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但愿那另一种觉醒,死亡,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爱的生命力

>> 爱的艺术?在于学会结合吸血鬼的脾气和海葵的谨慎。


>> 要不是希望失去一秒钟乃至余生的理智,谁会在性欲中耗干自己?


>> 唯有假冒的激情、佯装的狂热,才与精神和自尊相关;真挚的情感意味着目中无己。


>> 隐喻之后,是药物。——巍峨的情感就是如此碎裂的。


>> 我们仍然爱着……纵然如此;这“纵然如此”涵盖了一个无穷。


@buanbooks

#摘 #苦论 #E·M·齐奥朗 #不安介质

▎ 孤独马戏团

>> 没有人能够照看好他的孤独,如果他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得可恨的话。


>> 所有的怨恨都源于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始终低于我们自己,以致无法与自我重新接合。而我们永远不会原谅别人发生这种情况。


>> 我在与人的接触中失去了我神经症所有的纯真。


>> 没有什么比拒绝失望更能暴露粗俗之人的了。


>> 所有深刻的体验都是基于生理学的表达。


>> 人在衰老中学会如何用他的恐惧换取冷笑。


>> 任何行动都是在讨好我们身体里的鬣狗。


>> 除了是一种防御反应,腼腆更是一种技艺,它被怀才不遇者的狂妄自大不断打磨完美。


>> 摆脱上帝而后重新陷入自我,有什么用呢?用腐尸换腐尸有什么用呢?


>> 我是如此疼爱“宿命”这个概念,我用巨大的牺牲养育了它,它才终于有了肉身: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到如今颤抖着站在我面前,它用我给予它的全部生命压垮我。


@buanbooks

#摘 #苦论 #E·M·齐奥朗 #不安介质

▎报

许鞍华导演的纪录片作品《诗》即将于7月19日登陆流媒体平台 friDay影音

#影讯 #不安介质

▎ 时间与贫血

>> 血液的缺陷与我们持续的茫然之间有一种联系:这么多白血球,这么多空洞的瞬间……我们自觉的状态难道不是来自欲望的褪色吗?


>> 苍白的面色向我们证明了身体有多么理解灵魂。


>> 无兴趣到了极点的时候,连想起剧烈的癫痫发作,都像是想到了一片应许之地。


>> 无聊是幼虫期的惶恐;忧郁,是遐想中的仇恨。


>> 漆黑的乌托邦,只有焦虑向我们交代未来的细节。


>> “我像一个坏了的玩偶,眼睛掉进了体内。”一个精神病人的这句话,比所有内省的作品加在一起还要沉重。


>> 我站着立下决心;我躺下——把它取消。


>> 我们的厌恶?——自我厌恶的迂回。


>> 快乐之所以变质,是因为它缺乏严谨;另一方面,思考一下怨恨的逻辑……


>> 只有当一个人——全心全意地——说出一句陈词滥调的时候,他才与生命结为党羽。


>> 无聊与狂喜之间上演着我们对时间的全部体验。


>> 绝望是厄运的厚脸皮,一种挑衅的形式,冒失年代的哲学。


#摘 #苦论 #E·M·齐奥朗 #不安介质

深渊骗子

>> 每一个想法都应让人想到一个微笑的毁灭。


>> 我小心翼翼地在深渊周围转悠,从它们身上骗取一些眩晕之后就逃走了,好似一个深渊骗子。


>> 早在物理学和心理学诞生之前,痛苦就已经瓦解了物质,悲愁就已经瓦解了灵魂。


>> 我们之所以如此天真地相信各种想法,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想法是由哺乳动物想出来的。


>> 名副其实的诗歌始于体验宿命。唯有拙劣的诗人才是自由的。


>> 为了惩罚别人比我们幸福,我们向其灌输——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我们的焦虑。毕竟我们的痛苦啊,唉,是无法传染的。


>> 除了自我的扩张,也就是全身瘫痪的后果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能补救湮灭的危机、空虚中的窒息和对自己不过是唾沫里的一个灵魂的恐惧。


>> 我几乎没有从悲伤中得到任何想法,因为我实在太爱它了,不允许头脑对它施加影响而使它匮乏。


>> 思想的每一面都有它的时刻、它的轻浮:而如今正时兴虚无的思想……物质、能量、精神听起来多么过时啊!幸而词库充足:每一代人都可从中取出一个词,与其余的词同等重要——并徒然地消亡。


>> 我们每个人都爱开玩笑:我们从自己的问题中幸存下来。


>> 从我记事起,除了摧毁了我心中身为人类的骄傲,我什么也没做。我在物种的边缘徘徊,像头怯懦的野兽,缺少足够的气魄与另一群猴子为伍。


>> 无聊让一切未解之谜平等;这是实证主义的幻想……


>> 在我们心中有一种天生的惶恐,它代替了知识与直觉。


>> 清醒的义务:达成一种正确的绝望、一种超凡的残暴。


>> 我们的踌躇是我们正直的标志;我们的笃定,却标志着我们的欺瞒。


>> 我沉溺于绝对时是个自负者;从中浮出之后便是穴居人。


>> 极致孤独带来的愤世嫉俗是一种可用蛮横无礼缓解的折磨。


>> 在这个临时宇宙里,我们的公理只不过与社会新闻价值等同。


>> 反对知识:这世界不值得被认识。


>> 心中每生出一个念头,心中就有某物腐烂。


>> 每一个问题都会亵渎一个奥秘;而后,问题被它的解答亵渎。


>> 真实让我患上了哮喘。


>> 在其他时代,只思考而不写作的哲学家不会遭人鄙视;自从人们崇拜效率以来,作品便成了庸俗的绝对;那些不产出作品的人被看作“失败者”。但这些“失败者”会成为另一个时代的智者;他们终会因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赎救我们这个时代。


#摘 #苦论 #E·M·齐奥朗

香港三家大學出版社電子書免費開放下載

本先導計劃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大學三家高等教育院校的圖書館與出版社聯合發起,是香港首個開放取用(open access)圖書計劃。

本計劃將陸續推出三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文學術著作,免費開放予公眾閱覽、下載、取用和傳播。本計劃收入之圖書均經過匿名學術評審,並採用創用CC授權條款CC-BY-NC-ND 4.0。「知識無價,免費獲取。」我們希望透過此計劃,與世界分享香港出版的學術研究成果,推動學界積極參與全球知識開放運動,讓公眾受益。

開放下載鏈接:

https://openbookshongkong.com

#书讯

语言的萎缩 ATROPHIE DU VERBE

>> 愚蠢中有一种严肃,如果好好加以引导,或许能使名著的总量翻倍。


>> 那些“真理”,我们再也不愿承其重,受其骗,共其谋。我梦想着有一个世界,人们可以为了一个逗号死去。


>> 谨防那些背弃爱情、野心和社会的人。他们日后会为放弃了这些而进行报复。


>> 德国人的耐力永无止境;即使在疯狂中:尼采忍受了他的疯狂十一年,荷尔德林忍了四十年。


>> 人生一无所成,即通向诗歌——无须才华的辅助。


>> 当我们远离诗歌千里之外,仍因突如其来的呐喊的需要而参与其中——这是抒情的最终阶段。


>> 成为拉斯柯尔尼科夫——无须谋杀的借口。


>> 只有那些在文字中体会过恐惧的人才会培育箴言,因为他害怕与全部文字一齐垮塌。


>> 文体的典范:脏话、电报和墓志铭。


>> 一本书,在拆解了一切之后,却不拆解自己,只是白白地激怒我们。


>> 智者是怎么做的?他让自己屈从于看、吃,等等,非自愿地接受了“九窍之创伤”,也就是《薄伽梵歌》里所说的躯体。——何谓智慧?即高傲地忍受我们的洞为我们带来的羞辱。


>> 几乎所有作品的创作都包含模仿的闪念、习得的战栗和偷来的狂喜。


>> 现代,就是在不治之症中修修补补。


#摘 #苦论 #E·M·齐奥朗

忽然撞著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单纯来自困境的理智永远是片面的歧途。

我们审视古典所应取的视角

我们梦想教养、虔诚等等,却一无所获,只是假设——我们梦想原创性和独立性,我们相信说出新意,而所有这一切却是反应,宛如对奴性的一种温和的报复……

#摘 #荷尔德林
今天你选择了什么?
Anonymous Poll
36%
撒谎
64%
发臭

政治与文化再现

阿瑞拉·阿祖莱(Ariella Azoulay)曾提出,摄影是一种公民契约,此概念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思考基础。如果说摄影是参与者之间的公民契约,那么从再现中撤退就是在违反社会契约,因为人们承诺的是参与,但兑现的却是谣言、监视、证据、持续的自恋和偶发的暴动。

...

系统性投机和管控缺位不仅适用于金融化和私有化,也指松懈的公共信息管控标准。新闻业探寻真相的专业标准已经崩溃,摧毁此标准的是大众传媒产品、不断克隆的谣言和维基百科讨论区的扩散。投机不仅是一种金融运作,还是符号连接所指的过程,一种突如其来的奇迹般增强或是回旋,在弹指间就能打破任何尚存的索引关系。

视觉再现确实很重要,但视觉与其他再现形式并不完全和谐一致。两者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大量图像缺少所指对象;另一方面,很多人并没有得到再现。更夸张地说,越来越多漂浮不定的图像恰恰对应着越来越多被剥夺权利、不可见,甚至消隐或失踪的人。

#摘 #屏幕上的受苦者 #黑特·史德耶尔

模仿与魔法

为什么是这样?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明显原因,这里就不再展开详谈了:图像会激发模仿的欲望,让人们渴望成为图像所表现的产品。此视角下,霸权已经渗透日常文化,通过平庸的再现传播其价值观。图像型垃圾邮件因此可以被解释为生产身体的工具,其最终创造出的是一种介于暴食症、类固醇过量摄入和个人破产之间的文化。此观点(源于传统的文化研究)将图像型垃圾邮件视作实现强制信仰和阴险诱惑的手段,最终人们会忘乎所以地沉溺在向两者屈服的快感之中。

但如果图像型垃圾邮件实际上不只是一种灌输意识形态和操控情感的工具怎么办?如果真实的人(不完美、非性感的人)被排除在垃圾邮件的广告以外并不是因为某些假定的缺陷,而是因为他们确实选择抛弃广告所描绘的形象呢?如果图像型垃圾邮件记录的是一种普遍性的抵抗,是人们从再现中的撤退呢?

我的意思是什么?一段时间以来,我注意到许多人开始主动回避摄影或动态影像的再现,他们偷偷地与摄像机的镜头保持着距离。无论是带门禁的社区和精英技术俱乐部中出现的禁拍区,还是拒绝采访的人、砸碎摄像机的希腊无政府主义者,又或是毁坏液晶电视的抢劫犯,人们已经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抗拒被监视、录音、识别、拍摄、扫描和录像。在完全沉浸的媒体环境中,长期被当作特权和政治优待的图像再现如今更像是一种威胁。

造成此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侮辱言论和游戏节目的出现渐渐使人麻木,将电视媒介与对下层阶级的鼓吹和嘲讽绑定在一起。主人公被粗暴地转手,历经无数入侵性的折磨,被迫忏悔、接受询问和评价。早间节目就好比是当代的刑讯室——传递着施刑者、旁观者,时常还有受刑者本人的罪恶快感。

另外,主流媒体拍摄的人往往正处在消失过程中。他们身处危及生命的状况、极端的紧急情况和险境、战争和灾祸,又或是现场直播世界各冲突地区时持续不断的信息流。人们不是受困于天灾人祸,就是在物理意义上消失不见,如同厌食症的审美标准暗示的那样。憔悴衰弱的人遭到削减或裁员。显然,节食是经济衰退的转喻,而衰退的经济已经成为永久的现实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伴随经济衰退而来的是智识的倒退。除极少数外的所有主流媒体都将智识倒退奉为教条。由于智识无法被饥饿简单消解,嘲弄与敌意在很大程度上将其排除在主流媒体的再现领域之外。

企业的再现领域大多是例外,进入其中看起来十分危险:你可能被嘲笑、测试、压迫,甚至被饿死或杀害。这里不再现民众,而是展现民众如何消失:一种缓慢发生的消失。民众怎会不选择消失?想想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无数暴力和侵略行为(无论在主流媒体还是现实中)。谁能经受住如此打击却不渴望逃离这个充满威胁又持续暴露的视觉领域?

另外,社交媒体和手机摄像头还创造出一个供人们互相进行大众监视的区域,叠加在无处不在的城市控制网络上(如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手机定位跟踪和人脸识别软件)。除了体制层面的监控,人们现在还对彼此实施日常监控,拍下无数张照片,再实时发布出去。此类横向再现行为与社会控制相关,已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雇主通过谷歌搜索求职者的信誉,社交媒体和博客成为评选耻辱与恶毒八卦的名人堂。广告和企业媒体自上而下实行的文化霸权与另一制度相匹配。下层之间开始(相互)自我控制,在视觉上进行自我规训,而这一制度甚至比早期的再现制度更难以摆脱。自我创造的模式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霸权日益内化,服从和表现、再现和被再现的压力也随之渗入人心。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曾预言,每个人都能做15分钟的世界名人,这早已成为现实。然而如今许多人的愿望正相反:隐身,就算只有15分钟,甚至15秒也好。我们进入了全民狗仔队的时代,人人都想在制高点上进行展览式偷窥。摄影闪光灯的光晕将人们变为受害者、名人,或两者的结合体。当我们在收银台、自动取款机或其他检查站登记时,当手机捕捉到我们最细微的动作时,当我们拍下的快照被标记上GPS坐标时,我们并不会娱乐至死,而是被再现肢解为碎片。

#摘 #屏幕上的受苦者 #黑特·史德耶尔

总之,诗人的光荣取决于世世代代的不知名的人在他们冷清的书房里检验其作品时所表现的激动或冷漠。

La gloria de un poeta depende, en suma, de la excitación o de la apatía de las generaciones de hombres anónimos que la ponen a prueba, en la soledad de sus bibliotecas.

#摘 #论经典 #博尔赫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