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但愿那另一种觉醒,死亡,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251.我们的幻觉生活
除了感谢上帝赐予我们生活外,还有什么是我们需要感谢上帝的?那就是无知这一天赋:对自己的无知和他人的无知。人的心灵是一个黑暗泥泞的无底洞,是位于地面上的一口从未使用过的井。如果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他将不会喜欢自己。倘若没有源自无知的虚荣,而这种虚荣是精神生活的血液,我们的心灵便会死于贫血。无人了解别人,这也无妨。因为倘若做到了,他将发现——在他的母亲、妻子或儿子的身上——他的亲密且形而上学的敌人。
我们和睦相处是因为在我们心里彼此是陌生的。倘若那些幸福的夫妻能看穿彼此的心灵,倘若正如浪漫派所说,他们真正了解对方,对他们所说的话里隐藏的危险(尽管那些危险最终无关紧要)一无所知,那么事情会怎么样呢?没有一对夫妻是完美无瑕的,因为每一个伴侣内心深处都藏匿着一个属于魔鬼的灵魂,一个并不是她丈夫的理想男人的模糊形象,或者一个并不是他妻子的圣洁女人的朦胧倩影。最幸福的人察觉不到他们的沮丧倾向,不那么幸福的人察觉到了这一点,但选择忽略它,只有偶尔的愚蠢动作或唐突评论让人想起隐藏的魔鬼、古老的夏娃、圣骑士和风精灵西尔芙。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流动的误区,是介于不存在的伟大和无法存在的快乐之间的一种幸福平均值。我们感到满足,是因为正如我们所想和所感,我们有能力不去相信灵魂的存在。在生活的假面舞会中,我们心满意足地穿上令人愉快的感觉戏服,而舞会的价值都在于戏服。我们是流光溢彩的奴仆,翩翩起舞,仿佛身处真相里。我们甚至——除非只剩下我们,才会停下舞步——对室外高远的寒夜,对挣扎在冷风中衣衫褴褛的垂死之躯,以及对我们私底下认为是本我、实际上只是仿造真我的一个精神赝品一无所知。
我们的一切所为、所言、所思或所感都戴上了同样的面具,穿上了同样的戏服。无论我们脱下多少层衣物,都绝不会变得赤身裸体,这是灵魂的一种现象,并非除去衣物所能达到。因此,我们身心衣冠楚楚,身穿像鸟的羽毛一样紧紧依附于我们的层层戏服,快乐或不快乐地度过——或者说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生活的——上帝赐予我们的短暂时光,我们将取悦诸神,像孩子们一样玩着严肃的游戏。这样或那样一些放荡不羁或可恨的人会突然发现——即便他们很少能发现——我们并不是真的我们,我们在真理问题上愚弄自己,我们认为正确的结论是错误的。而这些人在刹那间洞察了这个宇宙,并创造出一套哲学或虚构出一种宗教。然后,哲学在传播,宗教在蔓延,那些相信哲学的人披上看不见的哲学外衣,那些相信宗教的人戴上很快便被忘掉的宗教面具。
就这样,我们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彼此,因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和着群星大乐队的演奏声,在演出组织者冷漠而轻蔑的目光下,踩着舞步旋转起来,在休息时畅谈着——人类、琐事和正经事。
唯有他们才知道,我们是他们为我们所制造的幻觉的猎物。然而,为什么要制造这些幻觉?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幻觉?为什么他们用类似欺骗的手段赋予我们幻觉?毫无疑问,其实他们也不知道。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251.我们的幻觉生活
除了感谢上帝赐予我们生活外,还有什么是我们需要感谢上帝的?那就是无知这一天赋:对自己的无知和他人的无知。人的心灵是一个黑暗泥泞的无底洞,是位于地面上的一口从未使用过的井。如果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他将不会喜欢自己。倘若没有源自无知的虚荣,而这种虚荣是精神生活的血液,我们的心灵便会死于贫血。无人了解别人,这也无妨。因为倘若做到了,他将发现——在他的母亲、妻子或儿子的身上——他的亲密且形而上学的敌人。
我们和睦相处是因为在我们心里彼此是陌生的。倘若那些幸福的夫妻能看穿彼此的心灵,倘若正如浪漫派所说,他们真正了解对方,对他们所说的话里隐藏的危险(尽管那些危险最终无关紧要)一无所知,那么事情会怎么样呢?没有一对夫妻是完美无瑕的,因为每一个伴侣内心深处都藏匿着一个属于魔鬼的灵魂,一个并不是她丈夫的理想男人的模糊形象,或者一个并不是他妻子的圣洁女人的朦胧倩影。最幸福的人察觉不到他们的沮丧倾向,不那么幸福的人察觉到了这一点,但选择忽略它,只有偶尔的愚蠢动作或唐突评论让人想起隐藏的魔鬼、古老的夏娃、圣骑士和风精灵西尔芙。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流动的误区,是介于不存在的伟大和无法存在的快乐之间的一种幸福平均值。我们感到满足,是因为正如我们所想和所感,我们有能力不去相信灵魂的存在。在生活的假面舞会中,我们心满意足地穿上令人愉快的感觉戏服,而舞会的价值都在于戏服。我们是流光溢彩的奴仆,翩翩起舞,仿佛身处真相里。我们甚至——除非只剩下我们,才会停下舞步——对室外高远的寒夜,对挣扎在冷风中衣衫褴褛的垂死之躯,以及对我们私底下认为是本我、实际上只是仿造真我的一个精神赝品一无所知。
我们的一切所为、所言、所思或所感都戴上了同样的面具,穿上了同样的戏服。无论我们脱下多少层衣物,都绝不会变得赤身裸体,这是灵魂的一种现象,并非除去衣物所能达到。因此,我们身心衣冠楚楚,身穿像鸟的羽毛一样紧紧依附于我们的层层戏服,快乐或不快乐地度过——或者说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生活的——上帝赐予我们的短暂时光,我们将取悦诸神,像孩子们一样玩着严肃的游戏。这样或那样一些放荡不羁或可恨的人会突然发现——即便他们很少能发现——我们并不是真的我们,我们在真理问题上愚弄自己,我们认为正确的结论是错误的。而这些人在刹那间洞察了这个宇宙,并创造出一套哲学或虚构出一种宗教。然后,哲学在传播,宗教在蔓延,那些相信哲学的人披上看不见的哲学外衣,那些相信宗教的人戴上很快便被忘掉的宗教面具。
就这样,我们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彼此,因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和着群星大乐队的演奏声,在演出组织者冷漠而轻蔑的目光下,踩着舞步旋转起来,在休息时畅谈着——人类、琐事和正经事。
唯有他们才知道,我们是他们为我们所制造的幻觉的猎物。然而,为什么要制造这些幻觉?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幻觉?为什么他们用类似欺骗的手段赋予我们幻觉?毫无疑问,其实他们也不知道。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232.爱是什么
我曾真正被人爱过一次。人们一向都很喜欢我。连我几乎不认识的人也从不对我粗暴、无礼或冷淡。对于那些喜欢我的人,倘若我做出一点回应,就可能发展成一种爱或感情。但我总是缺乏耐心,也无法聚精会神地去做这样的努力。
起初我以为(我们对自己了解得如此少),我的心灵对这类事情的明显冷漠应归咎于我的羞怯。但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一种情感上的沉闷——不要把它与生活的沉闷混为一谈。我没有耐心让自己投入持续不断的感情,尤其是保持这种感情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为什么要这么做?”从不思考的那部分我这样想。凭着智慧敏锐力和心理洞察力,我足以知道“如何去做”,而我总是忘记“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意志太薄弱了,所以我没有任何意志。我的情感、智识、意志和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
然而有一次,命运竟然鬼使神差地使我相信自己爱上了什么人,并得以证实那个人也真正爱着我。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大惑不解,就好像我得了什么以非自由兑换货币形式发放的大奖。由于我也是凡夫俗子,所以我感到有些飘飘然。然而,看起来再自然不过的情感瞬间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难以界定的不适感,这种感觉包含了乏味、羞辱和倦怠。
沉闷,仿佛命中注定要我做一件苦差事来填满陌生的夜晚时光。乏味,犹如一项新的职责——是一种可憎的互动——有讽刺意味的是,它就像命运强加给我的特权,我也应当感谢命运。乏味,犹如千篇一律的生活还不够单调,我的确切感觉也必须烙上这样的单调。
羞辱吗?是的,我感到羞辱。我费了好一阵子才理解这种看似完全说不通的感觉。我被人所爱。有人将我当作可以被爱的人类来倾注自己的注意力,这激起了我的虚荣心。然而,短暂的虚荣心过后(这种虚荣心里可能还包含了某种惊喜),我所体验到的是一种羞辱。我感到自己就像误拿了别人的大奖——那个奖只属于名副其实的人。
但最大的感觉就是倦怠——这种倦怠比任何乏味都难受。我终于理解了夏多布里昂的那句话,之前,由于我缺乏个人经验,那句话的含义总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夏多布里昂在代表作《勒内》中写道:“人们受累于被爱。”我惊讶地发现,这与我的体验不无二致,以至于我无法否定它的正确性。
被人所爱,真正被人所爱,是多么令人倦怠啊!成为别人繁重情感的施予对象,是多么令人倦怠啊!看看你自己——你最大的渴望就是永远自由——如今却被改造成一个天天往返两地的送货员,摆出一副不会逃避的体面模样,唯恐别人以为你对感情不负责任,并将失去人类心灵所能给予的最高尚的情感。你的存在完全依附于与他人情感的关系之上,是多么令人倦怠啊!你不得不有所感觉,不得不拿出哪怕是一丁点的爱作为回报,即便这种爱不是真正的互动,这又是多么令人倦怠啊!
这段朦胧的心灵插曲转瞬即逝,如今在我的知觉或情感里没留下任何痕迹。它没有带给我任何从人类生活准则里能演绎出来的体验,因为我是人类,我的体验与生俱来。它让我悲叹过去时既不悲也不喜。我像是在哪里读到过它,事情像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它又像一本我读到一半不得不停下来的小说,小说的另一半已丢失,但我并不介意,因为故事的前半部分还在那里,尽管它已没有意义。我认识到,不管丢失的那一半里讲述着什么样的故事,那本书都将永远失去意义。
剩下的就是我对爱我之人的感激之情。但这是一种抽象的、令人困惑的感激,更多的是理智而不是情感。如果有人因此而悲伤,那么我感到抱歉。我对此感到抱歉,但仅此而已。
生活不大可能再给我一次偶遇的自然情感。在彻底分析完第一次体验后,我几乎希望看到自己再次遇到情感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我可能会感受到更多或更少的感情。如果这样的命运降临,那就降临好了。我对我的情感充满好奇,不管有或没有。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232.爱是什么
我曾真正被人爱过一次。人们一向都很喜欢我。连我几乎不认识的人也从不对我粗暴、无礼或冷淡。对于那些喜欢我的人,倘若我做出一点回应,就可能发展成一种爱或感情。但我总是缺乏耐心,也无法聚精会神地去做这样的努力。
起初我以为(我们对自己了解得如此少),我的心灵对这类事情的明显冷漠应归咎于我的羞怯。但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一种情感上的沉闷——不要把它与生活的沉闷混为一谈。我没有耐心让自己投入持续不断的感情,尤其是保持这种感情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为什么要这么做?”从不思考的那部分我这样想。凭着智慧敏锐力和心理洞察力,我足以知道“如何去做”,而我总是忘记“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意志太薄弱了,所以我没有任何意志。我的情感、智识、意志和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
然而有一次,命运竟然鬼使神差地使我相信自己爱上了什么人,并得以证实那个人也真正爱着我。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大惑不解,就好像我得了什么以非自由兑换货币形式发放的大奖。由于我也是凡夫俗子,所以我感到有些飘飘然。然而,看起来再自然不过的情感瞬间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难以界定的不适感,这种感觉包含了乏味、羞辱和倦怠。
沉闷,仿佛命中注定要我做一件苦差事来填满陌生的夜晚时光。乏味,犹如一项新的职责——是一种可憎的互动——有讽刺意味的是,它就像命运强加给我的特权,我也应当感谢命运。乏味,犹如千篇一律的生活还不够单调,我的确切感觉也必须烙上这样的单调。
羞辱吗?是的,我感到羞辱。我费了好一阵子才理解这种看似完全说不通的感觉。我被人所爱。有人将我当作可以被爱的人类来倾注自己的注意力,这激起了我的虚荣心。然而,短暂的虚荣心过后(这种虚荣心里可能还包含了某种惊喜),我所体验到的是一种羞辱。我感到自己就像误拿了别人的大奖——那个奖只属于名副其实的人。
但最大的感觉就是倦怠——这种倦怠比任何乏味都难受。我终于理解了夏多布里昂的那句话,之前,由于我缺乏个人经验,那句话的含义总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夏多布里昂在代表作《勒内》中写道:“人们受累于被爱。”我惊讶地发现,这与我的体验不无二致,以至于我无法否定它的正确性。
被人所爱,真正被人所爱,是多么令人倦怠啊!成为别人繁重情感的施予对象,是多么令人倦怠啊!看看你自己——你最大的渴望就是永远自由——如今却被改造成一个天天往返两地的送货员,摆出一副不会逃避的体面模样,唯恐别人以为你对感情不负责任,并将失去人类心灵所能给予的最高尚的情感。你的存在完全依附于与他人情感的关系之上,是多么令人倦怠啊!你不得不有所感觉,不得不拿出哪怕是一丁点的爱作为回报,即便这种爱不是真正的互动,这又是多么令人倦怠啊!
这段朦胧的心灵插曲转瞬即逝,如今在我的知觉或情感里没留下任何痕迹。它没有带给我任何从人类生活准则里能演绎出来的体验,因为我是人类,我的体验与生俱来。它让我悲叹过去时既不悲也不喜。我像是在哪里读到过它,事情像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它又像一本我读到一半不得不停下来的小说,小说的另一半已丢失,但我并不介意,因为故事的前半部分还在那里,尽管它已没有意义。我认识到,不管丢失的那一半里讲述着什么样的故事,那本书都将永远失去意义。
剩下的就是我对爱我之人的感激之情。但这是一种抽象的、令人困惑的感激,更多的是理智而不是情感。如果有人因此而悲伤,那么我感到抱歉。我对此感到抱歉,但仅此而已。
生活不大可能再给我一次偶遇的自然情感。在彻底分析完第一次体验后,我几乎希望看到自己再次遇到情感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我可能会感受到更多或更少的感情。如果这样的命运降临,那就降临好了。我对我的情感充满好奇,不管有或没有。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206.写作即物化梦
加入他人、与他人合作或共同行动是一种病态的形而上学冲动。赋予个体的灵魂不应当外借给其与其他人的关系。存在的神圣事实不应当对共存的邪恶事实屈服。
当我与他人共同行动,至少我失去了一样东西——单独行动。
当我参与进去,尽管我看似在扩充自己,实则在限制自己。与人交往即死亡。对我而言,唯有我对自己的意识是真实的。他人在我的意识里不过是模糊不清的现象,过于将他们归于现实是病态的。
想方设法我行我素的孩子们与上帝最接近,因为他们想要活着。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生活沦落到互相施舍的境地。我们纵情于共存,挥霍着自己的个性。
每一句口头语都在欺骗我们。我唯一能容忍的沟通方式就是书面语,尽管它不是组成灵魂间桥梁的石头,而是群星间的一线光芒。
解释即不信任。每一种哲理都是乔装成永恒的交际手段……正如交际手段,它没有实体形式,不能凭借自身力量存在,只能彻彻底底地代表一些客观对象。
对于一个发表作品的作家来说,唯一高贵的命运就是得不到他应得的名声。然而,这个真正高贵的命运属于不发表作品的作家,并非不写作的作家,倘若那样,他便不再是一个作家。我的意思是说,作家的天性就是写作,但他的精神态度使他不去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
写作即使梦境具体化,创造一个外部世界,而这是我们作为造物主的天性的物质回报。而发表作品就是将这个外部世界拱手于人。然而,倘若这个外部世界为我们所共有,而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外部世界,一个由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组成的世界,那么会怎么样呢?他人如何去对待我心中的这个宇宙呢?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206.写作即物化梦
加入他人、与他人合作或共同行动是一种病态的形而上学冲动。赋予个体的灵魂不应当外借给其与其他人的关系。存在的神圣事实不应当对共存的邪恶事实屈服。
当我与他人共同行动,至少我失去了一样东西——单独行动。
当我参与进去,尽管我看似在扩充自己,实则在限制自己。与人交往即死亡。对我而言,唯有我对自己的意识是真实的。他人在我的意识里不过是模糊不清的现象,过于将他们归于现实是病态的。
想方设法我行我素的孩子们与上帝最接近,因为他们想要活着。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生活沦落到互相施舍的境地。我们纵情于共存,挥霍着自己的个性。
每一句口头语都在欺骗我们。我唯一能容忍的沟通方式就是书面语,尽管它不是组成灵魂间桥梁的石头,而是群星间的一线光芒。
解释即不信任。每一种哲理都是乔装成永恒的交际手段……正如交际手段,它没有实体形式,不能凭借自身力量存在,只能彻彻底底地代表一些客观对象。
对于一个发表作品的作家来说,唯一高贵的命运就是得不到他应得的名声。然而,这个真正高贵的命运属于不发表作品的作家,并非不写作的作家,倘若那样,他便不再是一个作家。我的意思是说,作家的天性就是写作,但他的精神态度使他不去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
写作即使梦境具体化,创造一个外部世界,而这是我们作为造物主的天性的物质回报。而发表作品就是将这个外部世界拱手于人。然而,倘若这个外部世界为我们所共有,而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外部世界,一个由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组成的世界,那么会怎么样呢?他人如何去对待我心中的这个宇宙呢?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204.双重存在
有很多我们认为正确或真实的事情其实只是梦境的残余物,只是我们不了解的正在梦游的形象!有人知道什么是正确或真实吗?有多少我们认为美丽的事物其实只是一时的风尚,只是他们所处时代与地点的虚构之物!有很多事物,我们觉得其为我们所有,可其实其与我们的血液毫不相干,我们只是它们的一面完美的镜子,抑或透明的外皮!
我越深入地对我们自欺欺人的能力进行思考,我的确定性便会越小,仿佛细沙从我的指缝间滑落。当这沉思演变成为一种感觉,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这整个世界在我心里就变成了一团影子组成的迷雾、有棱有角的薄暮、一个虚构的插曲以及永远不会成为清晨的黎明。万物变身成为死气沉沉的绝对自我,成为停滞的细节。我把我的沉思转化成为感觉,以便能够忘却。甚至我的感觉也变得麻木,遥远而缺乏创意,既不是沉思,也不是感觉,发生了变异,只是影子和混乱的副产品而已。
在这样的时刻——当我可以毫无困难地理解禁欲主义者和隐士,我便能够理解,所有人是如何为了绝对终极而做出努力,或遵守可以令人努力的信条——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创造出一种成熟的绝望美学,一种像婴儿床摇摆一样的内在节奏,被夜晚的爱抚调制成对其他遥远家园的怀旧。
今天,在不同时刻,我遇到了两位朋友,他们两个人曾打过架。两个人对我讲了他们打架的事,讲述的内容各有不同。每个人都说的是事实,每个人都向我说出了他的理由。他们都没错,绝对正确。并非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抑或一个人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另一个人看到的是另一面。不,两个人看到的都是问题的全部,两个人都根据相同的标准看待问题,可两个人却看到了不同方面,所以两个人都是对的。
我为这种双重事实的存在而深感苦恼。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204.双重存在
有很多我们认为正确或真实的事情其实只是梦境的残余物,只是我们不了解的正在梦游的形象!有人知道什么是正确或真实吗?有多少我们认为美丽的事物其实只是一时的风尚,只是他们所处时代与地点的虚构之物!有很多事物,我们觉得其为我们所有,可其实其与我们的血液毫不相干,我们只是它们的一面完美的镜子,抑或透明的外皮!
我越深入地对我们自欺欺人的能力进行思考,我的确定性便会越小,仿佛细沙从我的指缝间滑落。当这沉思演变成为一种感觉,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这整个世界在我心里就变成了一团影子组成的迷雾、有棱有角的薄暮、一个虚构的插曲以及永远不会成为清晨的黎明。万物变身成为死气沉沉的绝对自我,成为停滞的细节。我把我的沉思转化成为感觉,以便能够忘却。甚至我的感觉也变得麻木,遥远而缺乏创意,既不是沉思,也不是感觉,发生了变异,只是影子和混乱的副产品而已。
在这样的时刻——当我可以毫无困难地理解禁欲主义者和隐士,我便能够理解,所有人是如何为了绝对终极而做出努力,或遵守可以令人努力的信条——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创造出一种成熟的绝望美学,一种像婴儿床摇摆一样的内在节奏,被夜晚的爱抚调制成对其他遥远家园的怀旧。
今天,在不同时刻,我遇到了两位朋友,他们两个人曾打过架。两个人对我讲了他们打架的事,讲述的内容各有不同。每个人都说的是事实,每个人都向我说出了他的理由。他们都没错,绝对正确。并非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抑或一个人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另一个人看到的是另一面。不,两个人看到的都是问题的全部,两个人都根据相同的标准看待问题,可两个人却看到了不同方面,所以两个人都是对的。
我为这种双重事实的存在而深感苦恼。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ㅤ
▎人文素养 1963
有证据表明,一种对于文字生活的训练有素而坚持不懈的献身以及一种能够深切批判地认同于虚构人物或情感的能力,削减了直观性以及实际环境的坚利锋芒。
...
诗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沉默勾引。
...
批评向我们表明什么需要重读,如何重读。文学浩如烟海,新的压力在不断出现。人们必须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批评就有用武之地。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是生死判官,挑出几个作家或几部作品放进惟一尊贵的传统,而把其他都排除在外(优秀批评的标志是,它敞开了更多的书,而不是封闭了更多的书)。这意味着,从过去大量纠结的遗产中,批评要发现并维系那些用特别直接或精确的话语与现实对话的作品。
...
批评的第二个功能是沟通。在技术交流迅速地掩盖了顽固的意识形态和政治障碍的时代里,批评家可以充当中间人和监护人。他的部分工作就是监视一个政权是否抹杀或扭曲了作家的作品,若遇到被烧毁的书,他要收集灰烬进行破译。
...
批评的第三个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它关注于对同时代文学的判断。
...
在与活死人的伟大对话(我们称为阅读)中,我们不是被动的角色。在不止是白日梦或因厌倦产生的欲望冷漠的地方,阅读是行动方式。我们参与在场,我们参与书中的声音。我们允许书中的声音进入我们的内心深处,尽管不是完全不设防。一首伟大诗歌,一部经典小说,挤压在我们身上,它们攻击、占有我们意识的稳固高地。它们对我们的想像和欲望产生作用,对我们的抱负和最秘密的梦想施加影响;这是一种让我们受伤的奇怪主宰。焚书的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艺术家是不可控制的力量:自凡高以来,西方的眼睛看见松柏,无不注意到树梢上面冒出的烟火。
那么,请尽可能地与文学同道。一个人读了《伊利亚特》第十四卷(普里阿摩斯夜会阿基琉斯),读了阿廖沙·卡拉玛佐夫跪向星空那一幕,读了《蒙田随笔》的第二十章,读了哈姆莱特对这章的引用,如果他的人生没有改变,他对自己生命的领悟没有改变,他没有用一点点彻底不同的方式打量他行走其中的屋子,打量那些敲门的人,那么,他虽然是用肉眼在阅读,但他的心眼却是盲视。读了《安娜·卡列尼娜》或普鲁斯特的人,在心灵的深处,能不体验到新的虚弱或需求?
好的阅读要冒巨大的风险。它会使我们的身份、自我变得脆弱。癫痫病人在早期阶段会做一个独特的梦,陀思妥耶夫斯基讲过:一个人突然觉得脱离肉体而飞升,他回头看见自己,顿时感到疯狂和恐惧,因为另一个人进了他的身体,他再也没有回去的路。灵魂感到这种恐惧之后,会茫然摸索,直到骤然苏醒。当我们捧读一部重要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无论是虚构还是理论,都会有同样的灵魂震颤苏醒的感觉。这感觉或许就逐渐完全地占有我们,我们像中了魔一样,在敬畏中前行,在残缺的认识中前行。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却依然能够无畏地面对镜中的自己,这样的读者,也许从字面上说,能够识文断字,但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不过是白丁而已。
传统价值的共同体已经破裂,词语已经变得扭曲而廉价,经典形式的叙述和比喻被复杂而短暂的方式取代,阅读的艺术,真正拥有识文断字能力的艺术,必须修复。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作为健全的读者阅读,以精确、敬畏和快乐为榜样。相比于创造行为,这是次要的任务。但它从来没有这样重要过。没有批评,创造本身或许也会陷入沉默。
#摘 #语言与沉默 #乔治·斯坦纳
▎人文素养 1963
有证据表明,一种对于文字生活的训练有素而坚持不懈的献身以及一种能够深切批判地认同于虚构人物或情感的能力,削减了直观性以及实际环境的坚利锋芒。
...
诗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沉默勾引。
...
批评向我们表明什么需要重读,如何重读。文学浩如烟海,新的压力在不断出现。人们必须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批评就有用武之地。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是生死判官,挑出几个作家或几部作品放进惟一尊贵的传统,而把其他都排除在外(优秀批评的标志是,它敞开了更多的书,而不是封闭了更多的书)。这意味着,从过去大量纠结的遗产中,批评要发现并维系那些用特别直接或精确的话语与现实对话的作品。
...
批评的第二个功能是沟通。在技术交流迅速地掩盖了顽固的意识形态和政治障碍的时代里,批评家可以充当中间人和监护人。他的部分工作就是监视一个政权是否抹杀或扭曲了作家的作品,若遇到被烧毁的书,他要收集灰烬进行破译。
...
批评的第三个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它关注于对同时代文学的判断。
...
在与活死人的伟大对话(我们称为阅读)中,我们不是被动的角色。在不止是白日梦或因厌倦产生的欲望冷漠的地方,阅读是行动方式。我们参与在场,我们参与书中的声音。我们允许书中的声音进入我们的内心深处,尽管不是完全不设防。一首伟大诗歌,一部经典小说,挤压在我们身上,它们攻击、占有我们意识的稳固高地。它们对我们的想像和欲望产生作用,对我们的抱负和最秘密的梦想施加影响;这是一种让我们受伤的奇怪主宰。焚书的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艺术家是不可控制的力量:自凡高以来,西方的眼睛看见松柏,无不注意到树梢上面冒出的烟火。
那么,请尽可能地与文学同道。一个人读了《伊利亚特》第十四卷(普里阿摩斯夜会阿基琉斯),读了阿廖沙·卡拉玛佐夫跪向星空那一幕,读了《蒙田随笔》的第二十章,读了哈姆莱特对这章的引用,如果他的人生没有改变,他对自己生命的领悟没有改变,他没有用一点点彻底不同的方式打量他行走其中的屋子,打量那些敲门的人,那么,他虽然是用肉眼在阅读,但他的心眼却是盲视。读了《安娜·卡列尼娜》或普鲁斯特的人,在心灵的深处,能不体验到新的虚弱或需求?
好的阅读要冒巨大的风险。它会使我们的身份、自我变得脆弱。癫痫病人在早期阶段会做一个独特的梦,陀思妥耶夫斯基讲过:一个人突然觉得脱离肉体而飞升,他回头看见自己,顿时感到疯狂和恐惧,因为另一个人进了他的身体,他再也没有回去的路。灵魂感到这种恐惧之后,会茫然摸索,直到骤然苏醒。当我们捧读一部重要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无论是虚构还是理论,都会有同样的灵魂震颤苏醒的感觉。这感觉或许就逐渐完全地占有我们,我们像中了魔一样,在敬畏中前行,在残缺的认识中前行。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却依然能够无畏地面对镜中的自己,这样的读者,也许从字面上说,能够识文断字,但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不过是白丁而已。
传统价值的共同体已经破裂,词语已经变得扭曲而廉价,经典形式的叙述和比喻被复杂而短暂的方式取代,阅读的艺术,真正拥有识文断字能力的艺术,必须修复。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作为健全的读者阅读,以精确、敬畏和快乐为榜样。相比于创造行为,这是次要的任务。但它从来没有这样重要过。没有批评,创造本身或许也会陷入沉默。
#摘 #语言与沉默 #乔治·斯坦纳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187.新奇感
我们的日常生活若发生任何改变,都将给人的精神注入一种令人发怵的新奇,一种稍感不适的愉悦。一个习惯于6点下班的人,倘若在5点离开办公室,必定会感觉到一种精神上的放松,但同时也会有种不知所措的遗憾感。
昨天,由于要去较远的地方办事,我4点便离开办公室,5点就将事情处理完。我还不太习惯在这个时间将自己置身于大街上,我发现自己像是身处一个异样的城市。柔和的阳光落在同样的建筑表面上,显出一种无助的恬静,在这个平行的城市里,普通的行人与我擦肩而过,像一些从最后一班夜船登岸的水手。
我回到办公室,下班时间还没到,同事们自然感到惊讶,因为我已和他们做过下班的道别。什么?你回来了?是的,我回来了。只有与这些熟悉的面孔(在我看来,他们没有灵魂)为伴,我才可以免于感觉。在某种意义上,这里就是我的家——在这个地方,我没有感觉。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187.新奇感
我们的日常生活若发生任何改变,都将给人的精神注入一种令人发怵的新奇,一种稍感不适的愉悦。一个习惯于6点下班的人,倘若在5点离开办公室,必定会感觉到一种精神上的放松,但同时也会有种不知所措的遗憾感。
昨天,由于要去较远的地方办事,我4点便离开办公室,5点就将事情处理完。我还不太习惯在这个时间将自己置身于大街上,我发现自己像是身处一个异样的城市。柔和的阳光落在同样的建筑表面上,显出一种无助的恬静,在这个平行的城市里,普通的行人与我擦肩而过,像一些从最后一班夜船登岸的水手。
我回到办公室,下班时间还没到,同事们自然感到惊讶,因为我已和他们做过下班的道别。什么?你回来了?是的,我回来了。只有与这些熟悉的面孔(在我看来,他们没有灵魂)为伴,我才可以免于感觉。在某种意义上,这里就是我的家——在这个地方,我没有感觉。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188.如果有人欣赏我的作品
有时,我怀着忧伤的欣慰想象:如果有一天(在不属于我的未来),有人读起并欣赏我写的文章,那么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亲人,那些“理解”我的人便是我真正的家人。我出生在这个家庭,并受到他们的呵护。但在我还未出生在这个家庭前,我就早已死去。我唯有在变成雕像时才受到理解——人在生前受到的冷漠对待,死后是无法用爱弥补的。
或许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我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履行了我的本能职责,对这个世纪的一部分做出诠释。明白这一点后,他们会说,我在我所处的时代被人误解,我很不幸,周围充斥着漠不关心和麻木不仁,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令人遗憾。而在未来说这话的人,一定也不能理解他那个时代像我这样的文人,正如我同时代的人不能理解我一样。因为人们只学习对他们的曾祖父辈有用的东西。我们只能将正确的生活方式传授给后人。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188.如果有人欣赏我的作品
有时,我怀着忧伤的欣慰想象:如果有一天(在不属于我的未来),有人读起并欣赏我写的文章,那么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亲人,那些“理解”我的人便是我真正的家人。我出生在这个家庭,并受到他们的呵护。但在我还未出生在这个家庭前,我就早已死去。我唯有在变成雕像时才受到理解——人在生前受到的冷漠对待,死后是无法用爱弥补的。
或许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我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履行了我的本能职责,对这个世纪的一部分做出诠释。明白这一点后,他们会说,我在我所处的时代被人误解,我很不幸,周围充斥着漠不关心和麻木不仁,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令人遗憾。而在未来说这话的人,一定也不能理解他那个时代像我这样的文人,正如我同时代的人不能理解我一样。因为人们只学习对他们的曾祖父辈有用的东西。我们只能将正确的生活方式传授给后人。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ㅤ
▎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1.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与其说它是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2.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乱,是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
5.从某一点开始便不复存在退路。这一点是能够达到的。
6.人类发展的关键性瞬间是持续不断的。所以那些把以往的一切视为乌有的革命的精神运动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什么都还没有发生过。
10.正确的解释则是,一个大魔鬼附上了他的身,无数小魔鬼就纷纷而来为大魔鬼效劳。
11/12.观念的不同从一只苹果便可以看出来:小男孩的观念是,他不得不伸长脖子,才能刚好看到放在桌子上的苹果;而家长的观念呢,他拿起苹果,随心所欲地递给同桌者。
13.认识开始产生的第一个标志是死亡的愿望。这种生活看来是不可忍受的,而另一种又不可企及。人们不再为想死而羞愧;人们憎恨旧的牢房,请求转入一个新的牢房,在那里人们将学会憎恨这新的牢房。这种想法包含着一点残余的信念,押送途中主人会偶尔穿过走道进来,看看这个囚徒,然后说,“这个人你们不要再关下去了。让他到我这儿来吧。”
17.这个地方我还从来没有来过:呼吸与以往不同了,太阳旁闪耀着一颗星星,比太阳更加夺目。
24.理解这种幸福:你所站立的地面之大小不超出你双足覆盖的面积。
26.*藏身处难以数计,而能使你获救的只有一处,但获救的可能性又像藏身处一样多。
*这头牲口夺过主人手中的皮鞭来鞭打自己,意在成为主人,它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幻想,是由主人皮鞭上的一个新结产生的。
30.善在某种意义上是绝望的表现。
31.自我控制不是我所追求的目标。自我控制意味着:要在我的精神存在的无穷放射中任意找一处进行活动。如果我不得不在我的周围画上这么一些圆圈,那么最佳办法莫过于瞪大眼睛一心看着这巨大的组合体,什么也不做,这种观看适得其反地使我的力量得到增强,我带着这种增强了的力量回家就是。
34.他的疲惫是斗士斗剑后的那种疲惫,他的工作是将小官吏工作室的一角刷白。
35.没有拥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种追求最后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
36.以往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的提问得不到回答;今天我不能理解,我怎么竟会相信能够提问。但我根本就不曾相信过什么,我只是提问罢了。
37.他对这一论断——他也许拥有,但不存在——的答复,仅仅是颤抖和心跳。
38.有人感到惊讶,他在永恒之路上走得和气轻松,其实他是在往下飞奔。
40.仅仅是我们的时间概念让我们这样称呼最后的审判,实际上这是一种紧急状态法。
41.世界的不正常关系好像令人宽慰地显现为仅仅是一种数量上的关系。
44.为了这个世界,你可笑地给自己套上了挽具。
48.相信进步意味着不相信进步已经发生。这其实不是相信。
50.*人不能没有对自身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持续不断的信赖而活着,而无论这种不可摧毁之物还是这种信赖都可能长期潜伏在他身上。这种潜伏的表达方式之一就是对一个自身上帝的信仰。
52.*在你与世界的斗争中,你要协助世界。
53.不可欺骗任何人,也不可欺骗世界,隐瞒它的胜利。
54.除了一个精神世界外,别的都不存在,我们谓之感性世界的东西,不过是精神世界中的邪恶而已,而我们谓之恶者,不过是我们永恒发展中的一个瞬间的必然。
*以最强烈的光可以使世界解体。在弱的眼睛前面,它会变得坚固,在更弱的眼睛前面,它会长出拳头,在再弱一些的眼睛前面,它会恼羞成怒,并会把敢于注视它的人击得粉碎。
57.除了感性世界外,语言只能暗示性地被使用着,而从来不曾哪怕近似于比较性地被使用过,因为它(与感性世界相适应)仅仅与占有及其关系相联系。
58.*人们尽可能少说谎,仅仅由于人们尽可能少说谎,而不是由于说谎的机会尽可能的少。
60.谁若弃世,他必定爱所有的人,因为他连他们的世界也不要了。于是他就开始察觉真正的人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本质无非是被人爱。前提是,人们与他的本质是相称的。
61.*如果有谁在这个世界之内爱他人,那么这与在这个世界之内爱自己相比,既非更不正当亦非更正当。剩下的只有一个问题:第一点是否能做到。
62.只有一个精神世界而没有其他存在这一事实夺去了我们的希望,而给我们以确切性。
63.我们的艺术是一种被现实照耀得眼花缭乱的存在:那照在退缩的怪脸上的光是真实的,岂有他哉。
66.他是地球上一个自由的、有保障的公民,因为他被拴在一根链条上,这根链条的长度够他出入地球上的一切空间,但其长度毕竟是有限的,不容他越出地球边界半步。同样,他也是天空中的一个自由的和有保障的公民,因为他也被拴在一根类似的天空链条上。他想要到地球上去,天空那根链条就会勒紧他的脖子;他想要到天空中去,地球的那根就会勒住他。尽管如此,他拥有一切可能性,他也感觉到这一点;是的,他甚至拒绝把这整个情形归结于第一次被绑时所犯的一个错误。
67.他追逐着事实,犹如一个初学滑冰者,而且他无论什么地方都滑,包括禁止滑冰的地方。
69.理论上存在一种完美的幸福可能性:相信心中的不可摧毁性,但不去追求它。
75.*用人类来考验你自己吧,它使怀疑者怀疑,使相信者相信。
76.有这种感觉:“我不在这里抛锚”——就马上感觉到周身浪潮起伏,浮力陡增!
77.与人的交往诱使人进行自我观察。
78.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物时,它才会自由。
87.一种信仰好比一把砍头斧,这样重,这样轻。
89.一个人有自由的意志,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他愿意这样生活时,他是自由的;现在他当然不能退回去了,因为他已不是当时愿意这样生活的他了,而就这点而言,他活着又何尝不是实施他当初的意愿的方式。
第二,在他可以选择这一生的行走方式和道路时,他是自由的。
第三,他的自由表现在:他作为那样一个人(他有朝一日将重新成为那样一个人),怀着这么一种意愿,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着这一人生道路走下去,并以此方式恢复自我。诚然,他走的是一条虽可选择,但繁如迷宫的道路,以致这一生中没有一块小地方不曾被他的脚印所覆盖。
这就是自由意志的三重性,但它也是(因为它是同时的)一种单一性,而且从根本上说是铁板一块,以致没有一点空隙可容纳一种意志,无论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
90.*两种可能:把自己变得无穷小或本来就是这么小。第二种是完成式,即无为,第一种是开端,即行动。
94.生命开端的两个任务:不断缩小你的圈子和再三检查你自己是否躲在你的圈子之外的什么地方。
96.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的我们的自我折磨。
98.*关于宇宙的无限宽广和充实的想象是把艰辛的创造自由的自我思索之混合推到极端的结果。
*有些人估计,除了那原始大欺骗外,在每一件事件中都有一个独特的小骗局在针对着他们,这好比是:当一出爱情戏在舞台上演出时,女演员除了对她的情人堆起一副虚伪的笑容外,还有一副特别隐蔽的笑容是留给后排座位中完全特定的一个观众的。这可谓“想入非非”了。
101.罪愆总是公然来临,马上就会被感官抓住的。它归结于它的许多根子,但这些根子并不是非拔出来不可的。
102.我们周围的一切苦难我们也得去忍受。我们大家并非共有一个身躯,但却共有一个成长过程,它引导我们经历一切痛楚,不论是用这种或那种形式。就像孩子成长中经历生命的一切阶段,直至成为白发老人,直至死亡(而这个阶段从根本上看似乎是那以往的阶段——无论那个阶段是带着需求还是怀着畏惧——所无法接近的),我们同样在成长中经历这个世界的一切苦难(这同人类的关系并不比同我们自己的关系浅)。在这一关系中没有正义的容身之地,但也不容对苦难的惧怕或作为一个功劳来阐述苦难。
103.你可以避开这个世界的苦难,你完全有这么做的自由,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正是这种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难。
106.谦卑给予每个人,包括孤独的绝望者以最坚固的人际关系,而且立即生效,当然唯一的前提是,谦卑必须是彻底而持久的。谦卑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它是真正的祈祷语言,同时是崇拜和最牢固的联系。人际关系是祈祷关系,与自己的关系是进取关系;从祈祷中汲取进取的力量。
108.“然后他回到他的工作中去,仿佛什么事都不曾发生似的。”这是一句我们很熟悉的话,记不清在多少旧小说中出现过,虽然它也许从来没有在任何小说中出现过。
109.“不能说我们缺乏信仰。单是我们的生活在其信仰价值方面就是取之不竭的。”——“这里面有一种信仰价值吗?人们总不能不生活吧。”“恰恰在这‘总不能’中存在着信仰的疯狂力量;在这一否定中这种力量获得了形象。”
*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等待着就行。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这世界将会在你面前蜕去外壳,它不会别的,它将飘飘然地在你面前扭动。
...
译者注:这组箴言是卡夫卡生前自己从笔记中选出的,他做了誊清并编了号,但未加总标题。这个标题为马克斯·勃罗德所加。文中以 * 号起首的段落是被卡夫卡画掉,但未从中抽去的。
#摘 #卡夫卡全集 #卡夫卡
▎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1.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与其说它是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2.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乱,是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
5.从某一点开始便不复存在退路。这一点是能够达到的。
6.人类发展的关键性瞬间是持续不断的。所以那些把以往的一切视为乌有的革命的精神运动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什么都还没有发生过。
10.正确的解释则是,一个大魔鬼附上了他的身,无数小魔鬼就纷纷而来为大魔鬼效劳。
11/12.观念的不同从一只苹果便可以看出来:小男孩的观念是,他不得不伸长脖子,才能刚好看到放在桌子上的苹果;而家长的观念呢,他拿起苹果,随心所欲地递给同桌者。
13.认识开始产生的第一个标志是死亡的愿望。这种生活看来是不可忍受的,而另一种又不可企及。人们不再为想死而羞愧;人们憎恨旧的牢房,请求转入一个新的牢房,在那里人们将学会憎恨这新的牢房。这种想法包含着一点残余的信念,押送途中主人会偶尔穿过走道进来,看看这个囚徒,然后说,“这个人你们不要再关下去了。让他到我这儿来吧。”
17.这个地方我还从来没有来过:呼吸与以往不同了,太阳旁闪耀着一颗星星,比太阳更加夺目。
24.理解这种幸福:你所站立的地面之大小不超出你双足覆盖的面积。
26.*藏身处难以数计,而能使你获救的只有一处,但获救的可能性又像藏身处一样多。
*这头牲口夺过主人手中的皮鞭来鞭打自己,意在成为主人,它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幻想,是由主人皮鞭上的一个新结产生的。
30.善在某种意义上是绝望的表现。
31.自我控制不是我所追求的目标。自我控制意味着:要在我的精神存在的无穷放射中任意找一处进行活动。如果我不得不在我的周围画上这么一些圆圈,那么最佳办法莫过于瞪大眼睛一心看着这巨大的组合体,什么也不做,这种观看适得其反地使我的力量得到增强,我带着这种增强了的力量回家就是。
34.他的疲惫是斗士斗剑后的那种疲惫,他的工作是将小官吏工作室的一角刷白。
35.没有拥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种追求最后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
36.以往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的提问得不到回答;今天我不能理解,我怎么竟会相信能够提问。但我根本就不曾相信过什么,我只是提问罢了。
37.他对这一论断——他也许拥有,但不存在——的答复,仅仅是颤抖和心跳。
38.有人感到惊讶,他在永恒之路上走得和气轻松,其实他是在往下飞奔。
40.仅仅是我们的时间概念让我们这样称呼最后的审判,实际上这是一种紧急状态法。
41.世界的不正常关系好像令人宽慰地显现为仅仅是一种数量上的关系。
44.为了这个世界,你可笑地给自己套上了挽具。
48.相信进步意味着不相信进步已经发生。这其实不是相信。
50.*人不能没有对自身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持续不断的信赖而活着,而无论这种不可摧毁之物还是这种信赖都可能长期潜伏在他身上。这种潜伏的表达方式之一就是对一个自身上帝的信仰。
52.*在你与世界的斗争中,你要协助世界。
53.不可欺骗任何人,也不可欺骗世界,隐瞒它的胜利。
54.除了一个精神世界外,别的都不存在,我们谓之感性世界的东西,不过是精神世界中的邪恶而已,而我们谓之恶者,不过是我们永恒发展中的一个瞬间的必然。
*以最强烈的光可以使世界解体。在弱的眼睛前面,它会变得坚固,在更弱的眼睛前面,它会长出拳头,在再弱一些的眼睛前面,它会恼羞成怒,并会把敢于注视它的人击得粉碎。
57.除了感性世界外,语言只能暗示性地被使用着,而从来不曾哪怕近似于比较性地被使用过,因为它(与感性世界相适应)仅仅与占有及其关系相联系。
58.*人们尽可能少说谎,仅仅由于人们尽可能少说谎,而不是由于说谎的机会尽可能的少。
60.谁若弃世,他必定爱所有的人,因为他连他们的世界也不要了。于是他就开始察觉真正的人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本质无非是被人爱。前提是,人们与他的本质是相称的。
61.*如果有谁在这个世界之内爱他人,那么这与在这个世界之内爱自己相比,既非更不正当亦非更正当。剩下的只有一个问题:第一点是否能做到。
62.只有一个精神世界而没有其他存在这一事实夺去了我们的希望,而给我们以确切性。
63.我们的艺术是一种被现实照耀得眼花缭乱的存在:那照在退缩的怪脸上的光是真实的,岂有他哉。
66.他是地球上一个自由的、有保障的公民,因为他被拴在一根链条上,这根链条的长度够他出入地球上的一切空间,但其长度毕竟是有限的,不容他越出地球边界半步。同样,他也是天空中的一个自由的和有保障的公民,因为他也被拴在一根类似的天空链条上。他想要到地球上去,天空那根链条就会勒紧他的脖子;他想要到天空中去,地球的那根就会勒住他。尽管如此,他拥有一切可能性,他也感觉到这一点;是的,他甚至拒绝把这整个情形归结于第一次被绑时所犯的一个错误。
67.他追逐着事实,犹如一个初学滑冰者,而且他无论什么地方都滑,包括禁止滑冰的地方。
69.理论上存在一种完美的幸福可能性:相信心中的不可摧毁性,但不去追求它。
75.*用人类来考验你自己吧,它使怀疑者怀疑,使相信者相信。
76.有这种感觉:“我不在这里抛锚”——就马上感觉到周身浪潮起伏,浮力陡增!
77.与人的交往诱使人进行自我观察。
78.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物时,它才会自由。
87.一种信仰好比一把砍头斧,这样重,这样轻。
89.一个人有自由的意志,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他愿意这样生活时,他是自由的;现在他当然不能退回去了,因为他已不是当时愿意这样生活的他了,而就这点而言,他活着又何尝不是实施他当初的意愿的方式。
第二,在他可以选择这一生的行走方式和道路时,他是自由的。
第三,他的自由表现在:他作为那样一个人(他有朝一日将重新成为那样一个人),怀着这么一种意愿,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着这一人生道路走下去,并以此方式恢复自我。诚然,他走的是一条虽可选择,但繁如迷宫的道路,以致这一生中没有一块小地方不曾被他的脚印所覆盖。
这就是自由意志的三重性,但它也是(因为它是同时的)一种单一性,而且从根本上说是铁板一块,以致没有一点空隙可容纳一种意志,无论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
90.*两种可能:把自己变得无穷小或本来就是这么小。第二种是完成式,即无为,第一种是开端,即行动。
94.生命开端的两个任务:不断缩小你的圈子和再三检查你自己是否躲在你的圈子之外的什么地方。
96.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的我们的自我折磨。
98.*关于宇宙的无限宽广和充实的想象是把艰辛的创造自由的自我思索之混合推到极端的结果。
*有些人估计,除了那原始大欺骗外,在每一件事件中都有一个独特的小骗局在针对着他们,这好比是:当一出爱情戏在舞台上演出时,女演员除了对她的情人堆起一副虚伪的笑容外,还有一副特别隐蔽的笑容是留给后排座位中完全特定的一个观众的。这可谓“想入非非”了。
101.罪愆总是公然来临,马上就会被感官抓住的。它归结于它的许多根子,但这些根子并不是非拔出来不可的。
102.我们周围的一切苦难我们也得去忍受。我们大家并非共有一个身躯,但却共有一个成长过程,它引导我们经历一切痛楚,不论是用这种或那种形式。就像孩子成长中经历生命的一切阶段,直至成为白发老人,直至死亡(而这个阶段从根本上看似乎是那以往的阶段——无论那个阶段是带着需求还是怀着畏惧——所无法接近的),我们同样在成长中经历这个世界的一切苦难(这同人类的关系并不比同我们自己的关系浅)。在这一关系中没有正义的容身之地,但也不容对苦难的惧怕或作为一个功劳来阐述苦难。
103.你可以避开这个世界的苦难,你完全有这么做的自由,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正是这种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难。
106.谦卑给予每个人,包括孤独的绝望者以最坚固的人际关系,而且立即生效,当然唯一的前提是,谦卑必须是彻底而持久的。谦卑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它是真正的祈祷语言,同时是崇拜和最牢固的联系。人际关系是祈祷关系,与自己的关系是进取关系;从祈祷中汲取进取的力量。
108.“然后他回到他的工作中去,仿佛什么事都不曾发生似的。”这是一句我们很熟悉的话,记不清在多少旧小说中出现过,虽然它也许从来没有在任何小说中出现过。
109.“不能说我们缺乏信仰。单是我们的生活在其信仰价值方面就是取之不竭的。”——“这里面有一种信仰价值吗?人们总不能不生活吧。”“恰恰在这‘总不能’中存在着信仰的疯狂力量;在这一否定中这种力量获得了形象。”
*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等待着就行。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这世界将会在你面前蜕去外壳,它不会别的,它将飘飘然地在你面前扭动。
...
译者注:这组箴言是卡夫卡生前自己从笔记中选出的,他做了誊清并编了号,但未加总标题。这个标题为马克斯·勃罗德所加。文中以 * 号起首的段落是被卡夫卡画掉,但未从中抽去的。
#摘 #卡夫卡全集 #卡夫卡
ㅤ
▎没有材料的自传
174.一切都是奴仆
形而上学理论能给我们一种短暂的错觉,我们用它来解释那些费解的东西;道德理论能诱使我们花上一个小时去思考我们终究会知道的东西,比如所有关闭的门中哪一扇通往美德;政治理论使我们一整天都相信,除了数学运算外,当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时,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愿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用于这种有意识的徒劳活动。我们聚精会神地做这些事情时,虽然不会产生愉悦,但至少可以感觉不到痛苦的存在。
假定我们被无情的法律统治,这种法律不能被撤销或妨碍,那么文明达到鼎盛时期的最好标志就是,这种文明下的所有人都意识到,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我们或许是众神的奴隶,他们比我们强大,一时兴起给我们戴上桎梏。不过,他们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他们服从于——和我们一样——抽象命运的铁腕,这种铁腕高于正义和仁慈,对善与恶毫不关心。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
▎没有材料的自传
174.一切都是奴仆
形而上学理论能给我们一种短暂的错觉,我们用它来解释那些费解的东西;道德理论能诱使我们花上一个小时去思考我们终究会知道的东西,比如所有关闭的门中哪一扇通往美德;政治理论使我们一整天都相信,除了数学运算外,当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时,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愿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用于这种有意识的徒劳活动。我们聚精会神地做这些事情时,虽然不会产生愉悦,但至少可以感觉不到痛苦的存在。
假定我们被无情的法律统治,这种法律不能被撤销或妨碍,那么文明达到鼎盛时期的最好标志就是,这种文明下的所有人都意识到,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我们或许是众神的奴隶,他们比我们强大,一时兴起给我们戴上桎梏。不过,他们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他们服从于——和我们一样——抽象命运的铁腕,这种铁腕高于正义和仁慈,对善与恶毫不关心。
#摘 #不安之书 #佩索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