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但愿那另一种觉醒,死亡,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308.生活使我窒息
有时候,出乎我的意料,也毫无理由,普通生活的压抑感会使我感到窒息。那些所谓的同伴,他们的声音和动作都使我感到生理不适。这是一种瞬间的生理不适,我的胃和头部不由自主地产生这种感觉。我的警觉性带来了这种深刻而乏味的影响。每个与我交谈的人,他们的目光注视着我,像是在侮辱我,也像是向我抛来的一块垃圾。他们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厌恶。我感觉到自己在感觉他们,不由得头晕目眩。
肚子痛的时候,几乎总有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或者一个孩子站在我面前,他们是庸俗的化身,折磨着我。没有一个化身是按照我的沉思和主观思想出现的,他们都按照客观真理去思索情感,他们的外在表现和我的内在感觉相一致,通过类比魔法出现在我面前,这是一个符合我构想规则的范例。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308.生活使我窒息
有时候,出乎我的意料,也毫无理由,普通生活的压抑感会使我感到窒息。那些所谓的同伴,他们的声音和动作都使我感到生理不适。这是一种瞬间的生理不适,我的胃和头部不由自主地产生这种感觉。我的警觉性带来了这种深刻而乏味的影响。每个与我交谈的人,他们的目光注视着我,像是在侮辱我,也像是向我抛来的一块垃圾。他们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厌恶。我感觉到自己在感觉他们,不由得头晕目眩。
肚子痛的时候,几乎总有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或者一个孩子站在我面前,他们是庸俗的化身,折磨着我。没有一个化身是按照我的沉思和主观思想出现的,他们都按照客观真理去思索情感,他们的外在表现和我的内在感觉相一致,通过类比魔法出现在我面前,这是一个符合我构想规则的范例。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309.只言片语
有些时候,我见到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我每天不得不接触的人,都好像一个个符号,他们单个或连起来组成一篇预言或神秘文字,用晦涩难解的方式描述了我的生活。办公室变成一页纸,里面的人是字。街道是一本书,我与熟人或陌生人的谈话是短语,虽无字典可查,但我大概明白他们的意思。他们演说或讲述,但谈的不是自己。这些话不会公开出现,却能让人瞥见。在我的微弱视线里,我只能模模糊糊地分辨出事物表面的这些突然出现的玻璃窗,从它们所遮蔽和揭示的内部揭露了什么。我像一个听人描述色彩的盲人,可以领会,但并未见过。
我漫步街头时,常常听到一些私人谈话的只言片语,几乎都是关于另一个女人、另一个男人、这个女孩的男朋友或者那个男人的情妇……
这些阴暗的人类谈话(它们几乎占据了人类整个有意识的生活)令我感到十分反感乏味,就像跌进蜘蛛网一样痛苦不堪。我突然意识到一种被现实人类包围的羞辱感,就像我是个佃户,注定暴露在地主和整个街区的人的目光下,而我和街上的其他人并无区别。我透过仓库的后窗栏杆,窥视到所有人的垃圾在雨中堆积在泥泞肮脏的院子里,而那就是我的生活。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309.只言片语
有些时候,我见到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我每天不得不接触的人,都好像一个个符号,他们单个或连起来组成一篇预言或神秘文字,用晦涩难解的方式描述了我的生活。办公室变成一页纸,里面的人是字。街道是一本书,我与熟人或陌生人的谈话是短语,虽无字典可查,但我大概明白他们的意思。他们演说或讲述,但谈的不是自己。这些话不会公开出现,却能让人瞥见。在我的微弱视线里,我只能模模糊糊地分辨出事物表面的这些突然出现的玻璃窗,从它们所遮蔽和揭示的内部揭露了什么。我像一个听人描述色彩的盲人,可以领会,但并未见过。
我漫步街头时,常常听到一些私人谈话的只言片语,几乎都是关于另一个女人、另一个男人、这个女孩的男朋友或者那个男人的情妇……
这些阴暗的人类谈话(它们几乎占据了人类整个有意识的生活)令我感到十分反感乏味,就像跌进蜘蛛网一样痛苦不堪。我突然意识到一种被现实人类包围的羞辱感,就像我是个佃户,注定暴露在地主和整个街区的人的目光下,而我和街上的其他人并无区别。我透过仓库的后窗栏杆,窥视到所有人的垃圾在雨中堆积在泥泞肮脏的院子里,而那就是我的生活。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314.如何存在
我经常关注的事之一,就是试图理解其他人是如何存在的,怎么会有不属于我的灵魂,怎么会有与我的意识无关的意识——因为那是一个意识——而那个意识在我看来似乎是独一无二的。站在我面前的那个人,他像我一样说话,做着我会做或者能够做出来的手势,我承认,在某种意义上他是我的同类。而我想象中的插图人物,我在小说中看到的角色,以及通过在舞台上扮演他们的演员与我进行对话的剧中人,他们也是我的同类。
我认为,没有人会真正容纳他人的真实存在。我们可能会承认,其他人也活着,他们像我们一样思考和感受,但某种未知的差别因素和具体化的不平等是永远存在的。比起那些在柜台后面与我们交谈的冷漠身体,或者偶尔在电车上瞥了我们一眼的乘客,或者在街头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路人,那些历史人物和书里的形象要更加真实。对我们而言,其他人不过是一种景物,是我们熟悉的那些不显眼的街景。比起那些所谓的真实人物,也就是在形而上被称作“血肉之躯”的渺小人物,某些书里刻画的角色和画里的形象更令我感到亲切。事实上,用“血肉之躯”来形容十分贴切,足以表现出他们那形而上的渺小:他们就像肉店橱窗里的肉块,犹如淌血的死物、命运的肢体和肉片。
这种感觉并不会让我感到羞愧,因为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人类互相轻蔑,彼此漠不关心,甚至像杀手一样杀了人却浑然不觉,或者不假思索地互相残杀。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似乎就在于人们忽略了这个显而易见的深奥事实:别人也是生灵。
在某些日子,在某些时刻,莫名之风向我吹来,神秘之门朝我洞开,我突然感到街角的杂货商是一个精神实体,而那个此刻正在门口俯身收拾一袋马铃薯的帮手,也是一个真正能感受到痛苦的灵魂。
昨天,有人告诉我,烟草店的收银员自杀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可怜的人,他也曾经存在过!我们所有人已忘记这一点。我们对他的了解并不比那些从未见过他的人多。明天我们将更彻底地忘记他。但他显然也有灵魂,因为他杀死了自己。感情?焦虑?毫无疑问……但是我,甚至全人类,唯一记得的就只有他木讷的笑容和那件耷拉在高低不平的肩上的破旧外套。这就是这个人给我留下的全部印象。他的感觉如此之多,除了感觉,他还有什么理由去自杀呢?有一次,我找他买烟时,偶尔发现他过早地秃顶了。现在看来,他没有机会秃顶了。这便是他给我留下的其中一点回忆,如果连这点也算不上回忆,而只能算是我的一点想法,那么我还有什么其他关于他的回忆呢?
我仿佛突然看见他的尸体、那口装他的棺材以及人们最终将他送入的陌生墓地。我渐渐明白,那个衣衫褴褛的烟草店收银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整个人类的缩影。
这只是一瞬间的想法。今天,此刻,作为人类,我清楚地知道他死了,仅此而已。
不,其他人并不存在……沉重的日落只为我流连,色彩生硬而模糊。落日下熠熠闪光的大河只为我流淌,尽管我看不到河水的流动。观河广场只为我而建,此时的河水正在涨潮。今天,那位烟草店收银员被葬入公墓了吗?那么,今天的太阳并非为他而落了。因为这样想,太阳也违背了我的意愿,不再为我西沉。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314.如何存在
我经常关注的事之一,就是试图理解其他人是如何存在的,怎么会有不属于我的灵魂,怎么会有与我的意识无关的意识——因为那是一个意识——而那个意识在我看来似乎是独一无二的。站在我面前的那个人,他像我一样说话,做着我会做或者能够做出来的手势,我承认,在某种意义上他是我的同类。而我想象中的插图人物,我在小说中看到的角色,以及通过在舞台上扮演他们的演员与我进行对话的剧中人,他们也是我的同类。
我认为,没有人会真正容纳他人的真实存在。我们可能会承认,其他人也活着,他们像我们一样思考和感受,但某种未知的差别因素和具体化的不平等是永远存在的。比起那些在柜台后面与我们交谈的冷漠身体,或者偶尔在电车上瞥了我们一眼的乘客,或者在街头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路人,那些历史人物和书里的形象要更加真实。对我们而言,其他人不过是一种景物,是我们熟悉的那些不显眼的街景。比起那些所谓的真实人物,也就是在形而上被称作“血肉之躯”的渺小人物,某些书里刻画的角色和画里的形象更令我感到亲切。事实上,用“血肉之躯”来形容十分贴切,足以表现出他们那形而上的渺小:他们就像肉店橱窗里的肉块,犹如淌血的死物、命运的肢体和肉片。
这种感觉并不会让我感到羞愧,因为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人类互相轻蔑,彼此漠不关心,甚至像杀手一样杀了人却浑然不觉,或者不假思索地互相残杀。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似乎就在于人们忽略了这个显而易见的深奥事实:别人也是生灵。
在某些日子,在某些时刻,莫名之风向我吹来,神秘之门朝我洞开,我突然感到街角的杂货商是一个精神实体,而那个此刻正在门口俯身收拾一袋马铃薯的帮手,也是一个真正能感受到痛苦的灵魂。
昨天,有人告诉我,烟草店的收银员自杀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可怜的人,他也曾经存在过!我们所有人已忘记这一点。我们对他的了解并不比那些从未见过他的人多。明天我们将更彻底地忘记他。但他显然也有灵魂,因为他杀死了自己。感情?焦虑?毫无疑问……但是我,甚至全人类,唯一记得的就只有他木讷的笑容和那件耷拉在高低不平的肩上的破旧外套。这就是这个人给我留下的全部印象。他的感觉如此之多,除了感觉,他还有什么理由去自杀呢?有一次,我找他买烟时,偶尔发现他过早地秃顶了。现在看来,他没有机会秃顶了。这便是他给我留下的其中一点回忆,如果连这点也算不上回忆,而只能算是我的一点想法,那么我还有什么其他关于他的回忆呢?
我仿佛突然看见他的尸体、那口装他的棺材以及人们最终将他送入的陌生墓地。我渐渐明白,那个衣衫褴褛的烟草店收银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整个人类的缩影。
这只是一瞬间的想法。今天,此刻,作为人类,我清楚地知道他死了,仅此而已。
不,其他人并不存在……沉重的日落只为我流连,色彩生硬而模糊。落日下熠熠闪光的大河只为我流淌,尽管我看不到河水的流动。观河广场只为我而建,此时的河水正在涨潮。今天,那位烟草店收银员被葬入公墓了吗?那么,今天的太阳并非为他而落了。因为这样想,太阳也违背了我的意愿,不再为我西沉。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251.我们的幻觉生活
除了感谢上帝赐予我们生活外,还有什么是我们需要感谢上帝的?那就是无知这一天赋:对自己的无知和他人的无知。人的心灵是一个黑暗泥泞的无底洞,是位于地面上的一口从未使用过的井。如果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他将不会喜欢自己。倘若没有源自无知的虚荣,而这种虚荣是精神生活的血液,我们的心灵便会死于贫血。无人了解别人,这也无妨。因为倘若做到了,他将发现——在他的母亲、妻子或儿子的身上——他的亲密且形而上学的敌人。
我们和睦相处是因为在我们心里彼此是陌生的。倘若那些幸福的夫妻能看穿彼此的心灵,倘若正如浪漫派所说,他们真正了解对方,对他们所说的话里隐藏的危险(尽管那些危险最终无关紧要)一无所知,那么事情会怎么样呢?没有一对夫妻是完美无瑕的,因为每一个伴侣内心深处都藏匿着一个属于魔鬼的灵魂,一个并不是她丈夫的理想男人的模糊形象,或者一个并不是他妻子的圣洁女人的朦胧倩影。最幸福的人察觉不到他们的沮丧倾向,不那么幸福的人察觉到了这一点,但选择忽略它,只有偶尔的愚蠢动作或唐突评论让人想起隐藏的魔鬼、古老的夏娃、圣骑士和风精灵西尔芙。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流动的误区,是介于不存在的伟大和无法存在的快乐之间的一种幸福平均值。我们感到满足,是因为正如我们所想和所感,我们有能力不去相信灵魂的存在。在生活的假面舞会中,我们心满意足地穿上令人愉快的感觉戏服,而舞会的价值都在于戏服。我们是流光溢彩的奴仆,翩翩起舞,仿佛身处真相里。我们甚至——除非只剩下我们,才会停下舞步——对室外高远的寒夜,对挣扎在冷风中衣衫褴褛的垂死之躯,以及对我们私底下认为是本我、实际上只是仿造真我的一个精神赝品一无所知。
我们的一切所为、所言、所思或所感都戴上了同样的面具,穿上了同样的戏服。无论我们脱下多少层衣物,都绝不会变得赤身裸体,这是灵魂的一种现象,并非除去衣物所能达到。因此,我们身心衣冠楚楚,身穿像鸟的羽毛一样紧紧依附于我们的层层戏服,快乐或不快乐地度过——或者说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生活的——上帝赐予我们的短暂时光,我们将取悦诸神,像孩子们一样玩着严肃的游戏。这样或那样一些放荡不羁或可恨的人会突然发现——即便他们很少能发现——我们并不是真的我们,我们在真理问题上愚弄自己,我们认为正确的结论是错误的。而这些人在刹那间洞察了这个宇宙,并创造出一套哲学或虚构出一种宗教。然后,哲学在传播,宗教在蔓延,那些相信哲学的人披上看不见的哲学外衣,那些相信宗教的人戴上很快便被忘掉的宗教面具。
就这样,我们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彼此,因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和着群星大乐队的演奏声,在演出组织者冷漠而轻蔑的目光下,踩着舞步旋转起来,在休息时畅谈着——人类、琐事和正经事。
唯有他们才知道,我们是他们为我们所制造的幻觉的猎物。然而,为什么要制造这些幻觉?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幻觉?为什么他们用类似欺骗的手段赋予我们幻觉?毫无疑问,其实他们也不知道。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251.我们的幻觉生活
除了感谢上帝赐予我们生活外,还有什么是我们需要感谢上帝的?那就是无知这一天赋:对自己的无知和他人的无知。人的心灵是一个黑暗泥泞的无底洞,是位于地面上的一口从未使用过的井。如果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他将不会喜欢自己。倘若没有源自无知的虚荣,而这种虚荣是精神生活的血液,我们的心灵便会死于贫血。无人了解别人,这也无妨。因为倘若做到了,他将发现——在他的母亲、妻子或儿子的身上——他的亲密且形而上学的敌人。
我们和睦相处是因为在我们心里彼此是陌生的。倘若那些幸福的夫妻能看穿彼此的心灵,倘若正如浪漫派所说,他们真正了解对方,对他们所说的话里隐藏的危险(尽管那些危险最终无关紧要)一无所知,那么事情会怎么样呢?没有一对夫妻是完美无瑕的,因为每一个伴侣内心深处都藏匿着一个属于魔鬼的灵魂,一个并不是她丈夫的理想男人的模糊形象,或者一个并不是他妻子的圣洁女人的朦胧倩影。最幸福的人察觉不到他们的沮丧倾向,不那么幸福的人察觉到了这一点,但选择忽略它,只有偶尔的愚蠢动作或唐突评论让人想起隐藏的魔鬼、古老的夏娃、圣骑士和风精灵西尔芙。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流动的误区,是介于不存在的伟大和无法存在的快乐之间的一种幸福平均值。我们感到满足,是因为正如我们所想和所感,我们有能力不去相信灵魂的存在。在生活的假面舞会中,我们心满意足地穿上令人愉快的感觉戏服,而舞会的价值都在于戏服。我们是流光溢彩的奴仆,翩翩起舞,仿佛身处真相里。我们甚至——除非只剩下我们,才会停下舞步——对室外高远的寒夜,对挣扎在冷风中衣衫褴褛的垂死之躯,以及对我们私底下认为是本我、实际上只是仿造真我的一个精神赝品一无所知。
我们的一切所为、所言、所思或所感都戴上了同样的面具,穿上了同样的戏服。无论我们脱下多少层衣物,都绝不会变得赤身裸体,这是灵魂的一种现象,并非除去衣物所能达到。因此,我们身心衣冠楚楚,身穿像鸟的羽毛一样紧紧依附于我们的层层戏服,快乐或不快乐地度过——或者说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生活的——上帝赐予我们的短暂时光,我们将取悦诸神,像孩子们一样玩着严肃的游戏。这样或那样一些放荡不羁或可恨的人会突然发现——即便他们很少能发现——我们并不是真的我们,我们在真理问题上愚弄自己,我们认为正确的结论是错误的。而这些人在刹那间洞察了这个宇宙,并创造出一套哲学或虚构出一种宗教。然后,哲学在传播,宗教在蔓延,那些相信哲学的人披上看不见的哲学外衣,那些相信宗教的人戴上很快便被忘掉的宗教面具。
就这样,我们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彼此,因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和着群星大乐队的演奏声,在演出组织者冷漠而轻蔑的目光下,踩着舞步旋转起来,在休息时畅谈着——人类、琐事和正经事。
唯有他们才知道,我们是他们为我们所制造的幻觉的猎物。然而,为什么要制造这些幻觉?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幻觉?为什么他们用类似欺骗的手段赋予我们幻觉?毫无疑问,其实他们也不知道。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232.爱是什么
我曾真正被人爱过一次。人们一向都很喜欢我。连我几乎不认识的人也从不对我粗暴、无礼或冷淡。对于那些喜欢我的人,倘若我做出一点回应,就可能发展成一种爱或感情。但我总是缺乏耐心,也无法聚精会神地去做这样的努力。
起初我以为(我们对自己了解得如此少),我的心灵对这类事情的明显冷漠应归咎于我的羞怯。但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一种情感上的沉闷——不要把它与生活的沉闷混为一谈。我没有耐心让自己投入持续不断的感情,尤其是保持这种感情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为什么要这么做?”从不思考的那部分我这样想。凭着智慧敏锐力和心理洞察力,我足以知道“如何去做”,而我总是忘记“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意志太薄弱了,所以我没有任何意志。我的情感、智识、意志和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
然而有一次,命运竟然鬼使神差地使我相信自己爱上了什么人,并得以证实那个人也真正爱着我。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大惑不解,就好像我得了什么以非自由兑换货币形式发放的大奖。由于我也是凡夫俗子,所以我感到有些飘飘然。然而,看起来再自然不过的情感瞬间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难以界定的不适感,这种感觉包含了乏味、羞辱和倦怠。
沉闷,仿佛命中注定要我做一件苦差事来填满陌生的夜晚时光。乏味,犹如一项新的职责——是一种可憎的互动——有讽刺意味的是,它就像命运强加给我的特权,我也应当感谢命运。乏味,犹如千篇一律的生活还不够单调,我的确切感觉也必须烙上这样的单调。
羞辱吗?是的,我感到羞辱。我费了好一阵子才理解这种看似完全说不通的感觉。我被人所爱。有人将我当作可以被爱的人类来倾注自己的注意力,这激起了我的虚荣心。然而,短暂的虚荣心过后(这种虚荣心里可能还包含了某种惊喜),我所体验到的是一种羞辱。我感到自己就像误拿了别人的大奖——那个奖只属于名副其实的人。
但最大的感觉就是倦怠——这种倦怠比任何乏味都难受。我终于理解了夏多布里昂的那句话,之前,由于我缺乏个人经验,那句话的含义总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夏多布里昂在代表作《勒内》中写道:“人们受累于被爱。”我惊讶地发现,这与我的体验不无二致,以至于我无法否定它的正确性。
被人所爱,真正被人所爱,是多么令人倦怠啊!成为别人繁重情感的施予对象,是多么令人倦怠啊!看看你自己——你最大的渴望就是永远自由——如今却被改造成一个天天往返两地的送货员,摆出一副不会逃避的体面模样,唯恐别人以为你对感情不负责任,并将失去人类心灵所能给予的最高尚的情感。你的存在完全依附于与他人情感的关系之上,是多么令人倦怠啊!你不得不有所感觉,不得不拿出哪怕是一丁点的爱作为回报,即便这种爱不是真正的互动,这又是多么令人倦怠啊!
这段朦胧的心灵插曲转瞬即逝,如今在我的知觉或情感里没留下任何痕迹。它没有带给我任何从人类生活准则里能演绎出来的体验,因为我是人类,我的体验与生俱来。它让我悲叹过去时既不悲也不喜。我像是在哪里读到过它,事情像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它又像一本我读到一半不得不停下来的小说,小说的另一半已丢失,但我并不介意,因为故事的前半部分还在那里,尽管它已没有意义。我认识到,不管丢失的那一半里讲述着什么样的故事,那本书都将永远失去意义。
剩下的就是我对爱我之人的感激之情。但这是一种抽象的、令人困惑的感激,更多的是理智而不是情感。如果有人因此而悲伤,那么我感到抱歉。我对此感到抱歉,但仅此而已。
生活不大可能再给我一次偶遇的自然情感。在彻底分析完第一次体验后,我几乎希望看到自己再次遇到情感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我可能会感受到更多或更少的感情。如果这样的命运降临,那就降临好了。我对我的情感充满好奇,不管有或没有。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232.爱是什么
我曾真正被人爱过一次。人们一向都很喜欢我。连我几乎不认识的人也从不对我粗暴、无礼或冷淡。对于那些喜欢我的人,倘若我做出一点回应,就可能发展成一种爱或感情。但我总是缺乏耐心,也无法聚精会神地去做这样的努力。
起初我以为(我们对自己了解得如此少),我的心灵对这类事情的明显冷漠应归咎于我的羞怯。但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一种情感上的沉闷——不要把它与生活的沉闷混为一谈。我没有耐心让自己投入持续不断的感情,尤其是保持这种感情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为什么要这么做?”从不思考的那部分我这样想。凭着智慧敏锐力和心理洞察力,我足以知道“如何去做”,而我总是忘记“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意志太薄弱了,所以我没有任何意志。我的情感、智识、意志和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
然而有一次,命运竟然鬼使神差地使我相信自己爱上了什么人,并得以证实那个人也真正爱着我。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大惑不解,就好像我得了什么以非自由兑换货币形式发放的大奖。由于我也是凡夫俗子,所以我感到有些飘飘然。然而,看起来再自然不过的情感瞬间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难以界定的不适感,这种感觉包含了乏味、羞辱和倦怠。
沉闷,仿佛命中注定要我做一件苦差事来填满陌生的夜晚时光。乏味,犹如一项新的职责——是一种可憎的互动——有讽刺意味的是,它就像命运强加给我的特权,我也应当感谢命运。乏味,犹如千篇一律的生活还不够单调,我的确切感觉也必须烙上这样的单调。
羞辱吗?是的,我感到羞辱。我费了好一阵子才理解这种看似完全说不通的感觉。我被人所爱。有人将我当作可以被爱的人类来倾注自己的注意力,这激起了我的虚荣心。然而,短暂的虚荣心过后(这种虚荣心里可能还包含了某种惊喜),我所体验到的是一种羞辱。我感到自己就像误拿了别人的大奖——那个奖只属于名副其实的人。
但最大的感觉就是倦怠——这种倦怠比任何乏味都难受。我终于理解了夏多布里昂的那句话,之前,由于我缺乏个人经验,那句话的含义总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夏多布里昂在代表作《勒内》中写道:“人们受累于被爱。”我惊讶地发现,这与我的体验不无二致,以至于我无法否定它的正确性。
被人所爱,真正被人所爱,是多么令人倦怠啊!成为别人繁重情感的施予对象,是多么令人倦怠啊!看看你自己——你最大的渴望就是永远自由——如今却被改造成一个天天往返两地的送货员,摆出一副不会逃避的体面模样,唯恐别人以为你对感情不负责任,并将失去人类心灵所能给予的最高尚的情感。你的存在完全依附于与他人情感的关系之上,是多么令人倦怠啊!你不得不有所感觉,不得不拿出哪怕是一丁点的爱作为回报,即便这种爱不是真正的互动,这又是多么令人倦怠啊!
这段朦胧的心灵插曲转瞬即逝,如今在我的知觉或情感里没留下任何痕迹。它没有带给我任何从人类生活准则里能演绎出来的体验,因为我是人类,我的体验与生俱来。它让我悲叹过去时既不悲也不喜。我像是在哪里读到过它,事情像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它又像一本我读到一半不得不停下来的小说,小说的另一半已丢失,但我并不介意,因为故事的前半部分还在那里,尽管它已没有意义。我认识到,不管丢失的那一半里讲述着什么样的故事,那本书都将永远失去意义。
剩下的就是我对爱我之人的感激之情。但这是一种抽象的、令人困惑的感激,更多的是理智而不是情感。如果有人因此而悲伤,那么我感到抱歉。我对此感到抱歉,但仅此而已。
生活不大可能再给我一次偶遇的自然情感。在彻底分析完第一次体验后,我几乎希望看到自己再次遇到情感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我可能会感受到更多或更少的感情。如果这样的命运降临,那就降临好了。我对我的情感充满好奇,不管有或没有。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206.写作即物化梦
加入他人、与他人合作或共同行动是一种病态的形而上学冲动。赋予个体的灵魂不应当外借给其与其他人的关系。存在的神圣事实不应当对共存的邪恶事实屈服。
当我与他人共同行动,至少我失去了一样东西——单独行动。
当我参与进去,尽管我看似在扩充自己,实则在限制自己。与人交往即死亡。对我而言,唯有我对自己的意识是真实的。他人在我的意识里不过是模糊不清的现象,过于将他们归于现实是病态的。
想方设法我行我素的孩子们与上帝最接近,因为他们想要活着。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生活沦落到互相施舍的境地。我们纵情于共存,挥霍着自己的个性。
每一句口头语都在欺骗我们。我唯一能容忍的沟通方式就是书面语,尽管它不是组成灵魂间桥梁的石头,而是群星间的一线光芒。
解释即不信任。每一种哲理都是乔装成永恒的交际手段……正如交际手段,它没有实体形式,不能凭借自身力量存在,只能彻彻底底地代表一些客观对象。
对于一个发表作品的作家来说,唯一高贵的命运就是得不到他应得的名声。然而,这个真正高贵的命运属于不发表作品的作家,并非不写作的作家,倘若那样,他便不再是一个作家。我的意思是说,作家的天性就是写作,但他的精神态度使他不去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
写作即使梦境具体化,创造一个外部世界,而这是我们作为造物主的天性的物质回报。而发表作品就是将这个外部世界拱手于人。然而,倘若这个外部世界为我们所共有,而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外部世界,一个由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组成的世界,那么会怎么样呢?他人如何去对待我心中的这个宇宙呢?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206.写作即物化梦
加入他人、与他人合作或共同行动是一种病态的形而上学冲动。赋予个体的灵魂不应当外借给其与其他人的关系。存在的神圣事实不应当对共存的邪恶事实屈服。
当我与他人共同行动,至少我失去了一样东西——单独行动。
当我参与进去,尽管我看似在扩充自己,实则在限制自己。与人交往即死亡。对我而言,唯有我对自己的意识是真实的。他人在我的意识里不过是模糊不清的现象,过于将他们归于现实是病态的。
想方设法我行我素的孩子们与上帝最接近,因为他们想要活着。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生活沦落到互相施舍的境地。我们纵情于共存,挥霍着自己的个性。
每一句口头语都在欺骗我们。我唯一能容忍的沟通方式就是书面语,尽管它不是组成灵魂间桥梁的石头,而是群星间的一线光芒。
解释即不信任。每一种哲理都是乔装成永恒的交际手段……正如交际手段,它没有实体形式,不能凭借自身力量存在,只能彻彻底底地代表一些客观对象。
对于一个发表作品的作家来说,唯一高贵的命运就是得不到他应得的名声。然而,这个真正高贵的命运属于不发表作品的作家,并非不写作的作家,倘若那样,他便不再是一个作家。我的意思是说,作家的天性就是写作,但他的精神态度使他不去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
写作即使梦境具体化,创造一个外部世界,而这是我们作为造物主的天性的物质回报。而发表作品就是将这个外部世界拱手于人。然而,倘若这个外部世界为我们所共有,而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外部世界,一个由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组成的世界,那么会怎么样呢?他人如何去对待我心中的这个宇宙呢?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204.双重存在
有很多我们认为正确或真实的事情其实只是梦境的残余物,只是我们不了解的正在梦游的形象!有人知道什么是正确或真实吗?有多少我们认为美丽的事物其实只是一时的风尚,只是他们所处时代与地点的虚构之物!有很多事物,我们觉得其为我们所有,可其实其与我们的血液毫不相干,我们只是它们的一面完美的镜子,抑或透明的外皮!
我越深入地对我们自欺欺人的能力进行思考,我的确定性便会越小,仿佛细沙从我的指缝间滑落。当这沉思演变成为一种感觉,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这整个世界在我心里就变成了一团影子组成的迷雾、有棱有角的薄暮、一个虚构的插曲以及永远不会成为清晨的黎明。万物变身成为死气沉沉的绝对自我,成为停滞的细节。我把我的沉思转化成为感觉,以便能够忘却。甚至我的感觉也变得麻木,遥远而缺乏创意,既不是沉思,也不是感觉,发生了变异,只是影子和混乱的副产品而已。
在这样的时刻——当我可以毫无困难地理解禁欲主义者和隐士,我便能够理解,所有人是如何为了绝对终极而做出努力,或遵守可以令人努力的信条——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创造出一种成熟的绝望美学,一种像婴儿床摇摆一样的内在节奏,被夜晚的爱抚调制成对其他遥远家园的怀旧。
今天,在不同时刻,我遇到了两位朋友,他们两个人曾打过架。两个人对我讲了他们打架的事,讲述的内容各有不同。每个人都说的是事实,每个人都向我说出了他的理由。他们都没错,绝对正确。并非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抑或一个人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另一个人看到的是另一面。不,两个人看到的都是问题的全部,两个人都根据相同的标准看待问题,可两个人却看到了不同方面,所以两个人都是对的。
我为这种双重事实的存在而深感苦恼。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204.双重存在
有很多我们认为正确或真实的事情其实只是梦境的残余物,只是我们不了解的正在梦游的形象!有人知道什么是正确或真实吗?有多少我们认为美丽的事物其实只是一时的风尚,只是他们所处时代与地点的虚构之物!有很多事物,我们觉得其为我们所有,可其实其与我们的血液毫不相干,我们只是它们的一面完美的镜子,抑或透明的外皮!
我越深入地对我们自欺欺人的能力进行思考,我的确定性便会越小,仿佛细沙从我的指缝间滑落。当这沉思演变成为一种感觉,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这整个世界在我心里就变成了一团影子组成的迷雾、有棱有角的薄暮、一个虚构的插曲以及永远不会成为清晨的黎明。万物变身成为死气沉沉的绝对自我,成为停滞的细节。我把我的沉思转化成为感觉,以便能够忘却。甚至我的感觉也变得麻木,遥远而缺乏创意,既不是沉思,也不是感觉,发生了变异,只是影子和混乱的副产品而已。
在这样的时刻——当我可以毫无困难地理解禁欲主义者和隐士,我便能够理解,所有人是如何为了绝对终极而做出努力,或遵守可以令人努力的信条——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创造出一种成熟的绝望美学,一种像婴儿床摇摆一样的内在节奏,被夜晚的爱抚调制成对其他遥远家园的怀旧。
今天,在不同时刻,我遇到了两位朋友,他们两个人曾打过架。两个人对我讲了他们打架的事,讲述的内容各有不同。每个人都说的是事实,每个人都向我说出了他的理由。他们都没错,绝对正确。并非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抑或一个人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另一个人看到的是另一面。不,两个人看到的都是问题的全部,两个人都根据相同的标准看待问题,可两个人却看到了不同方面,所以两个人都是对的。
我为这种双重事实的存在而深感苦恼。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ㅤ
▎人文素养 1963
有证据表明,一种对于文字生活的训练有素而坚持不懈的献身以及一种能够深切批判地认同于虚构人物或情感的能力,削减了直观性以及实际环境的坚利锋芒。
...
诗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沉默勾引。
...
批评向我们表明什么需要重读,如何重读。文学浩如烟海,新的压力在不断出现。人们必须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批评就有用武之地。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是生死判官,挑出几个作家或几部作品放进惟一尊贵的传统,而把其他都排除在外(优秀批评的标志是,它敞开了更多的书,而不是封闭了更多的书)。这意味着,从过去大量纠结的遗产中,批评要发现并维系那些用特别直接或精确的话语与现实对话的作品。
...
批评的第二个功能是沟通。在技术交流迅速地掩盖了顽固的意识形态和政治障碍的时代里,批评家可以充当中间人和监护人。他的部分工作就是监视一个政权是否抹杀或扭曲了作家的作品,若遇到被烧毁的书,他要收集灰烬进行破译。
...
批评的第三个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它关注于对同时代文学的判断。
...
在与活死人的伟大对话(我们称为阅读)中,我们不是被动的角色。在不止是白日梦或因厌倦产生的欲望冷漠的地方,阅读是行动方式。我们参与在场,我们参与书中的声音。我们允许书中的声音进入我们的内心深处,尽管不是完全不设防。一首伟大诗歌,一部经典小说,挤压在我们身上,它们攻击、占有我们意识的稳固高地。它们对我们的想像和欲望产生作用,对我们的抱负和最秘密的梦想施加影响;这是一种让我们受伤的奇怪主宰。焚书的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艺术家是不可控制的力量:自凡高以来,西方的眼睛看见松柏,无不注意到树梢上面冒出的烟火。
那么,请尽可能地与文学同道。一个人读了《伊利亚特》第十四卷(普里阿摩斯夜会阿基琉斯),读了阿廖沙·卡拉玛佐夫跪向星空那一幕,读了《蒙田随笔》的第二十章,读了哈姆莱特对这章的引用,如果他的人生没有改变,他对自己生命的领悟没有改变,他没有用一点点彻底不同的方式打量他行走其中的屋子,打量那些敲门的人,那么,他虽然是用肉眼在阅读,但他的心眼却是盲视。读了《安娜·卡列尼娜》或普鲁斯特的人,在心灵的深处,能不体验到新的虚弱或需求?
好的阅读要冒巨大的风险。它会使我们的身份、自我变得脆弱。癫痫病人在早期阶段会做一个独特的梦,陀思妥耶夫斯基讲过:一个人突然觉得脱离肉体而飞升,他回头看见自己,顿时感到疯狂和恐惧,因为另一个人进了他的身体,他再也没有回去的路。灵魂感到这种恐惧之后,会茫然摸索,直到骤然苏醒。当我们捧读一部重要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无论是虚构还是理论,都会有同样的灵魂震颤苏醒的感觉。这感觉或许就逐渐完全地占有我们,我们像中了魔一样,在敬畏中前行,在残缺的认识中前行。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却依然能够无畏地面对镜中的自己,这样的读者,也许从字面上说,能够识文断字,但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不过是白丁而已。
传统价值的共同体已经破裂,词语已经变得扭曲而廉价,经典形式的叙述和比喻被复杂而短暂的方式取代,阅读的艺术,真正拥有识文断字能力的艺术,必须修复。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作为健全的读者阅读,以精确、敬畏和快乐为榜样。相比于创造行为,这是次要的任务。但它从来没有这样重要过。没有批评,创造本身或许也会陷入沉默。
#摘 #语言与沉默 #乔治·斯坦纳
▎人文素养 1963
有证据表明,一种对于文字生活的训练有素而坚持不懈的献身以及一种能够深切批判地认同于虚构人物或情感的能力,削减了直观性以及实际环境的坚利锋芒。
...
诗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沉默勾引。
...
批评向我们表明什么需要重读,如何重读。文学浩如烟海,新的压力在不断出现。人们必须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批评就有用武之地。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是生死判官,挑出几个作家或几部作品放进惟一尊贵的传统,而把其他都排除在外(优秀批评的标志是,它敞开了更多的书,而不是封闭了更多的书)。这意味着,从过去大量纠结的遗产中,批评要发现并维系那些用特别直接或精确的话语与现实对话的作品。
...
批评的第二个功能是沟通。在技术交流迅速地掩盖了顽固的意识形态和政治障碍的时代里,批评家可以充当中间人和监护人。他的部分工作就是监视一个政权是否抹杀或扭曲了作家的作品,若遇到被烧毁的书,他要收集灰烬进行破译。
...
批评的第三个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它关注于对同时代文学的判断。
...
在与活死人的伟大对话(我们称为阅读)中,我们不是被动的角色。在不止是白日梦或因厌倦产生的欲望冷漠的地方,阅读是行动方式。我们参与在场,我们参与书中的声音。我们允许书中的声音进入我们的内心深处,尽管不是完全不设防。一首伟大诗歌,一部经典小说,挤压在我们身上,它们攻击、占有我们意识的稳固高地。它们对我们的想像和欲望产生作用,对我们的抱负和最秘密的梦想施加影响;这是一种让我们受伤的奇怪主宰。焚书的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艺术家是不可控制的力量:自凡高以来,西方的眼睛看见松柏,无不注意到树梢上面冒出的烟火。
那么,请尽可能地与文学同道。一个人读了《伊利亚特》第十四卷(普里阿摩斯夜会阿基琉斯),读了阿廖沙·卡拉玛佐夫跪向星空那一幕,读了《蒙田随笔》的第二十章,读了哈姆莱特对这章的引用,如果他的人生没有改变,他对自己生命的领悟没有改变,他没有用一点点彻底不同的方式打量他行走其中的屋子,打量那些敲门的人,那么,他虽然是用肉眼在阅读,但他的心眼却是盲视。读了《安娜·卡列尼娜》或普鲁斯特的人,在心灵的深处,能不体验到新的虚弱或需求?
好的阅读要冒巨大的风险。它会使我们的身份、自我变得脆弱。癫痫病人在早期阶段会做一个独特的梦,陀思妥耶夫斯基讲过:一个人突然觉得脱离肉体而飞升,他回头看见自己,顿时感到疯狂和恐惧,因为另一个人进了他的身体,他再也没有回去的路。灵魂感到这种恐惧之后,会茫然摸索,直到骤然苏醒。当我们捧读一部重要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无论是虚构还是理论,都会有同样的灵魂震颤苏醒的感觉。这感觉或许就逐渐完全地占有我们,我们像中了魔一样,在敬畏中前行,在残缺的认识中前行。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却依然能够无畏地面对镜中的自己,这样的读者,也许从字面上说,能够识文断字,但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不过是白丁而已。
传统价值的共同体已经破裂,词语已经变得扭曲而廉价,经典形式的叙述和比喻被复杂而短暂的方式取代,阅读的艺术,真正拥有识文断字能力的艺术,必须修复。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作为健全的读者阅读,以精确、敬畏和快乐为榜样。相比于创造行为,这是次要的任务。但它从来没有这样重要过。没有批评,创造本身或许也会陷入沉默。
#摘 #语言与沉默 #乔治·斯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