #韩炳哲
ㅤ
▎ 关于奢侈
艺术以脱离基本需求为前提。利用好困境,绝非艺术的意向性。它还有种种不同的需要。瓦格纳居然将艺术与困境联系在一起。其艺术的主体是人民,是“感知群体性困境”的“人民的总和”。艺术是以这种共同的困境为基础而形成的。它就像大家共同的生计所需。与在困境中寻找满足不同的一切都是奢侈和腐朽。人民的需求之所以得以满足,是因为他们的需求如同寻常的“饥饿”一样,只是自然的需求。只要“填饱肚子”,这种需求就不复存在。然而,奢侈并非建立在自然需求和困境的基础之上。它源于一种胡乱生长的“虚妄”。因此,它并不是对困境的利用,即并不是在困境中寻求满足。相反,它受控于非自然的需求,受控于“强烈的超乎需求的需求”,相比于“真实的、感官的饥饿”,这种需求永远都不得满足。
...
每一个存在的荣光闪耀都源于与自然的脱离。对这种荣光的偏好构成了精神本身。那些与自然没有偏离的地方,一切都是死的。一切都僵化成毫无生气的状态。偏离发生在不同的方向上。因此,不仅有充盈的荣光,也有虚空的荣光。即使禁欲也不是简单的放弃和剥夺。相反,它沉迷于极度的虚空。在这一点上,奢侈涉及禁欲,因为禁欲就是虚空的奢享。
...
对于阿多诺而言,奢侈表达了一种纯粹的幸福。它对艺术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生命并不是通过实际性和目的合理性来实现的。真正的幸福来自放纵、发泄、奢侈、无厘头,也就是与基本需求相脱离。它是使生命免于被强制的那种溢满、盈余。随性或无忧无虑也是娱乐的基本元素,是娱乐的乌托邦。它们构成了“纯粹的娱乐”的内容。这些都是奢侈的表现形式,是与劳苦和基本需求的脱离,是对艺术的趋近:“娱乐,完全的释放,并非只与艺术对立,而是艺术所触及的另一个极限。”
#摘 #娱乐何为 #韩炳哲
▎ 关于奢侈
艺术以脱离基本需求为前提。利用好困境,绝非艺术的意向性。它还有种种不同的需要。瓦格纳居然将艺术与困境联系在一起。其艺术的主体是人民,是“感知群体性困境”的“人民的总和”。艺术是以这种共同的困境为基础而形成的。它就像大家共同的生计所需。与在困境中寻找满足不同的一切都是奢侈和腐朽。人民的需求之所以得以满足,是因为他们的需求如同寻常的“饥饿”一样,只是自然的需求。只要“填饱肚子”,这种需求就不复存在。然而,奢侈并非建立在自然需求和困境的基础之上。它源于一种胡乱生长的“虚妄”。因此,它并不是对困境的利用,即并不是在困境中寻求满足。相反,它受控于非自然的需求,受控于“强烈的超乎需求的需求”,相比于“真实的、感官的饥饿”,这种需求永远都不得满足。
...
每一个存在的荣光闪耀都源于与自然的脱离。对这种荣光的偏好构成了精神本身。那些与自然没有偏离的地方,一切都是死的。一切都僵化成毫无生气的状态。偏离发生在不同的方向上。因此,不仅有充盈的荣光,也有虚空的荣光。即使禁欲也不是简单的放弃和剥夺。相反,它沉迷于极度的虚空。在这一点上,奢侈涉及禁欲,因为禁欲就是虚空的奢享。
...
对于阿多诺而言,奢侈表达了一种纯粹的幸福。它对艺术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生命并不是通过实际性和目的合理性来实现的。真正的幸福来自放纵、发泄、奢侈、无厘头,也就是与基本需求相脱离。它是使生命免于被强制的那种溢满、盈余。随性或无忧无虑也是娱乐的基本元素,是娱乐的乌托邦。它们构成了“纯粹的娱乐”的内容。这些都是奢侈的表现形式,是与劳苦和基本需求的脱离,是对艺术的趋近:“娱乐,完全的释放,并非只与艺术对立,而是艺术所触及的另一个极限。”
#摘 #娱乐何为 #韩炳哲
▎论睁了眼看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即在此一举,应该一任其至,不足忧悲似的。自然,此上也无可为,因为我们已经借死人获得最上的光荣了。沪汉烈士的追悼会中,活的人们在一块很可景仰的高大的木主下互相打骂,也就是和我们的先辈走着同一的路。
...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倘以油为上,就不必说;否则,当参入别的东西,或水或硷去。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摘 #坟 #鲁迅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即在此一举,应该一任其至,不足忧悲似的。自然,此上也无可为,因为我们已经借死人获得最上的光荣了。沪汉烈士的追悼会中,活的人们在一块很可景仰的高大的木主下互相打骂,也就是和我们的先辈走着同一的路。
...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倘以油为上,就不必说;否则,当参入别的东西,或水或硷去。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摘 #坟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