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但愿那另一种觉醒,死亡,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ㅤ
▎人的疆域
1952
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内心对各种事物的狂热吗?他们会相互排斥吗?
...
我从未被我的“物质”所征服,可能是种幸运,我总会和自己保持点距离。这些物质的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而长久的效果。我会反思事物,不然它们就会反过来闷死我。很多时候我回忆一些事,并连接这些回忆,不然它们只能是停留在表面上的那种短暂喧闹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过去几个月里数量众多的书籍并没有给我带来一点新东西——它们只让我确定了我已经成型的想法,并且,我会说,它们给我带来了科学的勇气。
...
所有爆发肯定都有虚假的成分在。爆发的起因是人们渴望放大一些事情。人们有某种野性的情绪,我们会找各种借口来点燃这种野性,并证明它。野性爆发的瞬间只有一个意义,即点燃一个人和他的所有能量。很可惜,内敛和胆小的人永远体验不了这种瞬间。每个人都要拥有自己的火焰;从别人那里借来的火是不完整的。
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押进赌局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愤怒。它看上去不太像愤怒,是因为它是内心的一种固定的仪式,是一种冷静的愤怒,不过依然是愤怒。
很多人喜欢这种形式,因为赌局的高回报可以伪装他们所剩无几的理性。他们看上去希望拥有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事实是他们渴望全新的冒险,为此他们需要愤怒的火焰来驱动。表面的冷静源于他们预知到了可能发生的损失。人们会动用已经拥有的东西;拥有的越多,愤怒就越强烈;最愤怒的人,会把自己的一切都押进去。
让我特别难以理解的是对生活百分百的投入。可能我总是对生活充满好奇并且期待惊喜;总期待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我之前知道或想要的东西被废除或反对,让我觉得很有意义。每个通向终点的路上都藏着未知,路上的惊喜可能会让终点也发生变化。我希望,我的意志可以被别的东西吸引开。对所有东西都怀着充足的期待,它们都会以任意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完结。世上不该存在终点,因为一切都在变化。我觉得,人类在原始阶段是不知道有终点的,本就该不设置任何终点,有意去发明一个终点是很危险的。
...
胜利者的饱腹感,就是他的征服感、满足感,漫长的消化过程给他带来了愉悦。人们要尽量避免成为某种人,而一定不可以变成的,就是胜利者。
我们是所有我们认识的人的受害者,并且从他们那里幸存下来。幸存就是我们的胜利。到底该怎么做:继续活着,还是拒绝做一个胜利者?——道德的化圆为方。
...
人,每过几年,就会自行总结出一个新的自己;人们要用一个新的角度把之前经历的都表演出来。就像我们会登高远眺,我们看到了别的山,却看不到脚下的这座山。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人的疆域
1952
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内心对各种事物的狂热吗?他们会相互排斥吗?
...
我从未被我的“物质”所征服,可能是种幸运,我总会和自己保持点距离。这些物质的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而长久的效果。我会反思事物,不然它们就会反过来闷死我。很多时候我回忆一些事,并连接这些回忆,不然它们只能是停留在表面上的那种短暂喧闹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过去几个月里数量众多的书籍并没有给我带来一点新东西——它们只让我确定了我已经成型的想法,并且,我会说,它们给我带来了科学的勇气。
...
所有爆发肯定都有虚假的成分在。爆发的起因是人们渴望放大一些事情。人们有某种野性的情绪,我们会找各种借口来点燃这种野性,并证明它。野性爆发的瞬间只有一个意义,即点燃一个人和他的所有能量。很可惜,内敛和胆小的人永远体验不了这种瞬间。每个人都要拥有自己的火焰;从别人那里借来的火是不完整的。
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押进赌局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愤怒。它看上去不太像愤怒,是因为它是内心的一种固定的仪式,是一种冷静的愤怒,不过依然是愤怒。
很多人喜欢这种形式,因为赌局的高回报可以伪装他们所剩无几的理性。他们看上去希望拥有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事实是他们渴望全新的冒险,为此他们需要愤怒的火焰来驱动。表面的冷静源于他们预知到了可能发生的损失。人们会动用已经拥有的东西;拥有的越多,愤怒就越强烈;最愤怒的人,会把自己的一切都押进去。
让我特别难以理解的是对生活百分百的投入。可能我总是对生活充满好奇并且期待惊喜;总期待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我之前知道或想要的东西被废除或反对,让我觉得很有意义。每个通向终点的路上都藏着未知,路上的惊喜可能会让终点也发生变化。我希望,我的意志可以被别的东西吸引开。对所有东西都怀着充足的期待,它们都会以任意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完结。世上不该存在终点,因为一切都在变化。我觉得,人类在原始阶段是不知道有终点的,本就该不设置任何终点,有意去发明一个终点是很危险的。
...
胜利者的饱腹感,就是他的征服感、满足感,漫长的消化过程给他带来了愉悦。人们要尽量避免成为某种人,而一定不可以变成的,就是胜利者。
我们是所有我们认识的人的受害者,并且从他们那里幸存下来。幸存就是我们的胜利。到底该怎么做:继续活着,还是拒绝做一个胜利者?——道德的化圆为方。
...
人,每过几年,就会自行总结出一个新的自己;人们要用一个新的角度把之前经历的都表演出来。就像我们会登高远眺,我们看到了别的山,却看不到脚下的这座山。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ㅤ
▎人的疆域
1951
我们对权力的执着,其实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口号。这口号不过是总结了一些人们偶尔说出的话,然后把它们变成一个征兆。所有回应它问题的陌生人都会被平等对待。而口号根本不想再见到他们;它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想要什么,也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在口号面前,这些人只是个“波兰人”或者“心理学家”。这些人只是渴望从它那里得到一个词,这个词只要看上去能被利用就够了,而他们利用的方式令人捉摸不透。如果这口号在一个团体中被别人提出来了,他们就想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因为权力一旦有了别的追随者,它就会失去一些效力。只要它只属于他们自己,他们就能够随心所欲地曲解它的原意为己所用,直到它的含义变成一种专制;它看上去是在为一个更强大的权力服务。
...
所有的战争,都有之前所有战争的影子。
...
男人只能看到那些不喜欢他的女人,不过,男人会以为,她们可能会喜欢上他。“他”的命运。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人的疆域
1951
我们对权力的执着,其实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口号。这口号不过是总结了一些人们偶尔说出的话,然后把它们变成一个征兆。所有回应它问题的陌生人都会被平等对待。而口号根本不想再见到他们;它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想要什么,也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在口号面前,这些人只是个“波兰人”或者“心理学家”。这些人只是渴望从它那里得到一个词,这个词只要看上去能被利用就够了,而他们利用的方式令人捉摸不透。如果这口号在一个团体中被别人提出来了,他们就想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因为权力一旦有了别的追随者,它就会失去一些效力。只要它只属于他们自己,他们就能够随心所欲地曲解它的原意为己所用,直到它的含义变成一种专制;它看上去是在为一个更强大的权力服务。
...
所有的战争,都有之前所有战争的影子。
...
男人只能看到那些不喜欢他的女人,不过,男人会以为,她们可能会喜欢上他。“他”的命运。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ㅤ
▎人的疆域
1949
有一场赛跑,会在每晚的某个固定时间中断。人们会收到一个信号。所有人都停下,躺倒,入睡。早晨会有一个比赛继续的信号。所有人都起身继续跑。到了晚上又停下来,然后原地入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些人已经不需要在晚上躺下了,他们站着就能睡着。他们要争取比别人领先。
...
人们最厚颜无耻的想法:觉得自己孤零零一个人。
...
战士和死人之间的关系能通过一种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来,即古代凯尔特人的石堆。他们上战场之前,每个人都会和别人一起往石堆里丢一块石头。当他们从战场回来时,再从这石堆里拿出一块石头:阵亡的人的石头,就留在石堆里。于是,这石堆本身成为死人的纪念碑。这种把回乡的人的数目从总数中减去的方式,营造出一种非常强烈的死人堆的感觉:那些在阵亡的和被俘的战士不在了,取代他们的是这堆石头。
...
知识独特的运作方式。它很长时间都像石头或者假死一样纹丝不动。突然某一天,它会出乎意料地变成植物一般的存在。人们会不经意间看到:虽然它没动,但是开始生长了。这新发现还不是最令人们惊讶的。因为某一天人们发现只是跑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它自己会跳了。在清醒的夜晚,陌生的野兽在吼叫,它贪婪的双眼在黑暗中闪烁。
...
人们对聪明的感觉很随便,就好像自己愿意像傻瓜那么聪明一样。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人的疆域
1949
有一场赛跑,会在每晚的某个固定时间中断。人们会收到一个信号。所有人都停下,躺倒,入睡。早晨会有一个比赛继续的信号。所有人都起身继续跑。到了晚上又停下来,然后原地入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些人已经不需要在晚上躺下了,他们站着就能睡着。他们要争取比别人领先。
...
人们最厚颜无耻的想法:觉得自己孤零零一个人。
...
战士和死人之间的关系能通过一种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来,即古代凯尔特人的石堆。他们上战场之前,每个人都会和别人一起往石堆里丢一块石头。当他们从战场回来时,再从这石堆里拿出一块石头:阵亡的人的石头,就留在石堆里。于是,这石堆本身成为死人的纪念碑。这种把回乡的人的数目从总数中减去的方式,营造出一种非常强烈的死人堆的感觉:那些在阵亡的和被俘的战士不在了,取代他们的是这堆石头。
...
知识独特的运作方式。它很长时间都像石头或者假死一样纹丝不动。突然某一天,它会出乎意料地变成植物一般的存在。人们会不经意间看到:虽然它没动,但是开始生长了。这新发现还不是最令人们惊讶的。因为某一天人们发现只是跑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它自己会跳了。在清醒的夜晚,陌生的野兽在吼叫,它贪婪的双眼在黑暗中闪烁。
...
人们对聪明的感觉很随便,就好像自己愿意像傻瓜那么聪明一样。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ㅤ
▎展示社会
在展示社会中,每一个主体都是自己的广告对象。一切都是以它的展示价值来衡量的。展示社会是一个色情社会。所有的东西都被向外翻开、被揭去遮蔽、被夺走掩护、被剥掉衣服、被曝光。过度的展示将一切变成商品,“没有丝毫秘密,转瞬即被吞噬”的商品。资本主义经济使一切服从于强制性展示。仅仅是展示的阶段就产生了价值,事物的所有自我成长力都被抛弃了。它们并不是消失于黑暗,而是消失于过度照明:“更为普遍的是,可见之物并未在模糊和沉默中终结——相反,它们消失于比可见更可见:淫荡。”
...
超可见性是淫秽的,它缺乏隐匿之物、不可触及之物以及秘密的否定性。流畅的超交际流也是淫秽的,超交际不受困于他性的否定因素。同样淫秽的还有强制将一切交付给交际和可见性,以及将身体和灵魂展示、表演给人看的色情作品。
...
强制展示对可见之物极尽剥削。闪闪发光的表面以其自身的方式透明着。人们对它不再有探寻之心。它没有解释学上的深度结构。这张脸也已变成一张透明的面孔,努力追求着展示价值的最大化。强制展示剥夺了我们最后一点真实面容。它不可能再维持自己的样子。展示价值的绝对化表现为视觉的暴政。图片数量的增加并不是问题,对成为图片的强制才是。一切都必须可见。对“透明”的强制追求将一切不服从可见性之事物视为可疑。这就是它的暴力。
如今的可视化交际通过传染、发泄或反射的方式发生着。它缺乏所有的审美映像。它的美感最终是麻醉剂。例如,用“我喜欢”来表达的鉴赏结果不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充满展示价值的图片没有复杂之处。它们是明确的,即色情的。它们缺乏能够引发映像、审视和思考的不完整性。复杂性会减缓交际速度。麻痹状态的过度交际减少了复杂性,以加快速度。它比感官交流要快得多。感官是迟缓的。它阻碍了信息和交际的高速循环。因此,透明是没有感官的。大量的信息和交际来源于“空白恐惧”。
...
“透明”消弭了“远”,将一切变为千篇一律的、既不近也不远的无差别物。
#摘 #透明社会 #韩炳哲
▎展示社会
在展示社会中,每一个主体都是自己的广告对象。一切都是以它的展示价值来衡量的。展示社会是一个色情社会。所有的东西都被向外翻开、被揭去遮蔽、被夺走掩护、被剥掉衣服、被曝光。过度的展示将一切变成商品,“没有丝毫秘密,转瞬即被吞噬”的商品。资本主义经济使一切服从于强制性展示。仅仅是展示的阶段就产生了价值,事物的所有自我成长力都被抛弃了。它们并不是消失于黑暗,而是消失于过度照明:“更为普遍的是,可见之物并未在模糊和沉默中终结——相反,它们消失于比可见更可见:淫荡。”
...
超可见性是淫秽的,它缺乏隐匿之物、不可触及之物以及秘密的否定性。流畅的超交际流也是淫秽的,超交际不受困于他性的否定因素。同样淫秽的还有强制将一切交付给交际和可见性,以及将身体和灵魂展示、表演给人看的色情作品。
...
强制展示对可见之物极尽剥削。闪闪发光的表面以其自身的方式透明着。人们对它不再有探寻之心。它没有解释学上的深度结构。这张脸也已变成一张透明的面孔,努力追求着展示价值的最大化。强制展示剥夺了我们最后一点真实面容。它不可能再维持自己的样子。展示价值的绝对化表现为视觉的暴政。图片数量的增加并不是问题,对成为图片的强制才是。一切都必须可见。对“透明”的强制追求将一切不服从可见性之事物视为可疑。这就是它的暴力。
如今的可视化交际通过传染、发泄或反射的方式发生着。它缺乏所有的审美映像。它的美感最终是麻醉剂。例如,用“我喜欢”来表达的鉴赏结果不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充满展示价值的图片没有复杂之处。它们是明确的,即色情的。它们缺乏能够引发映像、审视和思考的不完整性。复杂性会减缓交际速度。麻痹状态的过度交际减少了复杂性,以加快速度。它比感官交流要快得多。感官是迟缓的。它阻碍了信息和交际的高速循环。因此,透明是没有感官的。大量的信息和交际来源于“空白恐惧”。
...
“透明”消弭了“远”,将一切变为千篇一律的、既不近也不远的无差别物。
#摘 #透明社会 #韩炳哲
ㅤ
▎肯定社会
当事物退去所有否定性,当它们被压扁、抹平,当它们毫不抵抗地融入资本、交际与信息的顺流之中,事物就成了透明的。当行为变得可操作,当它们屈身于可计算、可调节、可控制的过程,行为就成了透明的。当时间被抹平为一个个按次序排列的、可供人使用的现在,时间就成了透明的。如此一来,未来也就被肯定化了,成为被优化的现在。
...
透明的语言是一种形式化的、纯机械的、可操作的语言,它没有任何矛盾情绪。威廉·冯·洪堡就曾指出人类语言中所蕴含的根本的不透明性:“运用语言时,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完全一致,一个极其微小的差异会像水中的涟漪一般,在整个语言中荡漾开来。因此,所有的理解同时又始终是不理解,思想和情感上的所有一致同时也是一种分歧。”
...
人类的灵魂显然需要这样的空间,在那里没有他者的目光,它可以自在存在。它身上有一种不可穿透性。完全的照明会灼伤它,引起某种精神上的倦态。只有机器才是透明的。从根本上构成生命的是自发性、事件性和自由,它们不容许“透明”的存在。洪堡也曾对语言有过这样的论述:“在人身上会萌生某种东西,任何理智都无法在先前的状态中找到其缘由;如果人们企图排除这种无从解释之现象存在的可能性,那么人们就……恰恰歪曲了语言产生和变化的历史事实。”
...
一个人的自主是以他拥有不理解另一个人的自由为前提的。理查德·桑内特评论道:“自主并非一种基于理解的、透明的平等,而是指人们接受其他人身上他所不理解的部分,这是一种不透明的平等。”
...
没有视觉缺口的爱情只是色情,而没有知识缺口的思想就沦为计算。
...
肯定社会也不容许否定的情感存在。因此,一个人失去了处理苦难和疼痛的能力,无法赋予它们形式。对于尼采来说,人类灵魂的深刻、壮丽和坚强恰恰要感谢在否定者身边的栖息。人类的精神也是“疼痛”的产物:“灵魂在不幸中的张力,培育出它的坚强……它在承受、忍耐、解读和利用不幸方面的创造性和勇气,以及它从深刻、秘密、面具、精神、诡计、伟大那里获赠的东西,难道不是通过苦难,通过孕育巨大的苦难而获得的吗?”
...
“透明”和真理不同。当真理施然落座,说一不二,宣称除自己外其他一切皆为谬误,它便呈现出否定性。更多的信息或信息的简单累积都不能产生真理。它缺乏方向,也就是知觉。正是因为缺乏真理的否定性,肯定性才得以滋长,并变得大众化。超信息和超交际恰恰坐实了真实的缺失,即存在的缺失。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交际并不能消除“整体”本质上的模糊,反而使它模糊得更加厉害了。
#摘 #透明社会 #韩炳哲
▎肯定社会
当事物退去所有否定性,当它们被压扁、抹平,当它们毫不抵抗地融入资本、交际与信息的顺流之中,事物就成了透明的。当行为变得可操作,当它们屈身于可计算、可调节、可控制的过程,行为就成了透明的。当时间被抹平为一个个按次序排列的、可供人使用的现在,时间就成了透明的。如此一来,未来也就被肯定化了,成为被优化的现在。
...
透明的语言是一种形式化的、纯机械的、可操作的语言,它没有任何矛盾情绪。威廉·冯·洪堡就曾指出人类语言中所蕴含的根本的不透明性:“运用语言时,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完全一致,一个极其微小的差异会像水中的涟漪一般,在整个语言中荡漾开来。因此,所有的理解同时又始终是不理解,思想和情感上的所有一致同时也是一种分歧。”
...
人类的灵魂显然需要这样的空间,在那里没有他者的目光,它可以自在存在。它身上有一种不可穿透性。完全的照明会灼伤它,引起某种精神上的倦态。只有机器才是透明的。从根本上构成生命的是自发性、事件性和自由,它们不容许“透明”的存在。洪堡也曾对语言有过这样的论述:“在人身上会萌生某种东西,任何理智都无法在先前的状态中找到其缘由;如果人们企图排除这种无从解释之现象存在的可能性,那么人们就……恰恰歪曲了语言产生和变化的历史事实。”
...
一个人的自主是以他拥有不理解另一个人的自由为前提的。理查德·桑内特评论道:“自主并非一种基于理解的、透明的平等,而是指人们接受其他人身上他所不理解的部分,这是一种不透明的平等。”
...
没有视觉缺口的爱情只是色情,而没有知识缺口的思想就沦为计算。
...
肯定社会也不容许否定的情感存在。因此,一个人失去了处理苦难和疼痛的能力,无法赋予它们形式。对于尼采来说,人类灵魂的深刻、壮丽和坚强恰恰要感谢在否定者身边的栖息。人类的精神也是“疼痛”的产物:“灵魂在不幸中的张力,培育出它的坚强……它在承受、忍耐、解读和利用不幸方面的创造性和勇气,以及它从深刻、秘密、面具、精神、诡计、伟大那里获赠的东西,难道不是通过苦难,通过孕育巨大的苦难而获得的吗?”
...
“透明”和真理不同。当真理施然落座,说一不二,宣称除自己外其他一切皆为谬误,它便呈现出否定性。更多的信息或信息的简单累积都不能产生真理。它缺乏方向,也就是知觉。正是因为缺乏真理的否定性,肯定性才得以滋长,并变得大众化。超信息和超交际恰恰坐实了真实的缺失,即存在的缺失。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交际并不能消除“整体”本质上的模糊,反而使它模糊得更加厉害了。
#摘 #透明社会 #韩炳哲
ㅤ
▎人的疆域
1948
到处都是我能看到的人:但他们感觉不到我在看他们。到处都有人觉得我能看到他们:而我看不到他们。
...
人们会时不时会将之前的人生集中地重演一遍: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人出现、聚集,按照之前真实的顺序,他们所有行为集中发生在一天一夜,然后在他们话语的火焰中死去。在这种时刻,你要学会把对自己生命的仇恨推向极点。因为你再也无法接近那个曾经离自己最近的人了;你过去尊敬的人,根本不值得尊敬。你之前觉得美的,其实很丑,可能之前他们就很丑。曾经帮助你的人,要用妒忌来报恩。你帮助别人做的事,其实是别人不愿意做的。只要是确实发生过的事,都是错的。如果你带着现在的想法回去重新严肃对待这些事情,你怎么能保证现在处理它们的方式就是对的?
...
只有所有人都被威胁的时候,人们才能松一口气。
...
会不会活到现在的都是最差的物种?——逆向的达尔文主义。
...
我们生命中很多年的积累的关系突然汇聚在一起,汇聚到现实中的某一个场景:所有事都在重复,用不了多长时间,几周和几个月之前发生的事又会发生;人们对发生的事很熟悉,却不太明白自己是怎么知道的;人们不了解这些重复的节律和时间点。但之后当这些情景不再重复时,人们才算舒了一口气,总结后才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几年里发生的事在一两个小时里上演了,人们非常清楚地记得这些年份,因为他们在这段时间经历了痛苦。可能人们真的只能这样从痛苦中解脱,可能这就是戏剧的起源。
...
人们需要找到多少有说服力的希望和美好,才能抵消他们轻易加给自己的痛苦和怀疑!如果人们知道死亡会让痛苦翻倍,谁还敢于考虑死亡呢,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人们一直保持沉默,那么人们至少还可以去死。但人们渴望被听到,于是人们会大喊。可是现在,人们已经无法叫喊了,希望我们说出来的话依旧能够被听见。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人的疆域
1948
到处都是我能看到的人:但他们感觉不到我在看他们。到处都有人觉得我能看到他们:而我看不到他们。
...
人们会时不时会将之前的人生集中地重演一遍: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人出现、聚集,按照之前真实的顺序,他们所有行为集中发生在一天一夜,然后在他们话语的火焰中死去。在这种时刻,你要学会把对自己生命的仇恨推向极点。因为你再也无法接近那个曾经离自己最近的人了;你过去尊敬的人,根本不值得尊敬。你之前觉得美的,其实很丑,可能之前他们就很丑。曾经帮助你的人,要用妒忌来报恩。你帮助别人做的事,其实是别人不愿意做的。只要是确实发生过的事,都是错的。如果你带着现在的想法回去重新严肃对待这些事情,你怎么能保证现在处理它们的方式就是对的?
...
只有所有人都被威胁的时候,人们才能松一口气。
...
会不会活到现在的都是最差的物种?——逆向的达尔文主义。
...
我们生命中很多年的积累的关系突然汇聚在一起,汇聚到现实中的某一个场景:所有事都在重复,用不了多长时间,几周和几个月之前发生的事又会发生;人们对发生的事很熟悉,却不太明白自己是怎么知道的;人们不了解这些重复的节律和时间点。但之后当这些情景不再重复时,人们才算舒了一口气,总结后才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几年里发生的事在一两个小时里上演了,人们非常清楚地记得这些年份,因为他们在这段时间经历了痛苦。可能人们真的只能这样从痛苦中解脱,可能这就是戏剧的起源。
...
人们需要找到多少有说服力的希望和美好,才能抵消他们轻易加给自己的痛苦和怀疑!如果人们知道死亡会让痛苦翻倍,谁还敢于考虑死亡呢,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人们一直保持沉默,那么人们至少还可以去死。但人们渴望被听到,于是人们会大喊。可是现在,人们已经无法叫喊了,希望我们说出来的话依旧能够被听见。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ㅤ
▎人的疆域
1947
无论人们打开哲学书的哪一页,都可以让我们松一口气:很明显,哲学是在现实世界以外织出的密网,让人们暂时跳脱出当下,产生对感觉世界的巨大蔑视,这些感觉在哲学家自己的心里也起起伏伏,哲学展现出来了它虚无缥缈的本质,但依旧让人着迷,哲学让人们与史前所有的想法不断地交织,因此我们才能触碰和理解:这张人类编织出的巨网,就是这种工艺,沿用了几千年,改变的只有编织的纹样。什么编织的手法和纹样能让人们更好的接受和练习呢?就像去考虑哪种哲学才能更好地被接受呢,用人们熟悉的,还是从未接触到的呢,事实上它们都是一样的:他们选出一些词汇,汲取词义的汁水,将词义为己所用。
...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阅读,灵魂的滤网就会越来越稀疏,所有东西都会漏掉,直到最大的颗粒也完全流失走,就像它从未存在过一样。我们读过的书,才算是捕捉到的经历,没有阅读,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经历。
...
只要自由还没能跟你搭上话,它对你而言就是个陌生人。自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哪怕你并不自知。自由是个拥挤的地方,但还没拥挤到让你窒息。只要你不活在别人的期望里,你就是自由的。在没有人爱你的地方,你就是自由的。限制你自由的最大的阻碍就是你的名字。不知道你名字的人,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但是很多人会知道你的名字的,越来越多:抵抗他们所有人的力量来保持自由,这可能是你一生都完成不了的目标。
...
变成更好的人?就算在当下真的变好了,在别的情形下就不算好了,所以说之前人们并没有变得更好,只是更狡诈了。
...
一个神,把他创造的东西藏起来了,说,“哎呀,这个东西没做好。”
...
我们碰到一些人的时候因为过于悲伤而崩溃了。很多想说的话会在离开他们之后才想起来。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他们,是根本不会产生这些想法的;但它们不可能马上就被想到。我觉得,这种激烈而迟到的想法,造就了诗人。
...
被绞死的人的尖叫声已经消逝了;可我还能听到他们的沉默。
...
这些话之前都在哪里!从怎样的嘴里说出来!在怎样的舌头上咬出来!谁应该,谁可以,在他们从地狱的深渊出来后还能认出他们?话语有种双重存在:他们至少有一次被我们抓住,狠狠地踩实了;然而我们自己也会和它们一起,被抓住,狠狠地踩实了。很多话,都有双重性,就像酷刑的施加者和受害者,贡献者和牺牲品,稠密和松散。
...
怀疑最令人惊奇的一部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不信任,对事实的不信任。人们会毫无证据地对身边的人产生一种敌对的想法,怀疑他们会背叛、会口是心非、会耍伎俩。人们会不自觉从自己口中讲出可怕的事情,他们会将它当作呓语,这样任何疑影都能够被打消。它是情人之间互相欺骗对方的爱称。然而一旦他们假戏真做了,这爱称便不再真实了。一件事缺少证据时,人们就一定要相信它。而只要有了证据,就不能再相信它。就好像,信任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事情变成真的,而人们似乎对真的事情不再有兴趣了;就好像一个人把手中攥住的空气放掉一样,只要空气像石头一样坚硬。
...
我们的恐惧中包含着一种愿望,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听到信息。只要能听到的所有消息都是对的,无论这消息是好的、坏的、还是他们不想听到的。人们的恐惧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甚至会听命去杀人,仅仅是为了能听到点消息。
...
如果一个人认识很多人,还要去认识新人时,会有种近乎渎神的感觉。
...
卡夫卡完全没有诗人的虚荣,他从不炫耀,他也没能力炫耀。他把自己看得很低,总是迈小步前行。他的脚步踏在哪里,就对那片地面感到一种不确定感。人们和他在一起时,很难感受到踩在地上的安全感,因此他放弃了诗人们迷惑别人的伎俩。让他自己感到舒适的光芒,都化进他的字里行间里了。人们只能和他一样小心地迈着小步前进。在近代文学里,没有比他更谨小慎微的了。他削减了每个生命的傲慢。人们读卡夫卡时会变得更高尚,但不会引以为傲。传教士以感化别人为骄傲,而卡夫卡从不传教。他不会把父亲的信条传递下去;他格外突出的固执性格,是他最大的天赋,得以让他打破父子之间像链条般代代传递的信条。他打破了它们的暴力;这猛兽一般的能量,在他那里化为灰烬。因此,他自己拥有的会更多。这些教条化作他的思考。他可能是所有诗人中唯一的一个不用任何形式施加权力的人。他把上帝那最后一点父亲般的零头也扒去了。剩下的,就只有细密和坚固的思想的网,它适用于生命本身,而不是用来要求做网的人。卡夫卡,从不想当上帝,他也从来不是一个孩子。让人们最震惊的一点,也是让我最不安的,是他稳定的成人的状态。他会思考,却不控制别人,当然也不会玩弄别人。
...
男人在追求过程中的三个基本态度:炫耀,承诺和乞讨母爱。
...
人们只能通过绝望的感觉来拯救一个沉溺于自己思想惯性的人:让他说一段话,却没人愿意听,他只能自己私下写下这些话,并慢慢遗忘,过一段时间又重新发现它。因为他每天都将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地往前推演,这些想法总是和这个威胁他的世界越来越紧密。只有当他不把脑子里的想法告诉别人时,他才是自由的。这些想法的矛盾、多义和深层的空洞,一定能够拯救他。因为被造物主创造出来的人类是精确性的牺牲品;进步就是让人类陷入其中的毒药,书籍也成为他自己的进步,就好像他翻过的书页都是以他自己为榜样的。只有一件事可以救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的思想中制造混乱,将它们隔绝和停滞,直到被遗忘。
...
人们需要朋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可以更放肆、更真实地做自己。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尽情地吹嘘,展示自己的自私和虚荣,在朋友面前人们总是会比真实的自己更好或更坏。我们不会为自己的虚伪而羞愧:那个熟悉自己的朋友,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但是社会规则和习惯会让友情变得无聊,因为这些规则,朋友之间会做那些和别人没差别的事情。因此,只要和朋友在一起,我们便能够无视这些规则。他给你自由,你也以相同的方式回馈他。我们会因此得到巨大的满足,只是简单地做自己。
...
没有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实现的愿望。最高的代价就是,愿望的实现。
...
翻译中只有译不出的部分才有趣;我们要时不时翻译一些东西,发现这些部分。
...
抹掉一件事,让它看上去从未发生过,一件小到几近于无的事情:这就是一个男人做过的事,抹掉一件渺小到几乎不存在的事。他充满绝望的努力,他着魔一般的专注,和别人追求某件东西时一模一样,他和别人追求的相反,他是要从自己生命中拿掉一些东西,丢在一边。
但他要抹去的这件事,只可能是件小事,不能是错事;因为错事是镶嵌在生命中的罪。
...
如果一个人的话太多,就会无法判断,这些话对于别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的恶就此开始。
...
有时候人们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扔在大街上,就像旧报纸,别人路过时看到了它,发现这是一份自己看不懂的外语报纸,于是生气地踩在它上面,让它更脏。
...
以后会有一个证据表明,所有实验,从第一个开始,就都是错的;可能它们有正确的内部逻辑,但这建立于第一个实验被所有人公认是正确的,从未被质疑;突然整个技术世界都变成了编造的假象,人类这才从他们最恐怖的噩梦中苏醒。
...
你说过的话像你身边的一群蚊子;当它们重新回来叮咬你时,你才惊讶地发觉它们的存在。
...
一个人需要多少习惯才能在不习惯的环境中生活?
...
试想,我们生命的背后还有一个生命,我们的生命只是一个他们用来休息的安静的地方。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人的疆域
1947
无论人们打开哲学书的哪一页,都可以让我们松一口气:很明显,哲学是在现实世界以外织出的密网,让人们暂时跳脱出当下,产生对感觉世界的巨大蔑视,这些感觉在哲学家自己的心里也起起伏伏,哲学展现出来了它虚无缥缈的本质,但依旧让人着迷,哲学让人们与史前所有的想法不断地交织,因此我们才能触碰和理解:这张人类编织出的巨网,就是这种工艺,沿用了几千年,改变的只有编织的纹样。什么编织的手法和纹样能让人们更好的接受和练习呢?就像去考虑哪种哲学才能更好地被接受呢,用人们熟悉的,还是从未接触到的呢,事实上它们都是一样的:他们选出一些词汇,汲取词义的汁水,将词义为己所用。
...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阅读,灵魂的滤网就会越来越稀疏,所有东西都会漏掉,直到最大的颗粒也完全流失走,就像它从未存在过一样。我们读过的书,才算是捕捉到的经历,没有阅读,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经历。
...
只要自由还没能跟你搭上话,它对你而言就是个陌生人。自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哪怕你并不自知。自由是个拥挤的地方,但还没拥挤到让你窒息。只要你不活在别人的期望里,你就是自由的。在没有人爱你的地方,你就是自由的。限制你自由的最大的阻碍就是你的名字。不知道你名字的人,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但是很多人会知道你的名字的,越来越多:抵抗他们所有人的力量来保持自由,这可能是你一生都完成不了的目标。
...
变成更好的人?就算在当下真的变好了,在别的情形下就不算好了,所以说之前人们并没有变得更好,只是更狡诈了。
...
一个神,把他创造的东西藏起来了,说,“哎呀,这个东西没做好。”
...
我们碰到一些人的时候因为过于悲伤而崩溃了。很多想说的话会在离开他们之后才想起来。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他们,是根本不会产生这些想法的;但它们不可能马上就被想到。我觉得,这种激烈而迟到的想法,造就了诗人。
...
被绞死的人的尖叫声已经消逝了;可我还能听到他们的沉默。
...
这些话之前都在哪里!从怎样的嘴里说出来!在怎样的舌头上咬出来!谁应该,谁可以,在他们从地狱的深渊出来后还能认出他们?话语有种双重存在:他们至少有一次被我们抓住,狠狠地踩实了;然而我们自己也会和它们一起,被抓住,狠狠地踩实了。很多话,都有双重性,就像酷刑的施加者和受害者,贡献者和牺牲品,稠密和松散。
...
怀疑最令人惊奇的一部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不信任,对事实的不信任。人们会毫无证据地对身边的人产生一种敌对的想法,怀疑他们会背叛、会口是心非、会耍伎俩。人们会不自觉从自己口中讲出可怕的事情,他们会将它当作呓语,这样任何疑影都能够被打消。它是情人之间互相欺骗对方的爱称。然而一旦他们假戏真做了,这爱称便不再真实了。一件事缺少证据时,人们就一定要相信它。而只要有了证据,就不能再相信它。就好像,信任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事情变成真的,而人们似乎对真的事情不再有兴趣了;就好像一个人把手中攥住的空气放掉一样,只要空气像石头一样坚硬。
...
我们的恐惧中包含着一种愿望,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听到信息。只要能听到的所有消息都是对的,无论这消息是好的、坏的、还是他们不想听到的。人们的恐惧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甚至会听命去杀人,仅仅是为了能听到点消息。
...
如果一个人认识很多人,还要去认识新人时,会有种近乎渎神的感觉。
...
卡夫卡完全没有诗人的虚荣,他从不炫耀,他也没能力炫耀。他把自己看得很低,总是迈小步前行。他的脚步踏在哪里,就对那片地面感到一种不确定感。人们和他在一起时,很难感受到踩在地上的安全感,因此他放弃了诗人们迷惑别人的伎俩。让他自己感到舒适的光芒,都化进他的字里行间里了。人们只能和他一样小心地迈着小步前进。在近代文学里,没有比他更谨小慎微的了。他削减了每个生命的傲慢。人们读卡夫卡时会变得更高尚,但不会引以为傲。传教士以感化别人为骄傲,而卡夫卡从不传教。他不会把父亲的信条传递下去;他格外突出的固执性格,是他最大的天赋,得以让他打破父子之间像链条般代代传递的信条。他打破了它们的暴力;这猛兽一般的能量,在他那里化为灰烬。因此,他自己拥有的会更多。这些教条化作他的思考。他可能是所有诗人中唯一的一个不用任何形式施加权力的人。他把上帝那最后一点父亲般的零头也扒去了。剩下的,就只有细密和坚固的思想的网,它适用于生命本身,而不是用来要求做网的人。卡夫卡,从不想当上帝,他也从来不是一个孩子。让人们最震惊的一点,也是让我最不安的,是他稳定的成人的状态。他会思考,却不控制别人,当然也不会玩弄别人。
...
男人在追求过程中的三个基本态度:炫耀,承诺和乞讨母爱。
...
人们只能通过绝望的感觉来拯救一个沉溺于自己思想惯性的人:让他说一段话,却没人愿意听,他只能自己私下写下这些话,并慢慢遗忘,过一段时间又重新发现它。因为他每天都将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地往前推演,这些想法总是和这个威胁他的世界越来越紧密。只有当他不把脑子里的想法告诉别人时,他才是自由的。这些想法的矛盾、多义和深层的空洞,一定能够拯救他。因为被造物主创造出来的人类是精确性的牺牲品;进步就是让人类陷入其中的毒药,书籍也成为他自己的进步,就好像他翻过的书页都是以他自己为榜样的。只有一件事可以救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的思想中制造混乱,将它们隔绝和停滞,直到被遗忘。
...
人们需要朋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可以更放肆、更真实地做自己。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尽情地吹嘘,展示自己的自私和虚荣,在朋友面前人们总是会比真实的自己更好或更坏。我们不会为自己的虚伪而羞愧:那个熟悉自己的朋友,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但是社会规则和习惯会让友情变得无聊,因为这些规则,朋友之间会做那些和别人没差别的事情。因此,只要和朋友在一起,我们便能够无视这些规则。他给你自由,你也以相同的方式回馈他。我们会因此得到巨大的满足,只是简单地做自己。
...
没有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实现的愿望。最高的代价就是,愿望的实现。
...
翻译中只有译不出的部分才有趣;我们要时不时翻译一些东西,发现这些部分。
...
抹掉一件事,让它看上去从未发生过,一件小到几近于无的事情:这就是一个男人做过的事,抹掉一件渺小到几乎不存在的事。他充满绝望的努力,他着魔一般的专注,和别人追求某件东西时一模一样,他和别人追求的相反,他是要从自己生命中拿掉一些东西,丢在一边。
但他要抹去的这件事,只可能是件小事,不能是错事;因为错事是镶嵌在生命中的罪。
...
如果一个人的话太多,就会无法判断,这些话对于别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的恶就此开始。
...
有时候人们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扔在大街上,就像旧报纸,别人路过时看到了它,发现这是一份自己看不懂的外语报纸,于是生气地踩在它上面,让它更脏。
...
以后会有一个证据表明,所有实验,从第一个开始,就都是错的;可能它们有正确的内部逻辑,但这建立于第一个实验被所有人公认是正确的,从未被质疑;突然整个技术世界都变成了编造的假象,人类这才从他们最恐怖的噩梦中苏醒。
...
你说过的话像你身边的一群蚊子;当它们重新回来叮咬你时,你才惊讶地发觉它们的存在。
...
一个人需要多少习惯才能在不习惯的环境中生活?
...
试想,我们生命的背后还有一个生命,我们的生命只是一个他们用来休息的安静的地方。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ㅤ
▎人的疆域
1946
一个作家,只有在他完成作品后,才能真正与他的角色相遇。
...
学习的过程一定要像冒险,不然就是死水一潭。我们必须以偶遇的形式学到新知识,学习就是这样,从一个偶然推进到下一个偶然,在变化中的学习,在愉悦中的学习。
...
我无法想象,能够用什么东西补偿别人: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对我来说物物交换会更简单;我从不与别人交换东西;即使在我去用钱买东西时,也会有种感觉,我们只是恰好在同一时间送给对方礼物。
...
现在让你震惊的东西,以后会变成最简单的事实。
...
寻找自己!——说出这句话太简单了!可如果人们真的找到了自己,他们会吓坏的。
...
在爱情中,人们会更带着更强烈的意愿去做本来就要做的事。人们会强烈地期望将一切都占为己有,使用伪装的伎俩。他们将对方占为己有的同时,似乎没有考虑到给对方带来的痛苦和负担。温柔的赞美和体贴的话语让人觉得像在云端一样幸福,但没有人会因此改变:有谁会因为受到了赞美而变得更好呢。监狱,这个爱的真相,会慢慢暴露出来。当所有幻想的迷雾都散去,光秃秃的狱墙就露出来了,但没人能在爱情刚开始就看出来。
...
愧疚感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做好人的想法;尤其是当我们无法向别人坦白,而不得不独自承受这些时,这种想法便会像火一般熊熊燃烧;当我们并没别人认为得那么高尚时,我们便会受到魔鬼般痛苦的折磨,继而去努力迎合别人的期望,真的去做个好人,似乎所有生命,所有人,都靠自己生活,不靠别人,那些和我们无关的人,也会通过周围的人和我们产生联系。似乎在我们轮番地经历失败和杀戮,杀戮和失败后,余生依旧能做个好人。
...
独处时要把自己分成两半,这样就可以用一半去塑造另一半了。
...
偶尔恨自己,只会对我们有益,只要不是太经常;不然人们就会为了心理平衡,转去恨别人。
...
对一个人的反感可能会让你感觉良好;这时你真的要对他保持警惕了。
...
把文学当工作非常危险:人们要畏惧话语的力量。
...
只要我自己没有掌握过权力,或成为权力的牺牲品,我就不算真正了解权力。所以对我来说,对权力的认知过程包含三个方面:观察它,拥有它,遭遇它。
...
可能寂寞本来是可以承受的。但人们总爱把寂寞讲给别人听。如果别人听不见,他们就会更大声地说。还听不到的话,他们会将寂寞大喊出来。如此,这样的行为就不再是寂寞,而是一种聒噪的自私。
...
人的命运因为自己的名字变得简单了。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人的疆域
1946
一个作家,只有在他完成作品后,才能真正与他的角色相遇。
...
学习的过程一定要像冒险,不然就是死水一潭。我们必须以偶遇的形式学到新知识,学习就是这样,从一个偶然推进到下一个偶然,在变化中的学习,在愉悦中的学习。
...
我无法想象,能够用什么东西补偿别人: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对我来说物物交换会更简单;我从不与别人交换东西;即使在我去用钱买东西时,也会有种感觉,我们只是恰好在同一时间送给对方礼物。
...
现在让你震惊的东西,以后会变成最简单的事实。
...
寻找自己!——说出这句话太简单了!可如果人们真的找到了自己,他们会吓坏的。
...
在爱情中,人们会更带着更强烈的意愿去做本来就要做的事。人们会强烈地期望将一切都占为己有,使用伪装的伎俩。他们将对方占为己有的同时,似乎没有考虑到给对方带来的痛苦和负担。温柔的赞美和体贴的话语让人觉得像在云端一样幸福,但没有人会因此改变:有谁会因为受到了赞美而变得更好呢。监狱,这个爱的真相,会慢慢暴露出来。当所有幻想的迷雾都散去,光秃秃的狱墙就露出来了,但没人能在爱情刚开始就看出来。
...
愧疚感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做好人的想法;尤其是当我们无法向别人坦白,而不得不独自承受这些时,这种想法便会像火一般熊熊燃烧;当我们并没别人认为得那么高尚时,我们便会受到魔鬼般痛苦的折磨,继而去努力迎合别人的期望,真的去做个好人,似乎所有生命,所有人,都靠自己生活,不靠别人,那些和我们无关的人,也会通过周围的人和我们产生联系。似乎在我们轮番地经历失败和杀戮,杀戮和失败后,余生依旧能做个好人。
...
独处时要把自己分成两半,这样就可以用一半去塑造另一半了。
...
偶尔恨自己,只会对我们有益,只要不是太经常;不然人们就会为了心理平衡,转去恨别人。
...
对一个人的反感可能会让你感觉良好;这时你真的要对他保持警惕了。
...
把文学当工作非常危险:人们要畏惧话语的力量。
...
只要我自己没有掌握过权力,或成为权力的牺牲品,我就不算真正了解权力。所以对我来说,对权力的认知过程包含三个方面:观察它,拥有它,遭遇它。
...
可能寂寞本来是可以承受的。但人们总爱把寂寞讲给别人听。如果别人听不见,他们就会更大声地说。还听不到的话,他们会将寂寞大喊出来。如此,这样的行为就不再是寂寞,而是一种聒噪的自私。
...
人的命运因为自己的名字变得简单了。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ㅤ
▎人的疆域
1945
对一些人来说,“灵魂”这个词,集中体现了人类所有的恐惧和仇恨,他们希望变成火车,慌忙地呼啸而逃。
...
我们不可能快速地解决一件事;没有什么事能够被迅速掌握。或许这是可能的,但这种可能性不能被人们知道。自负的瞬间就是迷失的瞬间。这种纯洁的瞬间充满美感和力量。我们观察某个事物的无数瞬间,会在相隔几年后突然神秘地聚合成一体,它们在这时才变得深刻和统一。
...
人们可以同时强烈地喜欢很多人,对待每个人都像对待唯一一样,他们不会吝惜任何努力、热情、愤怒和悲伤,这些情感会非常激烈地燃烧,每个人,就像别人一样,都会同时交往很多人,虽然对待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但如果每个人都如此,没人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可能性,都在德国上演了。所有历史同时在这个时代上演。本该先后交替出现的事突然同时出现。没有被遗漏的;没有被忘掉的。我们这代人注定要知道,人类所有让自己变好的努力都是白费的。德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生活本身。生活记得所有事情,并永远重复上演;可永远没人知道,下一次循环是什么时候。它最恐怖的地方在于,它有自己的脾气。但在内容上,几千年来这些循环上演的事情的本质从未改变,丝毫不受影响;如果你用力挤它,这脓包就会烂在你的脸上。
...
一个我们需要的发明:逆转爆炸。
...
两种人:一种人对生命中能够企及的位置感兴趣,作为妻子,校长,董事会,市长。他们的生命里,只有根植于他们思想中的位置,在他们眼里,身边的人也都围绕着这些位置,除了位置以外,别的东西都毫无意义,也会被下意识地忽略。另外一个类型,他们向往自由,尤其是从位置中逃离。他们对变化感兴趣;不是在阶层之间,而是每扇大门之间。他们很难突破大门,但心中永远向往外边的世界。他们会飞向一个从未属于任何人的宝座,他每坐上去一次,就能将自己垫高一毫米。
...
消息的准确性会根据它的传播形式变化的。一个使者奔跑而来,他的情绪会感染到接收者。接受者必须马上做出反应。这种情绪会让人们轻信使者的消息。信件会更安静,因为它很私密。人们对它的信任是有所保留的,而且没有迅速给出反馈的压力。电报结合了很多信件和使者口信的特点。它也是私密的,传话的人也是未知的,是一对一的方式;但它要比使者来得更突然,有点死亡降临的感觉,并且会因此带来更大的恐惧。人们信任电报。世上最尴尬的事莫过于发现有人在电报中撒谎。
...
你可以从最下层的那个人那里,学到最多的东西。他没有的东西,都是你欠他的。没有他的话,你无从知道自己欠了多少债。而这些债,就是你的立身之本。
...
关于美。——美有让人非常熟悉的东西在,但我们要和她保持距离,远到看上永远无法接近她。正因为此,美让人觉得时冷时热。只要人们可以取用她,她就不再是美了。但人们也要能辨认出她,不然她就不能感染人了。美总有一些迷惑人的地方。她时近时远。不会让人爱上它,但会让人想要追求她。她那神秘的迷惑人的方式,要比人类自己的手段多得多。
美一定要待在外部。有时候我们会快速地确认美;但这美只能待在外部。“内在美”是个很矛盾的词。镜子给这世界带来更多美;但镜子也会给我们带来疑惑;过去很多美都是从望向水面的目光发源的。但镜子出现得太频繁了,镜像中的东西大部分都毫无惊喜。只有最粗俗的人才会觉得美会自相矛盾。人们会对一切熟悉的东西感到美,我们要与它保持距离,然后,出乎意料地,回来。被爱的死人是美的,只要我们还能看见他并且不知道他已死,不然我们可能就不爱他了:在梦里。
我们常常觉得古典的事物很美,因为他们被尘封并消失很久了。铜锈,这消失的印记,充满了美感;我们看重的不是陈旧本身,而是过去的这段被尘封的时间。美,会在拉开了时间和距离后,被重新发现。
...
孔子的谈话录是最早和最完整的人类精神画像;最令人震惊的是,五百段谈话就可以囊括这么多内容;人们可以借由它变得多么完整和圆满;清晰易懂;可又很难懂,这其中的空隙就像人为折出来的衣服的褶皱。
经过近二十年的尝试,中国终于成为我真正的故乡了。留在精神中的东西是不会流失的,这难道不足以构成想要长寿甚至永生的理由吗?
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可以比中国与“文明”的关系更紧密了。教化和自由的相互作用很值得深究。人之所以为人,什么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最美好的东西;人可以坏到什么程度,以至于之前的所得都功亏一篑;在中国,未来和传统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被表现出来,直到今天。
...
真正相爱的两个人,会将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归咎于对方。似乎要为彼此背上最重的罪名,但他们并不在意,似乎他们永远不会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你偷了我的东西!”这句话的背后藏着真切的恳求:“你怎么还不动手。”——“你把我彻底毁了!”这之中还包含着:“你终于把我毁了!”——“你杀了我!”这句话代表着热切的祈求:“杀了我吧,杀了我吧!”
我们就是这样表达对别人的激情的渴望,这激情势不可当,连谋杀的后果都阻止不了它;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爱的火焰会把爱的对象吞噬掉。
...
只要还有人愿意认真地引用某个谚语,无论它多荒谬,都还具有巨大的魅力。
...
语言中的最高级有种毁灭性的力量。
...
不信任有种危险的力量:他让我们觉得我们能够独立思考、判断和决定。他让我们觉得孤单。它强迫别人听某个人的话,让我们觉得自己有罪。它加深了事实和理解的鸿沟,让一切都充满怀疑。
...
他哪都去过。却不明说,到底去过哪里。因此,我们对所有地方都充满恐惧。
1945年8月
最小的东西取得了最大的胜利:这是权力的悖论。原子弹的弹道充满哲理:它明明有别的充满诱惑的路线可走。时间,你找它花掉的时间;你失去的这十四年里,本来有可能拯救别人。你和别人一样,什么都没做,所以说,这十四年里,你们一起参与了毁灭。
...
我们注定要有层出不穷的创造性的想法。这个诅咒中,只包含唯一一个希望。
...
死人的灵魂附着在幸存者身上,在那里,他们才会慢慢彻底地死掉。
...
我们能够收买荣誉,但只适用于当下。荣誉持续的时间无法被估量,这也是我们能与它和解的唯一原因。
...
每部作品都因为自己的读者群而变成了一个强奸犯。我们要试着用别的更纯粹的方式表达自己。
...
通过回忆和纪念让一个人继续活着,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到现在为止最大的成就。
...
我总去想世界上最后一个人会是什么样,他知道人类所有的过去;他了解、珍惜、厌恶和热爱已经灭亡的人类的所有样子;我也想像他一样,被这些感情填满;但他完全孤独地生活,并知道自己必死的命运。他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靠一个人保存好他无价的知识?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他一定不会不留痕迹地从世上消失。他的痛苦会很快转变成技巧;他会把动物驯化成人类,然后把自己的财富留给它们。
...
对父亲的愧疚感:我已经比他去世的年龄大九岁了。
...
你幼稚地怀着最好的期望去认识别人;而你会借此成长,因为你的期待会以最快的速度落空,变成猜忌和鄙视。而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这种幼稚的期待,它拥有巨大的力量,能够与你经历的事情相抗衡。只要你还拥有这种力量,那么你就依然拥有所有可能性。
...
她希望,他什么都知道;但如果他真的做到了,她又会觉得这很危险。她的一句话让他在一段时间里陷入猜疑和不安,因为他完全相信她。她依旧希望他知道一切。她能够忍受他轻信她的谎言,却忍受不了他的无知:因为他表面上的全知,给予她生命的力量的同时,也给了她欺骗他的力量。
...
最严厉和冷酷的等级制度存在于艺术。在艺术中一切都暴露无遗。因为它基于最真实的经历的表达。在艺术中,一切都要真实地发生。在某个地方拥有某样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必须亲自参演,艺术必须真切地发生。
...
我们总会为自己找到一种特殊的替罪羊,在他那里找到比自己更坏的个性。我们不考虑怎么改进自己,而是在别人那里费力;这是白费功夫,因为替罪羊永远不可能变好。我们本可以用更少的力气来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这偏偏是,我们不想做的事。
...
哲学家们总与彼此一起生孩子,却不结婚。他们的家庭关系还过得去,因为他们总在家庭以外活动。他们不会为一个女人吃醋,却依旧厌恶彼此。在捍卫自己的特别之处时,他们比所有人都无耻。并且要求自己,只要有他人在场,永不沉默。他们永远不会让自己输掉,即使他们只在幻想中练习。那些什么记性很好的哲学家,被同行当作累赘。很多人会让自己变得健忘。最特别的是那些将大部分事都忘掉的人,在自己无边的黑暗里像星星一样发光。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人的疆域
1945
对一些人来说,“灵魂”这个词,集中体现了人类所有的恐惧和仇恨,他们希望变成火车,慌忙地呼啸而逃。
...
我们不可能快速地解决一件事;没有什么事能够被迅速掌握。或许这是可能的,但这种可能性不能被人们知道。自负的瞬间就是迷失的瞬间。这种纯洁的瞬间充满美感和力量。我们观察某个事物的无数瞬间,会在相隔几年后突然神秘地聚合成一体,它们在这时才变得深刻和统一。
...
人们可以同时强烈地喜欢很多人,对待每个人都像对待唯一一样,他们不会吝惜任何努力、热情、愤怒和悲伤,这些情感会非常激烈地燃烧,每个人,就像别人一样,都会同时交往很多人,虽然对待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但如果每个人都如此,没人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可能性,都在德国上演了。所有历史同时在这个时代上演。本该先后交替出现的事突然同时出现。没有被遗漏的;没有被忘掉的。我们这代人注定要知道,人类所有让自己变好的努力都是白费的。德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生活本身。生活记得所有事情,并永远重复上演;可永远没人知道,下一次循环是什么时候。它最恐怖的地方在于,它有自己的脾气。但在内容上,几千年来这些循环上演的事情的本质从未改变,丝毫不受影响;如果你用力挤它,这脓包就会烂在你的脸上。
...
一个我们需要的发明:逆转爆炸。
...
两种人:一种人对生命中能够企及的位置感兴趣,作为妻子,校长,董事会,市长。他们的生命里,只有根植于他们思想中的位置,在他们眼里,身边的人也都围绕着这些位置,除了位置以外,别的东西都毫无意义,也会被下意识地忽略。另外一个类型,他们向往自由,尤其是从位置中逃离。他们对变化感兴趣;不是在阶层之间,而是每扇大门之间。他们很难突破大门,但心中永远向往外边的世界。他们会飞向一个从未属于任何人的宝座,他每坐上去一次,就能将自己垫高一毫米。
...
消息的准确性会根据它的传播形式变化的。一个使者奔跑而来,他的情绪会感染到接收者。接受者必须马上做出反应。这种情绪会让人们轻信使者的消息。信件会更安静,因为它很私密。人们对它的信任是有所保留的,而且没有迅速给出反馈的压力。电报结合了很多信件和使者口信的特点。它也是私密的,传话的人也是未知的,是一对一的方式;但它要比使者来得更突然,有点死亡降临的感觉,并且会因此带来更大的恐惧。人们信任电报。世上最尴尬的事莫过于发现有人在电报中撒谎。
...
你可以从最下层的那个人那里,学到最多的东西。他没有的东西,都是你欠他的。没有他的话,你无从知道自己欠了多少债。而这些债,就是你的立身之本。
...
关于美。——美有让人非常熟悉的东西在,但我们要和她保持距离,远到看上永远无法接近她。正因为此,美让人觉得时冷时热。只要人们可以取用她,她就不再是美了。但人们也要能辨认出她,不然她就不能感染人了。美总有一些迷惑人的地方。她时近时远。不会让人爱上它,但会让人想要追求她。她那神秘的迷惑人的方式,要比人类自己的手段多得多。
美一定要待在外部。有时候我们会快速地确认美;但这美只能待在外部。“内在美”是个很矛盾的词。镜子给这世界带来更多美;但镜子也会给我们带来疑惑;过去很多美都是从望向水面的目光发源的。但镜子出现得太频繁了,镜像中的东西大部分都毫无惊喜。只有最粗俗的人才会觉得美会自相矛盾。人们会对一切熟悉的东西感到美,我们要与它保持距离,然后,出乎意料地,回来。被爱的死人是美的,只要我们还能看见他并且不知道他已死,不然我们可能就不爱他了:在梦里。
我们常常觉得古典的事物很美,因为他们被尘封并消失很久了。铜锈,这消失的印记,充满了美感;我们看重的不是陈旧本身,而是过去的这段被尘封的时间。美,会在拉开了时间和距离后,被重新发现。
...
孔子的谈话录是最早和最完整的人类精神画像;最令人震惊的是,五百段谈话就可以囊括这么多内容;人们可以借由它变得多么完整和圆满;清晰易懂;可又很难懂,这其中的空隙就像人为折出来的衣服的褶皱。
经过近二十年的尝试,中国终于成为我真正的故乡了。留在精神中的东西是不会流失的,这难道不足以构成想要长寿甚至永生的理由吗?
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可以比中国与“文明”的关系更紧密了。教化和自由的相互作用很值得深究。人之所以为人,什么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最美好的东西;人可以坏到什么程度,以至于之前的所得都功亏一篑;在中国,未来和传统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被表现出来,直到今天。
...
真正相爱的两个人,会将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归咎于对方。似乎要为彼此背上最重的罪名,但他们并不在意,似乎他们永远不会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你偷了我的东西!”这句话的背后藏着真切的恳求:“你怎么还不动手。”——“你把我彻底毁了!”这之中还包含着:“你终于把我毁了!”——“你杀了我!”这句话代表着热切的祈求:“杀了我吧,杀了我吧!”
我们就是这样表达对别人的激情的渴望,这激情势不可当,连谋杀的后果都阻止不了它;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爱的火焰会把爱的对象吞噬掉。
...
只要还有人愿意认真地引用某个谚语,无论它多荒谬,都还具有巨大的魅力。
...
语言中的最高级有种毁灭性的力量。
...
不信任有种危险的力量:他让我们觉得我们能够独立思考、判断和决定。他让我们觉得孤单。它强迫别人听某个人的话,让我们觉得自己有罪。它加深了事实和理解的鸿沟,让一切都充满怀疑。
...
他哪都去过。却不明说,到底去过哪里。因此,我们对所有地方都充满恐惧。
1945年8月
最小的东西取得了最大的胜利:这是权力的悖论。原子弹的弹道充满哲理:它明明有别的充满诱惑的路线可走。时间,你找它花掉的时间;你失去的这十四年里,本来有可能拯救别人。你和别人一样,什么都没做,所以说,这十四年里,你们一起参与了毁灭。
...
我们注定要有层出不穷的创造性的想法。这个诅咒中,只包含唯一一个希望。
...
死人的灵魂附着在幸存者身上,在那里,他们才会慢慢彻底地死掉。
...
我们能够收买荣誉,但只适用于当下。荣誉持续的时间无法被估量,这也是我们能与它和解的唯一原因。
...
每部作品都因为自己的读者群而变成了一个强奸犯。我们要试着用别的更纯粹的方式表达自己。
...
通过回忆和纪念让一个人继续活着,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到现在为止最大的成就。
...
我总去想世界上最后一个人会是什么样,他知道人类所有的过去;他了解、珍惜、厌恶和热爱已经灭亡的人类的所有样子;我也想像他一样,被这些感情填满;但他完全孤独地生活,并知道自己必死的命运。他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靠一个人保存好他无价的知识?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他一定不会不留痕迹地从世上消失。他的痛苦会很快转变成技巧;他会把动物驯化成人类,然后把自己的财富留给它们。
...
对父亲的愧疚感:我已经比他去世的年龄大九岁了。
...
你幼稚地怀着最好的期望去认识别人;而你会借此成长,因为你的期待会以最快的速度落空,变成猜忌和鄙视。而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这种幼稚的期待,它拥有巨大的力量,能够与你经历的事情相抗衡。只要你还拥有这种力量,那么你就依然拥有所有可能性。
...
她希望,他什么都知道;但如果他真的做到了,她又会觉得这很危险。她的一句话让他在一段时间里陷入猜疑和不安,因为他完全相信她。她依旧希望他知道一切。她能够忍受他轻信她的谎言,却忍受不了他的无知:因为他表面上的全知,给予她生命的力量的同时,也给了她欺骗他的力量。
...
最严厉和冷酷的等级制度存在于艺术。在艺术中一切都暴露无遗。因为它基于最真实的经历的表达。在艺术中,一切都要真实地发生。在某个地方拥有某样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必须亲自参演,艺术必须真切地发生。
...
我们总会为自己找到一种特殊的替罪羊,在他那里找到比自己更坏的个性。我们不考虑怎么改进自己,而是在别人那里费力;这是白费功夫,因为替罪羊永远不可能变好。我们本可以用更少的力气来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这偏偏是,我们不想做的事。
...
哲学家们总与彼此一起生孩子,却不结婚。他们的家庭关系还过得去,因为他们总在家庭以外活动。他们不会为一个女人吃醋,却依旧厌恶彼此。在捍卫自己的特别之处时,他们比所有人都无耻。并且要求自己,只要有他人在场,永不沉默。他们永远不会让自己输掉,即使他们只在幻想中练习。那些什么记性很好的哲学家,被同行当作累赘。很多人会让自己变得健忘。最特别的是那些将大部分事都忘掉的人,在自己无边的黑暗里像星星一样发光。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ㅤ
▎人的疆域
1944
没人愿意说话了,人们只想将句子排列好,然后看看它们。
...
每个单独的句子本来都很干净。后面接的一句污染了它。
...
进步也有缺点;它偶尔会爆炸。
...
值得注意和担心的是,为什么两千年过去了,伦理的基本问题依旧没变,甚至更尖锐了,现在只有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人才会说,我们要爱彼此。
...
人们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所有的厌恶都是一种可怕的征兆。人们在未来的破镜中看到了一个人,但他们不知道,那就是自己。
...
可是,就算我们没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以后有可能变成别的样子吗?
...
我们少得可怜的思想,差不多都属于心理学的领域。而这让我们生活在富有的穷困中。确实,我们比之前谨慎和谦虚了。如今,不知道太多,是一种精神的纯洁。在之前那个思想家的时代,他们渴望知道一切。虽然思想家们的名字如今依然如雷贯耳,但没人拿他们的话当回事了,因为他们不是专家。如今,我们还是会遇到那些求知欲很强的人,渴望了解那些必须知道的一切。但这些事真的重要吗?重要的难道不是它的反面吗?思考的王国本该建于未知之上。在未知的领域,灵魂能够发问;在未知中静思;在未知中怀疑。
但物质征服了我们。他让我们大规模地生产,每天规模都更大,就这样,物质成为了我们的习惯,我们只关注具体的事物。我们只能看到、听到和感受实体。大胆的幻想被物质填满了。我们的世界建立在物质的生产和破坏之上。地球,这个球型的物质,离所应当地属于那双贪婪的双手;没有理由。批量生产出的东西理应被公平地分配;没有理由。上面的这两句话已经足够在摧毁物质的同时,摧毁所有生命了。
会不会有一个人,他鄙视一切他想拥有的东西?会不会有一个人,会赞叹,在远处赞叹那些他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我们伸手触摸事物,并且坚信,我们摸到的就是全世界了。动物比人类强,因为它们除了自身之外,还有广阔的世界!它们没有对世界的概念,而我们人类会抽象出概念。人类抓住这些概念,杀了它,撕碎它,闷死它。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人的疆域
1944
没人愿意说话了,人们只想将句子排列好,然后看看它们。
...
每个单独的句子本来都很干净。后面接的一句污染了它。
...
进步也有缺点;它偶尔会爆炸。
...
值得注意和担心的是,为什么两千年过去了,伦理的基本问题依旧没变,甚至更尖锐了,现在只有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人才会说,我们要爱彼此。
...
人们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所有的厌恶都是一种可怕的征兆。人们在未来的破镜中看到了一个人,但他们不知道,那就是自己。
...
可是,就算我们没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以后有可能变成别的样子吗?
...
我们少得可怜的思想,差不多都属于心理学的领域。而这让我们生活在富有的穷困中。确实,我们比之前谨慎和谦虚了。如今,不知道太多,是一种精神的纯洁。在之前那个思想家的时代,他们渴望知道一切。虽然思想家们的名字如今依然如雷贯耳,但没人拿他们的话当回事了,因为他们不是专家。如今,我们还是会遇到那些求知欲很强的人,渴望了解那些必须知道的一切。但这些事真的重要吗?重要的难道不是它的反面吗?思考的王国本该建于未知之上。在未知的领域,灵魂能够发问;在未知中静思;在未知中怀疑。
但物质征服了我们。他让我们大规模地生产,每天规模都更大,就这样,物质成为了我们的习惯,我们只关注具体的事物。我们只能看到、听到和感受实体。大胆的幻想被物质填满了。我们的世界建立在物质的生产和破坏之上。地球,这个球型的物质,离所应当地属于那双贪婪的双手;没有理由。批量生产出的东西理应被公平地分配;没有理由。上面的这两句话已经足够在摧毁物质的同时,摧毁所有生命了。
会不会有一个人,他鄙视一切他想拥有的东西?会不会有一个人,会赞叹,在远处赞叹那些他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我们伸手触摸事物,并且坚信,我们摸到的就是全世界了。动物比人类强,因为它们除了自身之外,还有广阔的世界!它们没有对世界的概念,而我们人类会抽象出概念。人类抓住这些概念,杀了它,撕碎它,闷死它。
#摘 #人的疆域 #埃利亚斯·卡内蒂
ㅤ
▎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
“两种文化(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冲突其实是一个幻觉,是发生深刻的、令人困惑的历史变化的时代产生的一个暂时现象。我们所目睹的,与其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冲突,不如说是某种新的(具有潜在一致性的)感受力的创造。这种新感受力必然根植于我们的体验,在人类历史上新出现的那些体验——对极端的社会流动性和身体流动性的体验,对人类所处环境的拥挤不堪(人口和物品都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激增)的体验,对所能获得的诸如速度(身体的速度,如乘飞机旅行的情形;画面的速度,如电影中的情形)一类的新感觉的体验,对那种因艺术品的大规模再生产而成为可能的艺术的泛文化观点的体验。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
“两种文化(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冲突其实是一个幻觉,是发生深刻的、令人困惑的历史变化的时代产生的一个暂时现象。我们所目睹的,与其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冲突,不如说是某种新的(具有潜在一致性的)感受力的创造。这种新感受力必然根植于我们的体验,在人类历史上新出现的那些体验——对极端的社会流动性和身体流动性的体验,对人类所处环境的拥挤不堪(人口和物品都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激增)的体验,对所能获得的诸如速度(身体的速度,如乘飞机旅行的情形;画面的速度,如电影中的情形)一类的新感觉的体验,对那种因艺术品的大规模再生产而成为可能的艺术的泛文化观点的体验。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ㅤ
▎对灾难的想象
我们这个时代,的确是一个极端的时代。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同样令人畏惧但似乎彼此对立的两个目标的持续不断的威胁下:一是永无止境的平庸,一是不可思议的恐怖。正是通俗艺术大量提供的那种幻象,才使大多数人得以应付这两个孪生鬼怪。因为这种幻象能够起到的一个作用是,通过使我们遁入那些奇异、危险但最后一刻肯定会出现美满结局的情境,来使我们从不可承受之单调乏味中摆脱出来,并转移我们对恐惧——无论是真实的,还是预感的——的注意力。但这种幻象还能够起到另一个作用,那就是使我们心理上难以承受的东西正常化,并因此使我们适应它。一方面,幻象美化了世界。另一方面,幻象使世界中立化了。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对灾难的想象
我们这个时代,的确是一个极端的时代。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同样令人畏惧但似乎彼此对立的两个目标的持续不断的威胁下:一是永无止境的平庸,一是不可思议的恐怖。正是通俗艺术大量提供的那种幻象,才使大多数人得以应付这两个孪生鬼怪。因为这种幻象能够起到的一个作用是,通过使我们遁入那些奇异、危险但最后一刻肯定会出现美满结局的情境,来使我们从不可承受之单调乏味中摆脱出来,并转移我们对恐惧——无论是真实的,还是预感的——的注意力。但这种幻象还能够起到另一个作用,那就是使我们心理上难以承受的东西正常化,并因此使我们适应它。一方面,幻象美化了世界。另一方面,幻象使世界中立化了。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ㅤ
▎西蒙娜·韦伊
有些生活是典范的,另一些则不是;在那些堪称典范的生活中,有一些吸引我们去模仿,有一些我们则带着一种混杂着反感、遗憾、敬畏的心情远远地打量。粗略地说,这正是英雄与圣人之间的差别(如果是在美学而不是宗教的意义上使用后一个词的话)。这样一种就其夸张之处和自我毁灭的程度而言显得荒诞的生活——例如克莱斯特的生活,克尔恺郭尔的生活——正是西蒙娜·韦伊的生活。此刻,我想到了西蒙娜·韦伊生活中狂热的禁欲主义,她对快乐和幸福的不屑,她高贵而可笑的政治姿态,她煞费苦心的自我弃绝,她对磨难的不知疲倦的追求;我注意到她并不出众的相貌,她身体的笨拙,她的偏头痛,她的肺结核。热爱生活的人,没有谁希望去模仿她对磨难的献身精神,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自己所爱的任何人去模仿。但只要我们既热爱严肃性,又热爱生活,那我们就会为严肃性所感动,为它所滋养。在我们对这样的生活表示的敬意中,我们意识到世界中存在着神秘——而神秘正是对真理、对客观真理的可靠把握所要否定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所有的真理都是肤浅的;对真理的某些歪曲(但不是全部歪曲),某些疯狂(但不是全部疯狂),某些病态(但不是全部的病态),对生活的某些弃绝(但不是全部的弃绝),是能提供真理、带来正常、塑造健康和促进生活的。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
▎西蒙娜·韦伊
有些生活是典范的,另一些则不是;在那些堪称典范的生活中,有一些吸引我们去模仿,有一些我们则带着一种混杂着反感、遗憾、敬畏的心情远远地打量。粗略地说,这正是英雄与圣人之间的差别(如果是在美学而不是宗教的意义上使用后一个词的话)。这样一种就其夸张之处和自我毁灭的程度而言显得荒诞的生活——例如克莱斯特的生活,克尔恺郭尔的生活——正是西蒙娜·韦伊的生活。此刻,我想到了西蒙娜·韦伊生活中狂热的禁欲主义,她对快乐和幸福的不屑,她高贵而可笑的政治姿态,她煞费苦心的自我弃绝,她对磨难的不知疲倦的追求;我注意到她并不出众的相貌,她身体的笨拙,她的偏头痛,她的肺结核。热爱生活的人,没有谁希望去模仿她对磨难的献身精神,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自己所爱的任何人去模仿。但只要我们既热爱严肃性,又热爱生活,那我们就会为严肃性所感动,为它所滋养。在我们对这样的生活表示的敬意中,我们意识到世界中存在着神秘——而神秘正是对真理、对客观真理的可靠把握所要否定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所有的真理都是肤浅的;对真理的某些歪曲(但不是全部歪曲),某些疯狂(但不是全部疯狂),某些病态(但不是全部的病态),对生活的某些弃绝(但不是全部的弃绝),是能提供真理、带来正常、塑造健康和促进生活的。
#摘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