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但愿那另一种觉醒,死亡,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ㅤ
▎启示录
我真希望能有一天看到所有的人,不论年轻还是衰老,悲伤还是快乐,男人还是女人,结婚还是未婚,严肃还是肤浅,都离开他们的家和他们的工作场所,放弃他们的义务和责任,聚集在街头,再也不肯做任何事情。在那一刻,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的奴隶——他们为未来的后代劳作,抱有可怕的错觉,以为他们为人类做出了贡献——为平庸、贫乏、没有价值的生活,为从未带来精神转变的巨大浪费而复仇。在那一刻,当所有的信仰和听天由命都消失不见,让普通生活的礼服彻底爆裂吧。让那些默默受苦,甚至不曾发出抱怨的叹息的人,全力以赴地叫喊,发出奇怪、气势汹汹,刺耳的喧嚣,震动大地。让水更快地流淌,让山更有威胁地摇摆,让树木露出它们的根须,就像一个永恒而狰狞的责备,让鸟儿像乌鸦一样呱呱叫,让动物吓得四处逃窜,筋疲力尽地倒下。让理想被宣布为虚无;信仰被宣布为琐事;艺术被宣布为谎言;哲学被宣布为笑话。让一切成为高潮和反高潮。让土块跃入空中,在风中瓦解;让植物在天空中组成奇怪的阿拉伯图案,组成可怕而扭曲的形状。让野火迅速蔓延,可怕的噪声淹没一切,以至连最小的动物都知道末日将至。让所有的形式变得无形,让混乱在巨大的旋涡中吞噬世界的结构。让巨大的骚乱和噪声、恐怖和爆炸出现,然后让永恒的寂静和完全的遗忘出现。在那最后的时刻,让人类迄今为止感受到的一切,希望、遗憾、爱、绝望和仇恨,以如此巨大的力量爆发出来,什么都不留下。难道这样的时刻不是虚无的胜利和非存在的最终神化吗?
#摘 #在绝望之巅 #E·M·齐奥朗
▎启示录
我真希望能有一天看到所有的人,不论年轻还是衰老,悲伤还是快乐,男人还是女人,结婚还是未婚,严肃还是肤浅,都离开他们的家和他们的工作场所,放弃他们的义务和责任,聚集在街头,再也不肯做任何事情。在那一刻,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的奴隶——他们为未来的后代劳作,抱有可怕的错觉,以为他们为人类做出了贡献——为平庸、贫乏、没有价值的生活,为从未带来精神转变的巨大浪费而复仇。在那一刻,当所有的信仰和听天由命都消失不见,让普通生活的礼服彻底爆裂吧。让那些默默受苦,甚至不曾发出抱怨的叹息的人,全力以赴地叫喊,发出奇怪、气势汹汹,刺耳的喧嚣,震动大地。让水更快地流淌,让山更有威胁地摇摆,让树木露出它们的根须,就像一个永恒而狰狞的责备,让鸟儿像乌鸦一样呱呱叫,让动物吓得四处逃窜,筋疲力尽地倒下。让理想被宣布为虚无;信仰被宣布为琐事;艺术被宣布为谎言;哲学被宣布为笑话。让一切成为高潮和反高潮。让土块跃入空中,在风中瓦解;让植物在天空中组成奇怪的阿拉伯图案,组成可怕而扭曲的形状。让野火迅速蔓延,可怕的噪声淹没一切,以至连最小的动物都知道末日将至。让所有的形式变得无形,让混乱在巨大的旋涡中吞噬世界的结构。让巨大的骚乱和噪声、恐怖和爆炸出现,然后让永恒的寂静和完全的遗忘出现。在那最后的时刻,让人类迄今为止感受到的一切,希望、遗憾、爱、绝望和仇恨,以如此巨大的力量爆发出来,什么都不留下。难道这样的时刻不是虚无的胜利和非存在的最终神化吗?
#摘 #在绝望之巅 #E·M·齐奥朗
ㅤ
▎明天不散步了
上横街买烟,即点一支,对面直路两旁的矮树已缀满油亮的新叶,这边的大树枝条仍是灰褐的,谅来也密布芽蕾,有待绽肥了才闹绿意,想走过去,继而回来了,到寓所门口,幡然厌恶室内的沉浊氛围,户外清鲜空气是公共的,也是我的,慢跑一阵,在空气中游泳,风就是浪,这琼美卡区,以米德兰为主道的岔路都有坡度,路边是或宽或窄的草坪,许多独立的小屋坐落于树丛中,树很高了,各式的门和窗都严闭着,悄无声息,除了洁净,安谧,没有别的意思,倘若谁来说,这些屋子,全没人住,也不能反证他是在哄我,因为是下午,晚上窗子有灯光,便觉得里面有人,如果孤居的老妇死了,灯亮着,死之前非熄灯不可吗,她早已无力熄灯,这样,每夜窗子明着,明三年五年,老妇不可怜,那灯可怜,幸亏物无知,否则世界更逼促紊乱,幸亏生活在无知之物的中间,有隐蔽之处,回旋之地,憩息之所,落落大方地躲躲闪闪,一代代蹙眉窃笑到今天,我散步,昨天可不是散步,昨天豪雨,在曼哈顿纵横如魔阵的街道上,与友人共一顶伞,我俩大,伞小,只够保持头发不湿,去图书馆,上个月被罚款了,第一个发起这种办法的人有多聪明,友人说,坐下看看吗,我的鞋底定是裂了,袜子全是水,这样两只脚,看什么书,于是又走在街上,大雨中的纽约好像没有纽约一样,伦敦下大雨,也只有雨没有伦敦,古代的平原,两军交锋,旌旗招展,马仰人翻……大雨来了,也就以雨为主,战争是次要的,就这样我俩旁若无纽约地大声说笑,还去注意银行的铁栏杆内不白不黄的花,状如中国的一般秋菊,我嚷道,菊花开在树上了,被大雨濯得好狼狈,我友也说,真是踉踉跄跄一树花,是什么木本花,我们人是很絮烦的,对于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想得个名称,面临知其名称的事物,是舒泰的,不计较的,如果看着听着,不知其名称,便有一种淡淡的窘,漠漠的歉意,幽幽的尴尬相,所以在异国异域,我不知笨了多少,好些植物未敢贸然相认,眼前那枝开满朝天的紫朵的,应是辛夷,不算玉兰木兰,谁知美国人叫它什么,而且花瓣比中国的辛夷小、薄,即使是槭树、杜鹃花、鸢尾、水仙,稍有一分异样,我的自信也软弱了,哪天回中国,大半草木我都能直呼其名,如今知道能这样是很愉快的,我的姓名其实不难发音,对于欧美人就需要练习,拼一遍,又一遍,笑了——也是由于礼貌、教养、人文知识,使这样世界处处出现淡淡的窘,漠漠的歉意,幽幽的尴尬相,和平的年代,诸国诸族的人都这样相安居、相乐业、相往来……战争爆发了,人与人不再窘不再歉不再尴尬,所以战争是坏事,极坏的事,与战争相反的是音乐,到任何一个偏僻的国族,每闻音乐,尤其是童年时代就谙熟的音乐,便似迷航的风雨之夜,蓦然靠着了故乡的埠岸,有人在雨丝风片中等着我回家,公寓的地下室中有个打杂工的美国老汉,多次听到他在吹口哨,全是海顿爸爸,莫扎特小子,没有一点山姆大叔味儿,我也吹了,他走上来听,他奇怪中国人的口哨竟也是纯纯粹粹的维也纳学派,这里面有件什么超乎音乐的亟待说明的重大悬案,人的哭声、笑声、呵欠、喷嚏,世界一致,在其间怎会形成二三十种盘根错节的语系,动物们没有足够折腾的语言,显得呆滞,时常郁郁寡欢,人类立了许多语言学校,也沉寂,闷闷不乐地走进走出,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我是常会迷路的,要去办件事或赴个约,尤其容易迷路,夜已深,停车场那边还站着个人,便快步近去,他说,给我一支烟,我告诉你怎样走,我给了,心想,还很远,难寻找,需要烟来助他思索,他吸了一口,又一口,指指方向,过两个勃拉格就是了,我很高兴,转而赏味他的风趣,如果我自己明白过两个街口便到,又知道这人非常想抽烟,于是上前,他以为我要问路,我呢,道声晚安,给他一支烟,为之点火,回身走了,那就很好,这种事是永远做不成的,猜勿着别人是否正处于没有烟而极想抽烟的当儿,而且散步初始时的清鲜空气中的游泳感就没有了,一阵明显的风,吹来旎旎馣馣的花香,环顾四周,不见有成群的花,未知从何得来,人和犬一样,将往事贮存在嗅觉讯息中,神速引回学生时代的春天,那条殖民地的小街,不断有花铺、书店、唱片行、餐馆、咖啡吧,法兰西的租界,住家和营商的多半是犹太人,却又弄成似是而非的巴黎风,却也是白俄罗斯人酗酒行乞之地,书店安静,唱片行响着,番茄沙司加热后的气味溜出餐馆,煮咖啡则把一半精华免费送给过路客了,而花铺的馝浓香最会泛滥到街上来,晴暖的午后,尤其郁郁馡馡众香发越,阳光必须透过树丛,小街一段明一段暗,偶值已告觖绝的恋人对面行来,先瞥见者先低了头,学院离小街不远,同学中的劲敌出没于书店酒吧,大家不声不响地满怀凌云壮志,喝几杯樱桃白兰地,更加为自己的伟大前程而伤心透顶了,谁会有心去同情潦倒街角的白俄罗斯旷夫怨妇,谁也料不到后来的命运可能赧然与彼相似,阵阵泛溢到街上来最可辨识的是康乃馨和铃兰的清甜馥馤,美国的康乃馨只剩点微茫的草气,这里小径石级边不时植有铃兰,试屈一膝,俯身密嗅,全无香息,岂非哑巴、瞎子,铃兰又叫风信子,百合科,叶细长,自地下鳞茎出,丛生,中央挺轴开花如小铃,六裂,总状花序,青、紫、粉红,何其紧俏芬芳的花,怎么这里的风信子都白痴似的,所以我又怀疑自己看错花了,不是常会看错人吗?总又是看错了,假如哪一天回中国去,重见铃兰即风信子,我柔驯地凝视,俯闻,凝视,会想起美国有一种花,极像的,就是不香,刚才的一阵风也只是机遇,不再了,三年制专修科我读了两年半,告别学院等于告别那小街,我们都是不告而别的,三十年后殖民地形式已普遍过时,法兰西人、犹太人、白俄罗斯人都不见了,不见那条街,学院也没有,问来问去,才说那灰色的庞然的冷藏仓库便是学院旧址,为什么这样呢,街怎会消失呢,巡回五条都无一仿佛,不是已经够傻了,站在这里等再有风吹来花香,仍然是这种傻……起步,虽然没有人,很少人,凡是出现的都走得很快,我慢了就显出是个散步者,散步本非不良行为,然而一介男士,也不牵条狗,下午,快傍晚了,在春天的小径上彳亍,似乎很可耻,这世界已经是,已经是无人管你非议你,也像有人管着你非议着你一样的了,有些城市自由居民会遁到森林、冰地去,大概就是想摆脱此种冥然受控制的恶劣感觉,去尽所有身外的羁绊,还是困在自己灵敏得木然发怔的感觉里,草叶的香味起来了,先以为是头上的树叶散发的,转眼看出这片草地刚用过刈草机,那么多断茎,当然足够形成凉涩的沁胸的清香,是草群大受残伤的绿的血腥啊……暮色在前,散步就这样了,我们这种人类早已不能整日整夜在户外存活,工作在桌上,睡眠在床上,生育恋爱死亡都必须有屋子,琼美卡区的屋子都有点童话趣味,介乎贵族传奇与平民幻想之间,小布尔乔亚的故事性,贵族下坠摔破了华丽,平民上攀遗弃了朴素,一幢幢都弄成了这样,在幼年的彩色课外读物中见过它们,手工劳作课上用纸板糨糊搭起来的就是它们的雏形,几次散步,一一评价过了,少数几幢,将直线斜线弧线用出效应来,材料的质感和表面涂层的色感,多数是错误的,就此一直错误着,似乎是叫人看其错误,那造对了造好了的屋子,算是为它高兴吧,也担心里面住的会不会是很笨很丑的几个人,兼而担心那错误的屋子里住着聪明美丽的一家,所以教堂中走出神父,寺院台阶上站着僧侣,就免于此种形式上的忧虑,纪念碑则难免市侩气,纪念碑不过是说明人的记忆力差到极点了,最好的是塔,实心的塔,只供眺望,也有空心的塔,构着梯级,可供登临极目,也不许人居住,塔里冒出炊烟晾出衣裳,会引起人们大哗大不安,又有什么真意含在里面而忘却了,高高的有尖顶的塔,起造者自有命题,新落成的塔,众人围着仰着,纷纷议论其含义,其声如潮,潮平而退,从此一年年模糊其命题,塔角的风铎跌落,没有人再安装上去,春华秋实,塔只是塔,徒然地必然地矗立着,东南亚的塔群是对塔的误解、辱没,不可歌不可泣的宿命的孤独才是塔的存在感,琼美卡一带的屋子不是孤独的,明哲地保持人道的距离,小布尔乔亚不可或缺的矜持,水泥做的天鹅,油漆一新的提灯侏儒,某博士的木牌,车房这边加个篮球架,生息在屋子里的人我永远不会全部认识,这些屋子渐渐熟稔,琼美卡四季景色的更换形成我不同性质的散步,回来时,走错了一段路,因为不再是散步的意思了,两点之间不取最捷近的线,应算是走错的,幸亏物无知,物无语,否则归途上难免被这些屋子和草木嘲谑了,一个散步也会迷路的人,我明知生命是什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听凭风里飘来花香泛溢的街,习惯于眺望命题模糊的塔,在一顶小伞下大声讽评雨中的战场——任何事物,当它失去第一重意义时,便有第二重意义显出来,时常觉得是第二重意义更容易由我靠近,与我适合,犹如墓碑上倚着一辆童车,热面包压着三页遗嘱,以致晴美的下午也就此散步在第二重意义中而俨然迷路了,我别无逸乐,每当稍有逸乐,哀愁争先而起,哀愁是什么呢,要是知道哀愁是什么,就不哀愁了——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这样的,有些事情还没有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做了,没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
#摘 #哥伦比亚的倒影 #木心
▎明天不散步了
上横街买烟,即点一支,对面直路两旁的矮树已缀满油亮的新叶,这边的大树枝条仍是灰褐的,谅来也密布芽蕾,有待绽肥了才闹绿意,想走过去,继而回来了,到寓所门口,幡然厌恶室内的沉浊氛围,户外清鲜空气是公共的,也是我的,慢跑一阵,在空气中游泳,风就是浪,这琼美卡区,以米德兰为主道的岔路都有坡度,路边是或宽或窄的草坪,许多独立的小屋坐落于树丛中,树很高了,各式的门和窗都严闭着,悄无声息,除了洁净,安谧,没有别的意思,倘若谁来说,这些屋子,全没人住,也不能反证他是在哄我,因为是下午,晚上窗子有灯光,便觉得里面有人,如果孤居的老妇死了,灯亮着,死之前非熄灯不可吗,她早已无力熄灯,这样,每夜窗子明着,明三年五年,老妇不可怜,那灯可怜,幸亏物无知,否则世界更逼促紊乱,幸亏生活在无知之物的中间,有隐蔽之处,回旋之地,憩息之所,落落大方地躲躲闪闪,一代代蹙眉窃笑到今天,我散步,昨天可不是散步,昨天豪雨,在曼哈顿纵横如魔阵的街道上,与友人共一顶伞,我俩大,伞小,只够保持头发不湿,去图书馆,上个月被罚款了,第一个发起这种办法的人有多聪明,友人说,坐下看看吗,我的鞋底定是裂了,袜子全是水,这样两只脚,看什么书,于是又走在街上,大雨中的纽约好像没有纽约一样,伦敦下大雨,也只有雨没有伦敦,古代的平原,两军交锋,旌旗招展,马仰人翻……大雨来了,也就以雨为主,战争是次要的,就这样我俩旁若无纽约地大声说笑,还去注意银行的铁栏杆内不白不黄的花,状如中国的一般秋菊,我嚷道,菊花开在树上了,被大雨濯得好狼狈,我友也说,真是踉踉跄跄一树花,是什么木本花,我们人是很絮烦的,对于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想得个名称,面临知其名称的事物,是舒泰的,不计较的,如果看着听着,不知其名称,便有一种淡淡的窘,漠漠的歉意,幽幽的尴尬相,所以在异国异域,我不知笨了多少,好些植物未敢贸然相认,眼前那枝开满朝天的紫朵的,应是辛夷,不算玉兰木兰,谁知美国人叫它什么,而且花瓣比中国的辛夷小、薄,即使是槭树、杜鹃花、鸢尾、水仙,稍有一分异样,我的自信也软弱了,哪天回中国,大半草木我都能直呼其名,如今知道能这样是很愉快的,我的姓名其实不难发音,对于欧美人就需要练习,拼一遍,又一遍,笑了——也是由于礼貌、教养、人文知识,使这样世界处处出现淡淡的窘,漠漠的歉意,幽幽的尴尬相,和平的年代,诸国诸族的人都这样相安居、相乐业、相往来……战争爆发了,人与人不再窘不再歉不再尴尬,所以战争是坏事,极坏的事,与战争相反的是音乐,到任何一个偏僻的国族,每闻音乐,尤其是童年时代就谙熟的音乐,便似迷航的风雨之夜,蓦然靠着了故乡的埠岸,有人在雨丝风片中等着我回家,公寓的地下室中有个打杂工的美国老汉,多次听到他在吹口哨,全是海顿爸爸,莫扎特小子,没有一点山姆大叔味儿,我也吹了,他走上来听,他奇怪中国人的口哨竟也是纯纯粹粹的维也纳学派,这里面有件什么超乎音乐的亟待说明的重大悬案,人的哭声、笑声、呵欠、喷嚏,世界一致,在其间怎会形成二三十种盘根错节的语系,动物们没有足够折腾的语言,显得呆滞,时常郁郁寡欢,人类立了许多语言学校,也沉寂,闷闷不乐地走进走出,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我是常会迷路的,要去办件事或赴个约,尤其容易迷路,夜已深,停车场那边还站着个人,便快步近去,他说,给我一支烟,我告诉你怎样走,我给了,心想,还很远,难寻找,需要烟来助他思索,他吸了一口,又一口,指指方向,过两个勃拉格就是了,我很高兴,转而赏味他的风趣,如果我自己明白过两个街口便到,又知道这人非常想抽烟,于是上前,他以为我要问路,我呢,道声晚安,给他一支烟,为之点火,回身走了,那就很好,这种事是永远做不成的,猜勿着别人是否正处于没有烟而极想抽烟的当儿,而且散步初始时的清鲜空气中的游泳感就没有了,一阵明显的风,吹来旎旎馣馣的花香,环顾四周,不见有成群的花,未知从何得来,人和犬一样,将往事贮存在嗅觉讯息中,神速引回学生时代的春天,那条殖民地的小街,不断有花铺、书店、唱片行、餐馆、咖啡吧,法兰西的租界,住家和营商的多半是犹太人,却又弄成似是而非的巴黎风,却也是白俄罗斯人酗酒行乞之地,书店安静,唱片行响着,番茄沙司加热后的气味溜出餐馆,煮咖啡则把一半精华免费送给过路客了,而花铺的馝浓香最会泛滥到街上来,晴暖的午后,尤其郁郁馡馡众香发越,阳光必须透过树丛,小街一段明一段暗,偶值已告觖绝的恋人对面行来,先瞥见者先低了头,学院离小街不远,同学中的劲敌出没于书店酒吧,大家不声不响地满怀凌云壮志,喝几杯樱桃白兰地,更加为自己的伟大前程而伤心透顶了,谁会有心去同情潦倒街角的白俄罗斯旷夫怨妇,谁也料不到后来的命运可能赧然与彼相似,阵阵泛溢到街上来最可辨识的是康乃馨和铃兰的清甜馥馤,美国的康乃馨只剩点微茫的草气,这里小径石级边不时植有铃兰,试屈一膝,俯身密嗅,全无香息,岂非哑巴、瞎子,铃兰又叫风信子,百合科,叶细长,自地下鳞茎出,丛生,中央挺轴开花如小铃,六裂,总状花序,青、紫、粉红,何其紧俏芬芳的花,怎么这里的风信子都白痴似的,所以我又怀疑自己看错花了,不是常会看错人吗?总又是看错了,假如哪一天回中国去,重见铃兰即风信子,我柔驯地凝视,俯闻,凝视,会想起美国有一种花,极像的,就是不香,刚才的一阵风也只是机遇,不再了,三年制专修科我读了两年半,告别学院等于告别那小街,我们都是不告而别的,三十年后殖民地形式已普遍过时,法兰西人、犹太人、白俄罗斯人都不见了,不见那条街,学院也没有,问来问去,才说那灰色的庞然的冷藏仓库便是学院旧址,为什么这样呢,街怎会消失呢,巡回五条都无一仿佛,不是已经够傻了,站在这里等再有风吹来花香,仍然是这种傻……起步,虽然没有人,很少人,凡是出现的都走得很快,我慢了就显出是个散步者,散步本非不良行为,然而一介男士,也不牵条狗,下午,快傍晚了,在春天的小径上彳亍,似乎很可耻,这世界已经是,已经是无人管你非议你,也像有人管着你非议着你一样的了,有些城市自由居民会遁到森林、冰地去,大概就是想摆脱此种冥然受控制的恶劣感觉,去尽所有身外的羁绊,还是困在自己灵敏得木然发怔的感觉里,草叶的香味起来了,先以为是头上的树叶散发的,转眼看出这片草地刚用过刈草机,那么多断茎,当然足够形成凉涩的沁胸的清香,是草群大受残伤的绿的血腥啊……暮色在前,散步就这样了,我们这种人类早已不能整日整夜在户外存活,工作在桌上,睡眠在床上,生育恋爱死亡都必须有屋子,琼美卡区的屋子都有点童话趣味,介乎贵族传奇与平民幻想之间,小布尔乔亚的故事性,贵族下坠摔破了华丽,平民上攀遗弃了朴素,一幢幢都弄成了这样,在幼年的彩色课外读物中见过它们,手工劳作课上用纸板糨糊搭起来的就是它们的雏形,几次散步,一一评价过了,少数几幢,将直线斜线弧线用出效应来,材料的质感和表面涂层的色感,多数是错误的,就此一直错误着,似乎是叫人看其错误,那造对了造好了的屋子,算是为它高兴吧,也担心里面住的会不会是很笨很丑的几个人,兼而担心那错误的屋子里住着聪明美丽的一家,所以教堂中走出神父,寺院台阶上站着僧侣,就免于此种形式上的忧虑,纪念碑则难免市侩气,纪念碑不过是说明人的记忆力差到极点了,最好的是塔,实心的塔,只供眺望,也有空心的塔,构着梯级,可供登临极目,也不许人居住,塔里冒出炊烟晾出衣裳,会引起人们大哗大不安,又有什么真意含在里面而忘却了,高高的有尖顶的塔,起造者自有命题,新落成的塔,众人围着仰着,纷纷议论其含义,其声如潮,潮平而退,从此一年年模糊其命题,塔角的风铎跌落,没有人再安装上去,春华秋实,塔只是塔,徒然地必然地矗立着,东南亚的塔群是对塔的误解、辱没,不可歌不可泣的宿命的孤独才是塔的存在感,琼美卡一带的屋子不是孤独的,明哲地保持人道的距离,小布尔乔亚不可或缺的矜持,水泥做的天鹅,油漆一新的提灯侏儒,某博士的木牌,车房这边加个篮球架,生息在屋子里的人我永远不会全部认识,这些屋子渐渐熟稔,琼美卡四季景色的更换形成我不同性质的散步,回来时,走错了一段路,因为不再是散步的意思了,两点之间不取最捷近的线,应算是走错的,幸亏物无知,物无语,否则归途上难免被这些屋子和草木嘲谑了,一个散步也会迷路的人,我明知生命是什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听凭风里飘来花香泛溢的街,习惯于眺望命题模糊的塔,在一顶小伞下大声讽评雨中的战场——任何事物,当它失去第一重意义时,便有第二重意义显出来,时常觉得是第二重意义更容易由我靠近,与我适合,犹如墓碑上倚着一辆童车,热面包压着三页遗嘱,以致晴美的下午也就此散步在第二重意义中而俨然迷路了,我别无逸乐,每当稍有逸乐,哀愁争先而起,哀愁是什么呢,要是知道哀愁是什么,就不哀愁了——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这样的,有些事情还没有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做了,没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
#摘 #哥伦比亚的倒影 #木心
ㅤ
▎汉娜·阿伦特:《真理与政治》(1967)
...
纵观历史,探寻真理的人和讲真话的人都知道他们的风险。如果他们不干涉世界的进程,他们就会被众人嘲笑,但那些试图让同胞摆脱虚假和幻觉的人却面临生命的威胁,就像柏拉图(Plato)在“洞穴寓言”的结尾处说:“只要人们能对这个人下手,他们就会杀了他。”
...
事实和事件是比公理、发现、理论乃止最疯狂的推测更脆弱的东西,它们发生在人类不断变化的事务领域。在变化中,没有什么比人类心灵结构更永久的东西了。一旦事实真理旁落,任何理性都无法将它们找回。哪怕前人没有把欧几里得的数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传给他们的子孙后代,这些理性真理也能在未来适时地重新创造出来;旁落的理性真理远比旁落的事实真理更易找回,事实一经遗忘,可能就彻底遗忘了。
...
从政治角度来看,真理有一种专制特性。因此,暴君憎恨真理,他们理所当然地害怕一个他们无法垄断的强制竞争者,而在那些依靠同意而憎恶强制的政府眼中,真理享有相当不稳定的地位。
“事实”超越了协议和同意,所有关于事实的讨论都无助于事实的建立,哪怕是基于正确信息的意见交流。不受欢迎的意见可以被争论、拒绝或妥协,但不受欢迎的事实有一种令人愤怒的顽固性,除了单纯的谎言,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撼动。
...
哲学真理关乎人的独特性,它的本质是非政治性。如果哲学家仍然希望他的真理能够战胜众人的意见,他就会失败,而且他很可能从这种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真理无能。这种真理的意义就好比数学家无法“化圆为方”,却哀叹圆不是方。
然后,哲学家可能会像柏拉图一样受到诱惑,去争当哲人暴君。他可能会建立一个“真理”的暴政,就像各种政治乌托邦那样。当然,从政治角度讲,这些暴政和其他形式的暴政如出一辙。如果哲学家的真理在没有暴力的帮助下获得了胜利,仅仅是因为人们碰巧同意它(这种可能性稍小),那么他将赢得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因为这样一来,真理的盛行不归功于它本身的强制性,而是归功于多数人的同意,但这些人明天可能就会改变主意,去同意别的东西,曾经的哲学真理就会因此变成单纯的意见。
然而,哲学真理本身带有强制因素,它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会诱惑政治家,就像意见的力量可能诱惑哲学家一样。因此,在《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中,杰斐逊(Jefferson)宣布某些“真理不言而喻”,因为他希望将革命者之间的基本共识置于争议和争论之外,让它们成为“数学公理”,它们应该表达“人民的信念”,“不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意愿,而是不由自主地遵循向他们灌输的证据”。
然而,“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杰斐逊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让步了。“人人生而平等”不是“不言而喻”的真理,而是离不开“我们”的协商和同意。在政治领域发挥作用的“平等”不是“真理”,而是一个“意见”问题。
...
今天,几乎没有哲学陈述(无论多么大胆)会被如此认真对待,不再危及哲学家的生命,这种让哲学真理在政治上得到验证的罕见机会也消失了。然而,在我们的语境中,我们更要注意到,这种可能性对于道出理性真理的人来说确实存在;而在任何情况下,它对道出事实真理的人来说都不存在,并且情况更糟。
事实陈述不仅不包含人们可以据以行事并让它在世界中显现的原则,而且事实内容本身也拒绝这种验证。一个道出事实真理的人必然失败,哪怕他愿意把命押在这件事上。他会在行动中展现出勇气和执拗,但他没办法让真理显现出来,也无法表达他忠于真理的品质。为什么?因为一个说谎的人也能凭借巨大的勇气坚持他的谎言,在政治领域,这个人可以在被爱国主义鼓动的时候说谎,也可以偏心某些团体的时候说谎。
...
事实真理的对立面既不是谬误,也不是幻觉和意见,而是有意的谎言。这是事实真理的特征。谬误当然不罕见,甚至很常见,但在谬误中,事实真理和科学真理、理性真理并无不同。关键在于,有另一种事实,那就是有意的谎言。有意的谎言不是命题,因为无论对错,命题都需要道出实情。
...
忠于真理从来不算政治美德,因为它对世界和局面的改变没有什么贡献,而这种改变是最正当的政治活动。只有当一个社会开始有组织地在原则上说谎,而不仅仅是在具体问题上撒谎时,忠于真理才能不受权力和利益的扭曲,成为首要的政治因素。在每个人都对重要的事情撒谎的地方,说真话的人已经开始行动了(不管他是否知道)。他也卷入了政治事务,因为只要他能活下来,他就已经改变了世界。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快又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令人讨厌的不利地位。我在前面提到了事实的偶然性,情况总是变来变去,因此事实本身之于人类思想没有任何自证性和可信性。由于说谎者可以自由塑造他的“事实”,以适应听众的利益、乐趣乃至期望,所以他有可能比说真话的人更有“说服力”。
其实,说谎的人一般都有可信度,他们的论述听起来更符合逻辑,因为意外因素已经“仁慈地”消失了,而意外曾经是事件的主要特征。用黑格尔的话说,不仅是理性的真理让常识蒙羞,现实也经常冒犯常识推理的合理性,就像它冒犯利益和满足一样。
...
相比之下,现代政治谎言有效解决了那些根本不是秘密,而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显然,他们在那些见证者的眼皮底下改写当代历史。所有可能损害形象的、已知的既定事实都可以被否认和忽略。形象与旧式肖像不同,不是为了奉承现实,而是为现实提供一套完整的替代。这种替代物依托现代技术和大众传媒而存在,比过往更容易进入公众视野。此外,传统的谎言只涉及细节,并不打算欺骗所有人;传统的谎言针对敌人,也只打算欺骗敌人。
有两点限制了对真理造成的伤害。事实总是发生在语境中。一个具体的谎言也是一个不试图改变整个语境的谎言。可以说,这个具体的谎言在事实的结构中撕开了一个洞。每位历史学家都知道,一个人可以通过观察不协调、漏洞或者修补过的地方来识别谎言。只要整个肌理保持完整,谎言最终都会自动显现出来。第二点限制涉及那些从事欺骗的人。他们曾经属于政治家和外交家的小圈子,他们之间仍然能够知晓和保守真理。他们不可能成为自己谎言的受害者。他们可以欺骗别人,但不欺骗自己。
...
核心的政治问题在于,现代自欺欺人的技术有可能将外部问题转化为内部问题,从而使国际或集团间的冲突回旋到国内政治舞台。“冷战”双方的自欺欺人不胜枚举,但显然它们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批评大众民主的保守派人士经常表达这种政府形式给国际事务带来的危险,但他们没有提到君主制或寡头制的危险。他们表明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完全民主的条件下,不存在没有自欺欺人的欺骗。
在当今遍布全球、覆盖多国的传播体系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天衣无缝。所以“形象”很短命。形象的大厦坍塌之后,现实就再次袒露在公众面前。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事实碎片的不断冲击将瓦解与冲突形象相关的宣传战。
...
事实顽固地维护着自身,它如此顽固,又如此脆弱,顽固和脆弱奇妙地关联在一起。事实和人类行动一样,是泼出去收不回来的水。事实的顽固性高于权力,也不像权力那样转瞬即逝。人们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这样就有了权力,但一旦目标消失或旁落,权力也就会随即消失。转瞬即逝的权力并非追求持久性和可靠性的工具。权力手中的事实和真理不可靠,甚至权力手中的非事实和非真理也不可靠。
事实上,对事实的政治态度必须走在一条非常狭窄的道路上,一方面把它们当作某些必要的发展的结果,人们无法阻止它,因此人们对此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否认它们,试图把它们从世界中抹掉。
...
现实与事实和事件的整体性(totality)不同,事实和事件无法确定。伊萨克·迪尼森(Isak Dinesen)说:“所有悲伤都可以承受,只要你把它们放到一个故事里,或者讲一个关于它们的故事。”确实如此,她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故事讲述者,在这方面她几乎独一无二,而且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还可以补充说,快乐和幸福也只有在人们能够谈论它们并将它们作为故事来讲述时才变得可以承受和有意义。
只要道出事实真理的人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就会“与现实和解”。黑格尔这位卓越的历史哲学家把这种和解理解为一切哲学思想的最终目标,而且这确实是所有超越单纯学问的历史学的秘密动力。
...
毕竟,事实真理只在人类事务的最低层次上与政治发生冲突,就像柏拉图的哲学真理在相当高的意见和协议层次上与政治发生冲突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仍然没有意识到政治生活的真正内容。然而,我在这里想说,尽管整个政治领域很伟大,但它有局限。它不能包括整个人类和世界的存在。它受到那些人们不能随意改变的事物的限制。只有尊重自己的边界,这个我们可以自由行动和改变的领域才能保持完整,才能维护完整性和信守承诺。从概念上来说,我们可以把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实称为真理;从比喻的角度来说,它是我们脚下地面,也是我们头顶上延伸的天空。
#拣 #译窟 #哲学 #政治学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道德哲学 #汉娜·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真理与政治》(1967)
...
纵观历史,探寻真理的人和讲真话的人都知道他们的风险。如果他们不干涉世界的进程,他们就会被众人嘲笑,但那些试图让同胞摆脱虚假和幻觉的人却面临生命的威胁,就像柏拉图(Plato)在“洞穴寓言”的结尾处说:“只要人们能对这个人下手,他们就会杀了他。”
...
事实和事件是比公理、发现、理论乃止最疯狂的推测更脆弱的东西,它们发生在人类不断变化的事务领域。在变化中,没有什么比人类心灵结构更永久的东西了。一旦事实真理旁落,任何理性都无法将它们找回。哪怕前人没有把欧几里得的数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传给他们的子孙后代,这些理性真理也能在未来适时地重新创造出来;旁落的理性真理远比旁落的事实真理更易找回,事实一经遗忘,可能就彻底遗忘了。
...
从政治角度来看,真理有一种专制特性。因此,暴君憎恨真理,他们理所当然地害怕一个他们无法垄断的强制竞争者,而在那些依靠同意而憎恶强制的政府眼中,真理享有相当不稳定的地位。
“事实”超越了协议和同意,所有关于事实的讨论都无助于事实的建立,哪怕是基于正确信息的意见交流。不受欢迎的意见可以被争论、拒绝或妥协,但不受欢迎的事实有一种令人愤怒的顽固性,除了单纯的谎言,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撼动。
...
哲学真理关乎人的独特性,它的本质是非政治性。如果哲学家仍然希望他的真理能够战胜众人的意见,他就会失败,而且他很可能从这种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真理无能。这种真理的意义就好比数学家无法“化圆为方”,却哀叹圆不是方。
然后,哲学家可能会像柏拉图一样受到诱惑,去争当哲人暴君。他可能会建立一个“真理”的暴政,就像各种政治乌托邦那样。当然,从政治角度讲,这些暴政和其他形式的暴政如出一辙。如果哲学家的真理在没有暴力的帮助下获得了胜利,仅仅是因为人们碰巧同意它(这种可能性稍小),那么他将赢得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因为这样一来,真理的盛行不归功于它本身的强制性,而是归功于多数人的同意,但这些人明天可能就会改变主意,去同意别的东西,曾经的哲学真理就会因此变成单纯的意见。
然而,哲学真理本身带有强制因素,它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会诱惑政治家,就像意见的力量可能诱惑哲学家一样。因此,在《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中,杰斐逊(Jefferson)宣布某些“真理不言而喻”,因为他希望将革命者之间的基本共识置于争议和争论之外,让它们成为“数学公理”,它们应该表达“人民的信念”,“不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意愿,而是不由自主地遵循向他们灌输的证据”。
然而,“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杰斐逊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让步了。“人人生而平等”不是“不言而喻”的真理,而是离不开“我们”的协商和同意。在政治领域发挥作用的“平等”不是“真理”,而是一个“意见”问题。
...
今天,几乎没有哲学陈述(无论多么大胆)会被如此认真对待,不再危及哲学家的生命,这种让哲学真理在政治上得到验证的罕见机会也消失了。然而,在我们的语境中,我们更要注意到,这种可能性对于道出理性真理的人来说确实存在;而在任何情况下,它对道出事实真理的人来说都不存在,并且情况更糟。
事实陈述不仅不包含人们可以据以行事并让它在世界中显现的原则,而且事实内容本身也拒绝这种验证。一个道出事实真理的人必然失败,哪怕他愿意把命押在这件事上。他会在行动中展现出勇气和执拗,但他没办法让真理显现出来,也无法表达他忠于真理的品质。为什么?因为一个说谎的人也能凭借巨大的勇气坚持他的谎言,在政治领域,这个人可以在被爱国主义鼓动的时候说谎,也可以偏心某些团体的时候说谎。
...
事实真理的对立面既不是谬误,也不是幻觉和意见,而是有意的谎言。这是事实真理的特征。谬误当然不罕见,甚至很常见,但在谬误中,事实真理和科学真理、理性真理并无不同。关键在于,有另一种事实,那就是有意的谎言。有意的谎言不是命题,因为无论对错,命题都需要道出实情。
...
忠于真理从来不算政治美德,因为它对世界和局面的改变没有什么贡献,而这种改变是最正当的政治活动。只有当一个社会开始有组织地在原则上说谎,而不仅仅是在具体问题上撒谎时,忠于真理才能不受权力和利益的扭曲,成为首要的政治因素。在每个人都对重要的事情撒谎的地方,说真话的人已经开始行动了(不管他是否知道)。他也卷入了政治事务,因为只要他能活下来,他就已经改变了世界。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快又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令人讨厌的不利地位。我在前面提到了事实的偶然性,情况总是变来变去,因此事实本身之于人类思想没有任何自证性和可信性。由于说谎者可以自由塑造他的“事实”,以适应听众的利益、乐趣乃至期望,所以他有可能比说真话的人更有“说服力”。
其实,说谎的人一般都有可信度,他们的论述听起来更符合逻辑,因为意外因素已经“仁慈地”消失了,而意外曾经是事件的主要特征。用黑格尔的话说,不仅是理性的真理让常识蒙羞,现实也经常冒犯常识推理的合理性,就像它冒犯利益和满足一样。
...
相比之下,现代政治谎言有效解决了那些根本不是秘密,而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显然,他们在那些见证者的眼皮底下改写当代历史。所有可能损害形象的、已知的既定事实都可以被否认和忽略。形象与旧式肖像不同,不是为了奉承现实,而是为现实提供一套完整的替代。这种替代物依托现代技术和大众传媒而存在,比过往更容易进入公众视野。此外,传统的谎言只涉及细节,并不打算欺骗所有人;传统的谎言针对敌人,也只打算欺骗敌人。
有两点限制了对真理造成的伤害。事实总是发生在语境中。一个具体的谎言也是一个不试图改变整个语境的谎言。可以说,这个具体的谎言在事实的结构中撕开了一个洞。每位历史学家都知道,一个人可以通过观察不协调、漏洞或者修补过的地方来识别谎言。只要整个肌理保持完整,谎言最终都会自动显现出来。第二点限制涉及那些从事欺骗的人。他们曾经属于政治家和外交家的小圈子,他们之间仍然能够知晓和保守真理。他们不可能成为自己谎言的受害者。他们可以欺骗别人,但不欺骗自己。
...
核心的政治问题在于,现代自欺欺人的技术有可能将外部问题转化为内部问题,从而使国际或集团间的冲突回旋到国内政治舞台。“冷战”双方的自欺欺人不胜枚举,但显然它们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批评大众民主的保守派人士经常表达这种政府形式给国际事务带来的危险,但他们没有提到君主制或寡头制的危险。他们表明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完全民主的条件下,不存在没有自欺欺人的欺骗。
在当今遍布全球、覆盖多国的传播体系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天衣无缝。所以“形象”很短命。形象的大厦坍塌之后,现实就再次袒露在公众面前。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事实碎片的不断冲击将瓦解与冲突形象相关的宣传战。
...
事实顽固地维护着自身,它如此顽固,又如此脆弱,顽固和脆弱奇妙地关联在一起。事实和人类行动一样,是泼出去收不回来的水。事实的顽固性高于权力,也不像权力那样转瞬即逝。人们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这样就有了权力,但一旦目标消失或旁落,权力也就会随即消失。转瞬即逝的权力并非追求持久性和可靠性的工具。权力手中的事实和真理不可靠,甚至权力手中的非事实和非真理也不可靠。
事实上,对事实的政治态度必须走在一条非常狭窄的道路上,一方面把它们当作某些必要的发展的结果,人们无法阻止它,因此人们对此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否认它们,试图把它们从世界中抹掉。
...
现实与事实和事件的整体性(totality)不同,事实和事件无法确定。伊萨克·迪尼森(Isak Dinesen)说:“所有悲伤都可以承受,只要你把它们放到一个故事里,或者讲一个关于它们的故事。”确实如此,她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故事讲述者,在这方面她几乎独一无二,而且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还可以补充说,快乐和幸福也只有在人们能够谈论它们并将它们作为故事来讲述时才变得可以承受和有意义。
只要道出事实真理的人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就会“与现实和解”。黑格尔这位卓越的历史哲学家把这种和解理解为一切哲学思想的最终目标,而且这确实是所有超越单纯学问的历史学的秘密动力。
...
毕竟,事实真理只在人类事务的最低层次上与政治发生冲突,就像柏拉图的哲学真理在相当高的意见和协议层次上与政治发生冲突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仍然没有意识到政治生活的真正内容。然而,我在这里想说,尽管整个政治领域很伟大,但它有局限。它不能包括整个人类和世界的存在。它受到那些人们不能随意改变的事物的限制。只有尊重自己的边界,这个我们可以自由行动和改变的领域才能保持完整,才能维护完整性和信守承诺。从概念上来说,我们可以把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实称为真理;从比喻的角度来说,它是我们脚下地面,也是我们头顶上延伸的天空。
#拣 #译窟 #哲学 #政治学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道德哲学 #汉娜·阿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