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但愿那另一种觉醒,死亡,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ㅤ
▎沉默与诗人 1966
...
语言有它自己的边界,语言与另外三种表现形式——光线、音乐和沉默——接壤,正是这个事实,证明在世界的织体中有一种超验的存在。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再往前行,因为语言神奇地抛下了我们,所以我们才体验到的确存在一种神义,高于我们,围绕着我们。
...
神示将人的语言从不加区别的日常话语的运用范畴中拉出来,越拖越远。运用丰富的暗喻和越来越大胆精确的明喻——我们在句法中听得到祈祷声——但丁用语言让我们明白他自己的超验体会的形式和意义。
这一典型的修辞轨迹是:先是从明亮的神秘挑战中退后一步,然后是凝聚心神,最后是向前一跃,进入前所未有的语言,进入诗人自己发现的、他此前并不知道是他能力所及的类比与修辞变化。最初当然有失败。
...
但是,我想引起关注的不是音乐与诗歌之间的争执。我要关注的是,作为语言大师的诗人一再承认:音乐是更深层、更神秘的符号;语言被真正掌握之后,就会渴望音乐的境界,诗人的创造力会把语言带到音乐境界的门槛。通过逐渐放弃或超越自身的形式,诗歌努力逃离线性的、指称的、逻辑上注定束缚它的语言句法,进入诗人视之为即时、直接、自由的音乐形式。正是在音乐中,诗人希望能够解决这个悖论:一种创造者独具、带有他自己精神烙印的创造行为,如何在每个听众身上无穷更新。
...
音乐伸进了语言的黄昏领域,用其更全面的句法将语言笼罩。瓦格纳的理论中原本不完全清晰的观点实际上变得清晰:音乐主宰着这场交易。语言期待着合成,或者更确切地说,期待着与音乐有机共存,但在此过程中,语言丢掉了其理性表述的权威地位,也丢掉了通过有序结构来命名的权威地位,而这些才是语言真正的创造力。
...
当艺术作品被赋予了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就进入了一种既静止又公开的状态,就好似进了罗网,不断缩小,这种感觉并不神秘,尽管它袭用了传统神秘主义的论调。这种感觉有其历史语境基础,处于语言和文明的晚期阶段;在这个阶段,过去在表现形式上取得的成就似乎彻底压垮了现在成就的可能性,语言和体裁都已玷污、磨平,像在市场上流通太久的硬币。这也是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开始出现、弗洛伊德用理性加以解析的认识的一个方面:艺术,只要是公共交流的手段,就得分享表层意义的一套共同的符号;艺术必然会使个体独特的无意识创造力枯竭和泛化。最理想的状况是,每个诗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独自表达他的需要;鉴于人类语言的社会习俗化本性,那样一种理想的语言只能是沉默。
然而,当代感情生活中最实在的沉默诱惑之因,既不是沉默作为诗歌语言的逻辑终点这个悖论,也不是把行动抬高到语言之上(这点在浪漫的存在主义中非常流行)。选择沉默还有第三种更强烈的动机,可以追溯到1914年前后。正如桀骜不驯的小说家普迪(James Purdy)的黑色幽默小说《卡博特·赖特》(Cabot Wright Begins),比克尔夫人在小说最后一句中说:“我不会与此时此地的作家相类似。”
...
首先我要声明,我并不是在说作家应该放弃写作。这样做是糊涂的。我是在问他们是不是写的太多了,书籍(我们在文字世界中寻找一条震耳欲聋的路)的泛滥是否本身就是对意义的颠覆。“语言的文明是发狂的文明。”在这样一种文明中,语言筹码不断在通货膨胀,使得原本神圣的文字交流如此贬值,那些有效、真正新颖的文字,再也没有办法让人们听到。每个月都必须有巨作产生,出版商就逼着那些平庸之作包装起来,外表光鲜,昙花一现。科学家告诉我们,各种专著的出版数量急剧上升,图书馆很快就会被放到围着地球转的赤道去,整日忙于电子扫描。人文学科语言的泛滥,把琐碎的东西当作高深的学问反复批评,威胁着抹杀了艺术作品本身,抹杀了真正批评所需的精确与新鲜的个人体验。我们也说得太多,说得太轻松,把原本私人的东西四处张扬,把语言背后原本暂时的、个人的,因此是有活力的部分变成了陈词滥调,丧失了可信度。我们现在生活其中的文化就像一个充满了八卦的风洞,从神学、政治到空前喧嚣的私生活,八卦消息四处横流(精神分析是修辞华丽的八卦)。这个世界不会在一声巨响中结束,也不会在一声呜咽中结束,只会在一份报刊头条、一句口号、一本比黎巴嫩雪松大一点的黄色小说中结束。现在倾泻出来的“言”中,究竟有多少在载“道”,如果我们想要听到从“言”到“道”的演变,所需要的沉默在哪里?
...
“如今,塞壬们有了一个比她们的歌声更致命的武器,”卡夫卡在他的一则寓言故事中写道,“那就是她们的沉默。虽然这一招还没有试用过,但可以想像,那些逃脱她们歌声诱惑的人,恐怕难以逃脱过她们的沉默。”
#摘 #语言与沉默 #乔治·斯坦纳
▎沉默与诗人 1966
...
语言有它自己的边界,语言与另外三种表现形式——光线、音乐和沉默——接壤,正是这个事实,证明在世界的织体中有一种超验的存在。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再往前行,因为语言神奇地抛下了我们,所以我们才体验到的确存在一种神义,高于我们,围绕着我们。
...
神示将人的语言从不加区别的日常话语的运用范畴中拉出来,越拖越远。运用丰富的暗喻和越来越大胆精确的明喻——我们在句法中听得到祈祷声——但丁用语言让我们明白他自己的超验体会的形式和意义。
这一典型的修辞轨迹是:先是从明亮的神秘挑战中退后一步,然后是凝聚心神,最后是向前一跃,进入前所未有的语言,进入诗人自己发现的、他此前并不知道是他能力所及的类比与修辞变化。最初当然有失败。
...
但是,我想引起关注的不是音乐与诗歌之间的争执。我要关注的是,作为语言大师的诗人一再承认:音乐是更深层、更神秘的符号;语言被真正掌握之后,就会渴望音乐的境界,诗人的创造力会把语言带到音乐境界的门槛。通过逐渐放弃或超越自身的形式,诗歌努力逃离线性的、指称的、逻辑上注定束缚它的语言句法,进入诗人视之为即时、直接、自由的音乐形式。正是在音乐中,诗人希望能够解决这个悖论:一种创造者独具、带有他自己精神烙印的创造行为,如何在每个听众身上无穷更新。
...
音乐伸进了语言的黄昏领域,用其更全面的句法将语言笼罩。瓦格纳的理论中原本不完全清晰的观点实际上变得清晰:音乐主宰着这场交易。语言期待着合成,或者更确切地说,期待着与音乐有机共存,但在此过程中,语言丢掉了其理性表述的权威地位,也丢掉了通过有序结构来命名的权威地位,而这些才是语言真正的创造力。
...
当艺术作品被赋予了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就进入了一种既静止又公开的状态,就好似进了罗网,不断缩小,这种感觉并不神秘,尽管它袭用了传统神秘主义的论调。这种感觉有其历史语境基础,处于语言和文明的晚期阶段;在这个阶段,过去在表现形式上取得的成就似乎彻底压垮了现在成就的可能性,语言和体裁都已玷污、磨平,像在市场上流通太久的硬币。这也是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开始出现、弗洛伊德用理性加以解析的认识的一个方面:艺术,只要是公共交流的手段,就得分享表层意义的一套共同的符号;艺术必然会使个体独特的无意识创造力枯竭和泛化。最理想的状况是,每个诗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独自表达他的需要;鉴于人类语言的社会习俗化本性,那样一种理想的语言只能是沉默。
然而,当代感情生活中最实在的沉默诱惑之因,既不是沉默作为诗歌语言的逻辑终点这个悖论,也不是把行动抬高到语言之上(这点在浪漫的存在主义中非常流行)。选择沉默还有第三种更强烈的动机,可以追溯到1914年前后。正如桀骜不驯的小说家普迪(James Purdy)的黑色幽默小说《卡博特·赖特》(Cabot Wright Begins),比克尔夫人在小说最后一句中说:“我不会与此时此地的作家相类似。”
...
首先我要声明,我并不是在说作家应该放弃写作。这样做是糊涂的。我是在问他们是不是写的太多了,书籍(我们在文字世界中寻找一条震耳欲聋的路)的泛滥是否本身就是对意义的颠覆。“语言的文明是发狂的文明。”在这样一种文明中,语言筹码不断在通货膨胀,使得原本神圣的文字交流如此贬值,那些有效、真正新颖的文字,再也没有办法让人们听到。每个月都必须有巨作产生,出版商就逼着那些平庸之作包装起来,外表光鲜,昙花一现。科学家告诉我们,各种专著的出版数量急剧上升,图书馆很快就会被放到围着地球转的赤道去,整日忙于电子扫描。人文学科语言的泛滥,把琐碎的东西当作高深的学问反复批评,威胁着抹杀了艺术作品本身,抹杀了真正批评所需的精确与新鲜的个人体验。我们也说得太多,说得太轻松,把原本私人的东西四处张扬,把语言背后原本暂时的、个人的,因此是有活力的部分变成了陈词滥调,丧失了可信度。我们现在生活其中的文化就像一个充满了八卦的风洞,从神学、政治到空前喧嚣的私生活,八卦消息四处横流(精神分析是修辞华丽的八卦)。这个世界不会在一声巨响中结束,也不会在一声呜咽中结束,只会在一份报刊头条、一句口号、一本比黎巴嫩雪松大一点的黄色小说中结束。现在倾泻出来的“言”中,究竟有多少在载“道”,如果我们想要听到从“言”到“道”的演变,所需要的沉默在哪里?
...
“如今,塞壬们有了一个比她们的歌声更致命的武器,”卡夫卡在他的一则寓言故事中写道,“那就是她们的沉默。虽然这一招还没有试用过,但可以想像,那些逃脱她们歌声诱惑的人,恐怕难以逃脱过她们的沉默。”
#摘 #语言与沉默 #乔治·斯坦纳
ㅤ
▎逃离言词 1961
...
正是数学在大量思想与行动领域内扩张,才将西方意识分裂成斯诺(C.P.Snow)所说的“两种文化”。在歌德和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时代之前,才华非凡、记忆超强的人还有可能在人文和数学两种文化中都如鱼得水。莱布尼茨就对两种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现在,真的不再有此可能。言词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的分野日渐扩大。两边都站了人,在对方眼里,都是文盲。不知道微积分或天体几何基本概念的文盲,与不知道语法的文盲一样多。或者,借用斯诺的著名说法: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的人属于没文化;同样,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人也没有文化。双方都对对方的世界盲然不见。
除了在非常冷静清醒的时刻,我们还装着似乎不是这么回事。我们继续认为,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文权威,是言词领域。人文素养的根本仍然在古典价值之中,在话语、修辞和诗学之中。但这是无知之谈,或是想像力的懒惰。微积分、卡诺原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概念,不但涵盖了古典文学所包含的现实和行动领域,而且可能为我们可认知的世界提供一个意象,比任何语词断言建构起来的意象更真实。一切证据都表明,物质的形态是数学的形态,积分学和微分学都是正确认知的字母表。过去有些人,在环球航行已经成功之后,还认为地球是张平桌;在牛顿已经证明力学和惯性理论之后,继续坚信有神秘的推动力。今日的人文主义者就与这些榆木脑壳一样,捶胸顿足。
...
至此,我一直论证的是这个观点:在17世纪之前,语言的王国几乎包括了全部的经验和现实;而在今天,它只包含非常狭小的一块领地。它不再表达一切重要的行动、思维和感觉模式,也不再与这些模式有关。现在,意义和实践的大量空间属于非语词语言,如数学、符号逻辑、化学或电子关系的方程式。其他领域则属于非客观艺术和具象音乐的子语言或反语言。
...
随着西方意识越来越不依靠语言资源来指挥经验和管理精神事务,语词本身似乎失去了部分精确和活力。我知道,这个观念有争议:那就是,语言有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语言的生命不只是比喻说法,它暗示着疲惫和堕落这些概念与语言本身相关,而不仅仅是与人们使用语言相关。迈斯特(De Maistre)和奥威尔就持有这种观念;这种观念也为庞德对诗人职责的定义提供了力量:“我们是在语词的统治下,法律雕刻在语词中,文学是保持语词活力和精确的惟一方式。”
...
英美大众媒体和广告的语言,被认为达到了普通美国高中的文化水准,或者具有当前政治讨论的文风;这明显表明,语言的活力和精确已经减退。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新闻发布会上讲的英语,像新型洗涤剂推销员用的语言,目的既不是沟通他对国民生活的真知,也不是提升听者的心智。它是故意要躲避或掩饰意义的需要。当对放射性辐射尘的研究被取名为“阳光行动”时,这个共同体的语言已经陷于危机。
...
也许,大多数知识命定是破碎的。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承认,历史、伦理和经济等知识的命运也是如此,社会和政治行为的分析与构想的命运也是如此。在此,必须重申文学主宰行话的权威性。我不知道这是否能够办到,但这赌注很大。在我们时代,政治语言已经感染了晦涩和疯癫。再大的谎言都能拐弯抹角地表达,再卑劣的残忍都能在历史主义的冗词中找到借口。除非我们能够在报纸、法律和政治中恢复语词意义的清晰和严谨,否则,我们的生活将被进一步拖向混沌。那时,一个新的黑暗时代将来临。这个前景并不遥远。“谁知道呢,”布莱克默说,“或许下一个时代就根本不会用语词表述自己……,因为下一个时代也许不会像我们现在理解或过去三千年所理解的那样有文化。”
#摘 #语言与沉默 #乔治·斯坦纳
▎逃离言词 1961
...
正是数学在大量思想与行动领域内扩张,才将西方意识分裂成斯诺(C.P.Snow)所说的“两种文化”。在歌德和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时代之前,才华非凡、记忆超强的人还有可能在人文和数学两种文化中都如鱼得水。莱布尼茨就对两种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现在,真的不再有此可能。言词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的分野日渐扩大。两边都站了人,在对方眼里,都是文盲。不知道微积分或天体几何基本概念的文盲,与不知道语法的文盲一样多。或者,借用斯诺的著名说法: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的人属于没文化;同样,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人也没有文化。双方都对对方的世界盲然不见。
除了在非常冷静清醒的时刻,我们还装着似乎不是这么回事。我们继续认为,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文权威,是言词领域。人文素养的根本仍然在古典价值之中,在话语、修辞和诗学之中。但这是无知之谈,或是想像力的懒惰。微积分、卡诺原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概念,不但涵盖了古典文学所包含的现实和行动领域,而且可能为我们可认知的世界提供一个意象,比任何语词断言建构起来的意象更真实。一切证据都表明,物质的形态是数学的形态,积分学和微分学都是正确认知的字母表。过去有些人,在环球航行已经成功之后,还认为地球是张平桌;在牛顿已经证明力学和惯性理论之后,继续坚信有神秘的推动力。今日的人文主义者就与这些榆木脑壳一样,捶胸顿足。
...
至此,我一直论证的是这个观点:在17世纪之前,语言的王国几乎包括了全部的经验和现实;而在今天,它只包含非常狭小的一块领地。它不再表达一切重要的行动、思维和感觉模式,也不再与这些模式有关。现在,意义和实践的大量空间属于非语词语言,如数学、符号逻辑、化学或电子关系的方程式。其他领域则属于非客观艺术和具象音乐的子语言或反语言。
...
随着西方意识越来越不依靠语言资源来指挥经验和管理精神事务,语词本身似乎失去了部分精确和活力。我知道,这个观念有争议:那就是,语言有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语言的生命不只是比喻说法,它暗示着疲惫和堕落这些概念与语言本身相关,而不仅仅是与人们使用语言相关。迈斯特(De Maistre)和奥威尔就持有这种观念;这种观念也为庞德对诗人职责的定义提供了力量:“我们是在语词的统治下,法律雕刻在语词中,文学是保持语词活力和精确的惟一方式。”
...
英美大众媒体和广告的语言,被认为达到了普通美国高中的文化水准,或者具有当前政治讨论的文风;这明显表明,语言的活力和精确已经减退。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新闻发布会上讲的英语,像新型洗涤剂推销员用的语言,目的既不是沟通他对国民生活的真知,也不是提升听者的心智。它是故意要躲避或掩饰意义的需要。当对放射性辐射尘的研究被取名为“阳光行动”时,这个共同体的语言已经陷于危机。
...
也许,大多数知识命定是破碎的。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承认,历史、伦理和经济等知识的命运也是如此,社会和政治行为的分析与构想的命运也是如此。在此,必须重申文学主宰行话的权威性。我不知道这是否能够办到,但这赌注很大。在我们时代,政治语言已经感染了晦涩和疯癫。再大的谎言都能拐弯抹角地表达,再卑劣的残忍都能在历史主义的冗词中找到借口。除非我们能够在报纸、法律和政治中恢复语词意义的清晰和严谨,否则,我们的生活将被进一步拖向混沌。那时,一个新的黑暗时代将来临。这个前景并不遥远。“谁知道呢,”布莱克默说,“或许下一个时代就根本不会用语词表述自己……,因为下一个时代也许不会像我们现在理解或过去三千年所理解的那样有文化。”
#摘 #语言与沉默 #乔治·斯坦纳
ㅤ
▎禁止张贴
作家写作技巧的13条提纲
1.每一个打算写作一部重要杰作的人都应该善待自己,每写完一点儿都克制自己对继续写作的任何一点儿不良想法的影响。
2.如果你想谈谈自己已经写完的部分,那是可行的。但是在写作过程中,不要将已经写完的部分读给别人听。你因此而获得的每一条满足都会妨碍你的写作进度。如果遵行这一原则,想说给别人听的欲望会越积越多,但那最终会成为完成写作的动力。
3.工作时要想办法躲避日常生活的平庸,带有嘈杂声,不完全宁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相反,一段肖邦或者李斯特的乐曲,或者写作时发出的轻小的嘈杂声,与深夜里感受世界的宁静同样重要。如果说后者能够使你的灵魂的听觉变得敏锐,那么,前者就会成为文体的试金石。文体一旦出现,它就会淹没那些外在的声音。
4.不要随意使用一种书写工具,刻板地坚持使用特定的笔和纸墨是有好处的。这不是奢侈,对使用的器具讲究一点儿是有好处的。
5.不要让你的任何想法隐姓埋名地一晃而过,要在小本子里仔细地记录下你的每一个想法,就像政府记录外国人那样严格。
6.让你的笔在灵感面前稍微保持矜持,灵感将借助磁力把笔吸引到自己身边来。对于是否马上写下突然想到的东西,你越是持谨慎态度,它就越以成熟的姿态走向你。演说征服思想,但文字统治它。
7.绝不要停止写作,因为那样一来,你就再也不会忽然想到什么了。这是文学荣耀的一条戒律。只有在必须遵守的时辰(如吃饭、约会)或者在作品完成之后,才可以停止写作。
8.工工整整地抄写你已经写好的东西,以此来填补灵感暂时的空白,直觉将会在此过程中苏醒。
9.每天至少画一笔—但也有可能若干星期。
10.永远不要把自己的作品看作完美的,假如你没有为它从傍晚一直坐到天亮。
11.不要在你熟悉的书房里书写一部作品的结尾,在那里你可找不到写出结尾的勇气。
12.写作分为几个阶段:思想—风格—文本。誊写的意义在于,必须誊写得工整和漂亮。思想扼杀灵感,风格束缚思想,文本回馈风格。
13.已经完成的作品只是构思已死的面容。
#摘 #单向街 #瓦尔特·本雅明
▎禁止张贴
作家写作技巧的13条提纲
1.每一个打算写作一部重要杰作的人都应该善待自己,每写完一点儿都克制自己对继续写作的任何一点儿不良想法的影响。
2.如果你想谈谈自己已经写完的部分,那是可行的。但是在写作过程中,不要将已经写完的部分读给别人听。你因此而获得的每一条满足都会妨碍你的写作进度。如果遵行这一原则,想说给别人听的欲望会越积越多,但那最终会成为完成写作的动力。
3.工作时要想办法躲避日常生活的平庸,带有嘈杂声,不完全宁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相反,一段肖邦或者李斯特的乐曲,或者写作时发出的轻小的嘈杂声,与深夜里感受世界的宁静同样重要。如果说后者能够使你的灵魂的听觉变得敏锐,那么,前者就会成为文体的试金石。文体一旦出现,它就会淹没那些外在的声音。
4.不要随意使用一种书写工具,刻板地坚持使用特定的笔和纸墨是有好处的。这不是奢侈,对使用的器具讲究一点儿是有好处的。
5.不要让你的任何想法隐姓埋名地一晃而过,要在小本子里仔细地记录下你的每一个想法,就像政府记录外国人那样严格。
6.让你的笔在灵感面前稍微保持矜持,灵感将借助磁力把笔吸引到自己身边来。对于是否马上写下突然想到的东西,你越是持谨慎态度,它就越以成熟的姿态走向你。演说征服思想,但文字统治它。
7.绝不要停止写作,因为那样一来,你就再也不会忽然想到什么了。这是文学荣耀的一条戒律。只有在必须遵守的时辰(如吃饭、约会)或者在作品完成之后,才可以停止写作。
8.工工整整地抄写你已经写好的东西,以此来填补灵感暂时的空白,直觉将会在此过程中苏醒。
9.每天至少画一笔—但也有可能若干星期。
10.永远不要把自己的作品看作完美的,假如你没有为它从傍晚一直坐到天亮。
11.不要在你熟悉的书房里书写一部作品的结尾,在那里你可找不到写出结尾的勇气。
12.写作分为几个阶段:思想—风格—文本。誊写的意义在于,必须誊写得工整和漂亮。思想扼杀灵感,风格束缚思想,文本回馈风格。
13.已经完成的作品只是构思已死的面容。
#摘 #单向街 #瓦尔特·本雅明
ㅤ
▎虎岛
据我所知,没有哪个别的城市是同一个鲜为人知的群岛相毗邻的,那些郁郁葱葱的岛屿消失在远处迷蒙的河水中,用文学语言来描述,流水缓慢得几乎可以说是停滞的。在我没有见过的其中一个岛屿上,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他生平第一次觉得终于摆脱了为世上各种事物寻找比喻、形容词和动词的神秘的责任。
多年前,虎使我对康拉德书中马来亚或者非洲的景色形成了也许是错误的印象。那些印象足以让我树立一座纪念碑,其经久的程度无疑不如某些漫长的星期日的青铜像。我想起了贺拉斯,在我看来,他仍是最神秘的一位诗人,因为他的诗篇总是意犹未尽,而且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很可能他的古典式的思维方式故意回避强调。我重读上面的文字时,发现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把我引向一段引文或者一本书,不禁有些夹杂着喜悦的悲哀。
#摘 #地图册 #博尔赫斯
▎虎岛
据我所知,没有哪个别的城市是同一个鲜为人知的群岛相毗邻的,那些郁郁葱葱的岛屿消失在远处迷蒙的河水中,用文学语言来描述,流水缓慢得几乎可以说是停滞的。在我没有见过的其中一个岛屿上,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他生平第一次觉得终于摆脱了为世上各种事物寻找比喻、形容词和动词的神秘的责任。
多年前,虎使我对康拉德书中马来亚或者非洲的景色形成了也许是错误的印象。那些印象足以让我树立一座纪念碑,其经久的程度无疑不如某些漫长的星期日的青铜像。我想起了贺拉斯,在我看来,他仍是最神秘的一位诗人,因为他的诗篇总是意犹未尽,而且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很可能他的古典式的思维方式故意回避强调。我重读上面的文字时,发现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把我引向一段引文或者一本书,不禁有些夹杂着喜悦的悲哀。
#摘 #地图册 #博尔赫斯
ㅤ
▎我和你
有时候,人在“我”与世界之间的那种陌生化当中也感到惶恐,也想该做点什么。该怎么办呢,既然你,在难耐的夜半时分为醒来以后的梦境所苦痛,堡垒坍塌了,深渊在尖声叫唤,你在苦痛中竟然发觉:原来还活着,我只能熬着过生活了——那么该怎么办呢,怎么办?人在沉思的时段里也有这样的情形,惶恐、乱想、没有方向。但也许,也是可以知道方向的,就在下面!凭着对深处那不讨人喜欢的知识,就知道有转身的方向,路上尽是供品。但人把这知识扔掉了;“神秘的东西”当然经不起电太阳的照耀!这人要传唤的是思想,他愿意——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信任思想:思想可以让他把一切给归整好。思想的高妙艺术,画出一幅可靠也可相信的世界图景。这人对他自己的思想说:“看哪,这些可怕地横在地上的人吧,眼睛那样狰狞——以前不就是这些人同我一起玩耍!你知道么,他们当时正是睁着这样的眼睛在笑话我,那时他们可都还是好好的呀?看看我的可怜的“我”吧——我要向你承认:它(按:我的“我”)是空虚的,我在我的里面一直在做的事情,出于感受和使用而在做的事情,也不能填补那空洞。你难道不想在我和它之间做一个归整么,把它去掉,让我康复?至于这位擅长服侍、擅长艺术的“思想”,则用他那著名的快捷,画出一组——不,两组画,右边墙上有,左边墙上也有。这面墙上是(其实应该说——发生着,因为思想的世界图景是可靠的胶片放映)宇宙。在群星的旋涡里浮现小小的大地,在大地的熙熙攘攘中又浮现小小的人,然后是历史背负着人往前,穿越一个个年代,穿越一个个像蚂蚁成堆一样的文化,碾过了这一堆往前,又造出一堆来。这组画的底下写着:“一切是一。”在另一面墙上发生着的,是灵魂。一位织女在纺线:纺出群星的圆环轨道,纺出所有造物的生活,纺出整个的世界历史;一切都是一根纺线所纺,不再有所谓的星辰、造物,不过都是感觉、表象,甚至只是体验、灵魂状态。这组画底下写着:“一切是一。”
一个人要是有那么一次,在陌生化之中惶恐,“世界”让他感到焦虑,就会抬头看(往右边看,或者往左边看,则随机),看到画面。如果看到的是“我”埋没在世界里,甚至根本就无所谓“我”,世界也就不可能伤害我什么,他就会平静;如果看到的是世界埋没在我的里面,甚至根本无所谓世界,同样也是世界不可能伤害我什么,就也会平静。要是有另外那么一次,人在陌生化之中感到惶恐,“我”让他感到焦虑,就会抬头看,看到画面;不管看到的是哪边的画面,不管看到的是世界把空虚的“我”填成满满的,还是世界洪水把空虚的“我”吞没,他都会平静。
但有一个时刻来了,那个时刻近了,惶恐的人抬头看,电光石火间同时看到了两边的画。将有一种更深的惶恐把他攫住。
#摘 #我和你 #马丁·布伯
▎我和你
有时候,人在“我”与世界之间的那种陌生化当中也感到惶恐,也想该做点什么。该怎么办呢,既然你,在难耐的夜半时分为醒来以后的梦境所苦痛,堡垒坍塌了,深渊在尖声叫唤,你在苦痛中竟然发觉:原来还活着,我只能熬着过生活了——那么该怎么办呢,怎么办?人在沉思的时段里也有这样的情形,惶恐、乱想、没有方向。但也许,也是可以知道方向的,就在下面!凭着对深处那不讨人喜欢的知识,就知道有转身的方向,路上尽是供品。但人把这知识扔掉了;“神秘的东西”当然经不起电太阳的照耀!这人要传唤的是思想,他愿意——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信任思想:思想可以让他把一切给归整好。思想的高妙艺术,画出一幅可靠也可相信的世界图景。这人对他自己的思想说:“看哪,这些可怕地横在地上的人吧,眼睛那样狰狞——以前不就是这些人同我一起玩耍!你知道么,他们当时正是睁着这样的眼睛在笑话我,那时他们可都还是好好的呀?看看我的可怜的“我”吧——我要向你承认:它(按:我的“我”)是空虚的,我在我的里面一直在做的事情,出于感受和使用而在做的事情,也不能填补那空洞。你难道不想在我和它之间做一个归整么,把它去掉,让我康复?至于这位擅长服侍、擅长艺术的“思想”,则用他那著名的快捷,画出一组——不,两组画,右边墙上有,左边墙上也有。这面墙上是(其实应该说——发生着,因为思想的世界图景是可靠的胶片放映)宇宙。在群星的旋涡里浮现小小的大地,在大地的熙熙攘攘中又浮现小小的人,然后是历史背负着人往前,穿越一个个年代,穿越一个个像蚂蚁成堆一样的文化,碾过了这一堆往前,又造出一堆来。这组画的底下写着:“一切是一。”在另一面墙上发生着的,是灵魂。一位织女在纺线:纺出群星的圆环轨道,纺出所有造物的生活,纺出整个的世界历史;一切都是一根纺线所纺,不再有所谓的星辰、造物,不过都是感觉、表象,甚至只是体验、灵魂状态。这组画底下写着:“一切是一。”
一个人要是有那么一次,在陌生化之中惶恐,“世界”让他感到焦虑,就会抬头看(往右边看,或者往左边看,则随机),看到画面。如果看到的是“我”埋没在世界里,甚至根本就无所谓“我”,世界也就不可能伤害我什么,他就会平静;如果看到的是世界埋没在我的里面,甚至根本无所谓世界,同样也是世界不可能伤害我什么,就也会平静。要是有另外那么一次,人在陌生化之中感到惶恐,“我”让他感到焦虑,就会抬头看,看到画面;不管看到的是哪边的画面,不管看到的是世界把空虚的“我”填成满满的,还是世界洪水把空虚的“我”吞没,他都会平静。
但有一个时刻来了,那个时刻近了,惶恐的人抬头看,电光石火间同时看到了两边的画。将有一种更深的惶恐把他攫住。
#摘 #我和你 #马丁·布伯
ㅤ
▎李斯佩克朵最后的访谈
在她与胡里奥·勒纳的那次赫赫有名的采访中,克拉丽丝提到一本她刚刚完成的书。“有13个名字,”当被问及书名时,克拉丽丝笑着答道。“13个标题。”“是写一个很穷的女孩,穷到只吃得起热狗。但故事并不是为了讲这个,而是讲一种被践踏了的纯真,一种无名的苦难。” 但关于主人公的名字,她拒绝告诉勒纳:“这是秘密。”
#影像 #星辰时刻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李斯佩克朵最后的访谈
在她与胡里奥·勒纳的那次赫赫有名的采访中,克拉丽丝提到一本她刚刚完成的书。“有13个名字,”当被问及书名时,克拉丽丝笑着答道。“13个标题。”“是写一个很穷的女孩,穷到只吃得起热狗。但故事并不是为了讲这个,而是讲一种被践踏了的纯真,一种无名的苦难。” 但关于主人公的名字,她拒绝告诉勒纳:“这是秘密。”
#影像 #星辰时刻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