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但愿那另一种觉醒,死亡,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 一个犹太作家在美国:一次讲座

长久以来,我们都乐于将宇宙中的精神秩序与我们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而现代价值体系视之无益、置之不理,这是不对的。我们对社会秩序采取务实态度,不会让普遍观念来影响我们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哲学家威廉·巴雷特在他最近的小书《灵魂之死》中,对自我消失(实际上是毁灭)的后果进行了有益的讨论。他批判性地审视海德格尔如何对待人类。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吗?我们问海德格尔:“谁正在经历所有这些不同的存在方式?(或用更传统的语言表述,谁是那个主体,那个我,内在于或支持着我们存在的所有不同模式?)海德格尔在这里就闪避我们了。”“我们什么都不是,”他说,“只是一种存在方式的总和,而我们自称发现的任何组织中心或统一中心,都只是些我们自己伪造或谋划好的东西。”

#摘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索尔·贝娄

▎ 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前言

奥尔特加的大众人有什么特点?大众人无法区分自然和人造物。技术,也就是那些廉价而丰富的商品和服务、包装好的面包、地铁和蓝色牛仔裤、自来水和手指轻点即开的电气设备,围绕着他。在他看来,这些都是自然界的延伸,一样运作不息。他想有空气呼吸,有阳光沐浴。他也想让电梯上升,公交车抵达。他区分人造物和有机体的能力消失了。他认为大自然的奇迹和技术中蕴含的天才,都是理所当然。因此,在奥尔特加的大众社会中,平民已经胜利,他们并不关心文明,而只关心机械化所能提供的财富和便利。大众社会的精神要求它完全沉湎于自身,信奉自身;从实践上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是危险的,从理论上来看,没有什么人比其他任何人更优秀——奥尔特加认为,这是大众人的信条。相比之下“精英”,只要他服务于一个超然的目的,就会明白他必须接受一种奴役。“随心所欲,”歌德说,“是平民的生活方式,高贵的人追求秩序与法律。”由此可见,大众人缺的是严肃认真。他什么事情都不当真,所有东西都可以互换。对他来说,什么都是临时的。他可能偶尔会有悲剧情怀,但总体基调是个闹剧。大众人喜欢噱头。他是个被宠坏的孩子,强求着要玩乐,随便发脾气,缺乏约束,只有下命令才能让他产生必要的紧张感。他的唯一戒律是,汝当期盼一切便利。“人们所做的唯一努力就是逃避我们真实的命运。”

那么,根据奥尔特加的说法,这个野蛮人的命运是什么呢?庸人的生活与世界打开了,这便让他闭锁了自己的心灵。普通民众的心灵的闭锁,正是大众的反叛所仰赖的基础,“并在这个意义上构成了今天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危机。”心灵将对此作出何种反应,或是否会作出反应,奥尔特加没有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他在别处谈到了。在《人与民族》中,他认为个体自我的心灵挣扎及必要的“内在于自己”,是形成真正的思想、孕育独特的创造性行为的先决条件——离开这些,社会会死亡。

#摘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索尔·贝娄

▎ 对托克维尔的反思:芝加哥大学的一次研讨会

关于这些问题我还有很多话要说。例如,我可以谈谈在现代世界的巨大影响下,一些思想和灵魂表现出来的陌生性、独创性,与古怪的天才;或通过离心力释放、解放出来的决定论者的执念——他们认为艺术完全系于一种土壤肥沃的“文化”——一个敏感热烈、有教养的社会,滋养传统,支持那种环境,支持礼仪。想成就这些的话,就要追求衰败、追求失望,也许还要背叛人的力量——今时今地,必然是从某个独特之处、从历史赋予我们的特殊视角产生的不可预测的力量。人类今天处于有利地势,可以纵览古今——将古代史诗与现代的非人化进程混合在一起。这些是现时代人类的特征。

现在我没有对这些想法做展开,而且我已经花了太多时间了。我将以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的两个非常简短的句子作结。第一个:“不要大着胆子描述任何你精神内在状态没有以某种方式反映出来的东西。”第二个:“我的呼吸、我的温暖已经躺在永恒的窗格上。”

#摘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索尔·贝娄

▎我的巴黎

塞缪尔·巴特勒说,生活就像是一边在学拉小提琴,一边开音乐会——朋友们,这是真正的智慧。我不厌其烦地引用这句话。

#摘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索尔·贝娄

▎ 诺贝尔奖获奖演说

文学的价值正在于这些间歇闪现的“真实印象”。小说徘徊于对象、行为、表象的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之间。而这另一个世界正是提供“真实印象”的来源,它让我们相信我们这么紧紧抓住的善——在邪恶面前,拒不松手——不是幻觉。

一部小说正是协调了几个真实印象与众多虚假的印象,而后者构成我们所谓的生活的大部分。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存在上的多样性,单一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幻觉,而这多种多样的存在具有某种意义、某种关照,亦会有所实现。它许给我们以意义、和谐乃至正义。康拉德所说的是对的:艺术试图在宇宙中,在物质和生活现实中,发现什么是基本、经久、本质的东西。

#摘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索尔·贝娄

▎ 犹太人说故事

巴别尔是谁?他从哪里来?他是个意外。我们都是这样的意外。我们不创造历史和文化。我们只是出现,这并非出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利用现成的手段,从我们的境遇中有所创造。我们必须接受这种混合,一如我们所发现的——其中的不洁,其中的悲剧,其中的希望。

#摘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索尔·贝娄

▎ 隐藏

人口的巨大增长似乎让个人渺小得不行。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也起了这种作用。但我们可能处于虚假的伟大和虚假的渺小之间。至少我们可以停止对自己的误解,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人。我们暂时地被奇迹浸透,感觉晕眩。

#摘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索尔·贝娄

▎ 小说

作家问自己:“为什么我接下来要写这些?”尽管所有的理论都给出相反的结论,但还是有可能回答:“因为这是必要的。”一本书,任何一本书,都很容易成为多余。但表达爱——难道这也是多余的吗?这部分我们已经拥有太多了吗?没有。它仍然是稀有的、动人的,它依然是抵抗混乱的有力武器。

#摘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索尔·贝娄

▎ 地下的人

在一个崇尚专业化的年代,依赖想象力的现代小说家努力让自己继续做一个“非—专业”之人,他们追寻的是每个人身上真正的中间意识。我们都能言说的语言是什么;我们都能认出、为之狂热或洒泪的东西又是什么;我们可以毫不夸张拥有的属于我们的纪念碑是什么模样;意识最重要的部分存在于何处。

#摘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索尔·贝娄

▎ 作为反派的大学

但是那阵风!风随着意思吹。

...

最终,一个所谓正确的姿态所能给予你的,只不过是忠于外在形式带来的心满意足。

#摘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索尔·贝娄

▎生活与命运

现在她这个老婆子还活着,还一直盼望着好日子,又有信心,又怕有灾祸,又为一些活着的人担心,为死了的难受,也为活着的难受。现在她站在这儿,望着毁掉的房子,欣赏着春日的天空,甚至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天空。她站着,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她所爱的一些人的未来吉凶难卜,为什么他们一生有这么多的失误。她不知道,正是在这种困惑不解中,在这种迷惘、痛苦和混乱中,就有答案,就有理解,就有希望;她也不知道,她已经发自内心地理解了他和他的亲人们生活的意义,尽管不管是她,还是她的亲人,谁也说不出自己是在等待什么;尽管他们都知道,在可怖的时期一个人是否幸福完全由不得自己,世界的命运可以为人造福或招祸,可以使人获得荣誉或者使人沦落,把人变为集中营里的尘土,但世界的命运,历史的浩劫、国家发怒的厄运、胜利的荣光、失败的耻辱,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那些可以称为人的人。不论等待着他们的是劳动的荣誉,还是冷落、失望和穷困、集中营和死亡,他们都会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死去,那些牺牲的人便是能够像人一样死去的人——这就是他们可歌可泣的做人的胜利,战胜了世界上过去和今后不断反复出现的气焰万丈的、非人性的一切。

#摘 #生活与命运 #瓦西里·格罗斯曼

▎生活与命运

她使足劲儿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这种劲儿死亡集中营里的工人们是发现过的,也知道这种劲儿有多么大,他们在清理毒气室的时候,从来不想把抱在一起的亲人的尸体分开。

#摘 #生活与命运 #瓦西里·格罗斯曼

▎生活与命运

在战前有一次索菲亚对叶尼娅·沙波什尼科娃说:“如果一个人注定了被另一个人杀死,那么,看着他们怎样渐渐碰到一起,是很有意思的。起初他们也许离得非常远,比如,我在帕米尔高原上采杜鹃花,我走我的路,将来要杀死我的人这时候却在八千俄里之外,放学之后在小河里逮鲈鱼。我要去参加音乐会,他这一天却在车站买票,要上姑娘家去。不过反正早晚我们会碰到一起,就要出事了。”现在索菲亚想起了那一番很奇怪的话。她看了看廊道的顶:头上有这样厚的混凝土,她再也听不见沉雷,看不见暴雨了……她光着脚朝廊道的弯曲处走着,廊道也无声无息地、亲切地迎着她漂流过来;自然而然地移动着,没有强制,就好像迷迷糊糊地滑动,就好像从里到外都抹了甘油,所以都在自然而然地滑动。

#摘 #生活与命运 #瓦西里·格罗斯曼

▎生活与命运

现实的残酷使一些伟人的心里产生了善,他们使善回到现实中来,一心想按照他们心中的善的模式改造现实。但是,现实并没有按照善的概念的模式变化,而是善的概念陷进了现实的泥淖中,渐渐分裂,失去原有的公共性,为当前的现实效劳,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美好的、无定形的模式塑造现实。

#摘 #生活与命运 #瓦西里·格罗斯曼

▎生活与命运

可是不知道研究马克思的宪兵是否有这样的情况:突然在内心深处出现这样的念头——也许马克思是对的呢?在这种情况下那个宪兵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不过,不论怎样,宪兵不会成为革命者。他踩灭自己的怀疑,仍然做宪兵……我也是在踩灭自己的怀疑。不过我是仍然要做革命者。

...

有一种使他非常厌恶的想法:他们两个都是病人,两个人害的都是一种病,但是一个人憋不住,说出来了,和别人分一分痛苦,另外一个人却不说,瞒着,可是听着,听别人说。

#摘 #生活与命运 #瓦西里·格罗斯曼

▎生活与命运

“在我们面对面互相看着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仇恨的面孔,我们是在照镜子。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剧。难道您没有在我们身上看到你们自己,看到你们的意志?难道在你们来说,世界不就是你们的意志,难道谁能够使你们动摇,使你们停止?”

“您明白我的意思吗?我的俄语说得不太好,但我希望您能明白我的意思。您以为,您是在痛恨我们,但这是表象,实际上您是通过恨我们恨你们自己。很可怕,是吗?您明白吗?”

#摘 #生活与命运 #瓦西里·格罗斯曼

▎生活与命运

友谊!有各种各样的友谊。

劳动中建立的友谊,革命工作中形成的友谊,长途跋涉中的友谊,共同战斗过的友谊。羁押犯人的监狱中,尽管囚友们在这儿相识与分手间隔只有两三天,可是这几天的印象却要保留很多年。安乐中的友谊,患难中的友谊。平等的友谊,不平等的友谊。

究竟什么是友谊?友谊的实质是否仅仅存在于共同的劳动和共同的厄运中?要知道,有些人本是一个党的党员,却因为观点有微小的分歧,产生的仇恨竟超过他们对党的敌人的仇恨。有时候,有些并肩战斗的人彼此憎恨,超过他们对共同敌人的仇恨。甚至有的时候,囚徒之间的宿怨更甚于他们对监狱看守的愤恨。

当然,更多的还是在同命运、同职业、有共同思想的人中间交到朋友,不过还是不能说,类似的共同性是友谊的决定因素。

不喜欢自己职业的人彼此也会有友谊,有时也会成为朋友。结成朋友的不仅是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还有战场上的逃兵和劳动中的懒汉。不过,这样或那样友谊的基础都是共同性。

两个性格相反的人能不能成为朋友?当然可以!

有时友谊是一种无私的关系。

有时友谊是为了一己私欲,有时友谊是自我牺牲,但奇怪的是,利己主义的友谊却能无私地给朋友带来好处,而自我牺牲的友谊的基础却是利己主义。

友谊是一面镜人在其中看到自己。有时候,你在同朋友谈心的时候,可以认识自己——等于自己同自己谈心,自己同自己交往。

友谊是平等和相似。但同时友谊又是不平等和不相似。

友谊有时是有实际目的、实际作用的,如共同劳动中的友谊,共同为了生存、为了面包而斗争的友谊。

有为了崇高理想的友谊,有意气相投、彼此谈得来的友谊,有职业各不相同,然而对现实有共同看法的人的友谊。

也许,最高层次的友谊便是实用的友谊,劳动、斗争的友谊与谈得来的友谊的结合体。

朋友往往是彼此用得着的,但朋友从友谊中得到的东西并不总是相等。朋友希望从友谊中得到的并不总是同样的东西。有的在交游中授人以经验,有的则在交游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有的在帮助软弱和没有经验的年轻朋友时,感到了自己的成熟和能力,有的则在朋友身上看到自己的理想,希望自己也像那样成熟,有能力,有经验。就这样,有的在友谊中奉献,有的得到礼物。

有时朋友是无言的裁判,一个人借助这种裁判可以和自己对话,在自己的思想中得到欢乐,因为自己的想法在朋友的心中得到共鸣和回响,这些想法也就有了声音,能听见,能看见。

理性的、观察思辨的、哲学意味的友谊要求人的观点一致,但这种一致不是无所不包的。有时友谊出现在争论中,出现于朋友之间的差异中。

如果朋友们在各方面都相似,如果朋友们互相成为彼此的映像,那么,同朋友争论便等于同自己争论。

能够谅解你的弱点、毛病甚至过错的人,能够肯定你的正确、才能和功绩的人,才是朋友。

用爱护的态度指出你的弱点、毛病和过错的人,才是朋友。

所以,友谊的基础是相似,其表现却是分歧、矛盾、不一致。所以,有的人在交游中一心想从朋友身上得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有的人又在交游中一心想把自己所有的东西慷慨赠与别人。

喜欢交朋友是人的天性。不善于和人交朋友的人,就和动物交朋友——和狗、马、猫、老鼠、蜘蛛。

绝对强大者不需要友谊。恐怕,只有上帝是这样的。

真正的友谊,与你的朋友身居高位,势衰落魄,还是身陷囹圄毫不相干;真正的朋友看重心灵内在的实质,把荣耀与外在的权势置之度外。

友谊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友谊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它的牢固基础只有一个——那就是相信朋友的忠诚,以及对朋友忠诚。所以,在人为自由事业效力的地方,友谊特别珍贵。在为了最高利益可以牺牲朋友的地方,在一个人被认作最高理想的敌人而众叛亲离,却相信他没有失去唯一的朋友的地方,友谊特别珍贵。

#摘 #生活与命运 #瓦西里·格罗斯曼

▎生活与命运

几乎在每一个家庭,一年年暗地生长着的东西,可能作怪,可能平息,但因为相爱和信任而被压抑着的东西,现在冲了出来,浮到表面上,漫开去,充塞在生活中,似乎在父亲、母亲和女儿之间仅仅存在着不了解、怀疑、气恼和责难了。

#摘 #生活与命运 #瓦西里·格罗斯曼

▎生活与命运

人与人是否联合,这种联合是否有意义,决定于是否能达到唯一的主要目的,这主要目的就是:为人们争取权利,做各自不同的人、各有特性的人,各人有各人独立的感情,都能独立地思考,独立地生活在世界上。

为了争取、保卫和扩大这一权利,人们必须联合起来。而这却产生了可怕的、很难打破的偏见:这种以民族、上帝、党、国家为名义的联合,说这是人生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不对,不对,不对!为了人,为了人的微不足道的特性,为了使人拥有这些特性的权利——才是人在为生活而斗争中唯一、真正和永久的目的。

#摘 #生活与命运 #瓦西里·格罗斯曼

▎生活与命运

希望能产生顺从,失望也能产生顺从,因为同命运的人们的性格各不相同。

#摘 #生活与命运 #瓦西里·格罗斯曼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